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等院校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李洁琼[摘 要]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扩增,而在高等院校中,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注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操作,很难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中药学人才的应用需求。基于校企合作模式,重点探讨了高等院校中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路径,旨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实验平台、完善实训体系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更专业的中药学人才。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高等院校;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医药产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2-0141-04
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体系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与智慧,还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活跃在中药的临床应用前沿,引领着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新药研发的浪潮。它既是连接古代医学智慧与现代科技应用的桥梁,更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中药学实验教学体系逐渐显露出弊端,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的存在,使高等院校很难培养满足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此困境之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引入则为中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一模式通过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可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学校依托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战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动态,使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企业能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品升级,实现互利共赢。因此,积极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必然能够为中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必要性
1.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在快速迭代的现代中药产业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悄然发生变革。传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企业不仅期望毕业生拥有扎实的中药学理论基础,更看重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能在技术革新中发挥创意。[1]因此,校企合作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重要桥梁,可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2.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双赢
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具备完善的理论教育体系,但在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受限于资源的不足;企业作为行业前沿的实践者,掌握丰富的生产实践资源、前沿的生产技术及宝贵的实战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双方能够共享资源,高校得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短板,企业则能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双赢局面。
3.增强就业市场的适应力与竞争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预实习平台”。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前感受职场氛围,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从而明确职业定位,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经历不仅可帮助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也能极大地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意义
1.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促使高校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中药学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2.强化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研发项目,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此外,这种合作模式还有助于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2]此外,校企合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道路。
二、高等院校中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前沿教材开发深度待提升
在高校中药学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深陷于传统经典文献的泥沼之中,教师与学生频繁地穿梭于古籍的字里行间,致力于对古老方剂的精准解读与复述。这种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固然重要,但同时忽视了现代中药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如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正不断为中药学注入新的活力,揭示中药的深层机制与潜在价值。然而,这些前沿成果却未能及时、有效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导致知识体系的更新远远滞后于学科发展的步伐。学生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教材,难以感受到中药学领域的勃勃生机,其创新思维与探索欲望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二)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待丰富
当前,中药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手段大多还停留在教师讲授与实验室简单操作的层面,此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互动性与直观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在实验室中,学生往往只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机械的操作,缺乏对实验原理的深入理解与独立思考的机会。此外,教学手段的单一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匮乏上,如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广泛,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3]因此,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三)动手实操环节待加强
实践教学是中药学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进而成为符合现代中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然而,当前中药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却显得尤为薄弱。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实验条件与设备的限制也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4]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难以充分掌握实验技能与方法,更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阻碍了其向现代中药产业专业人才转型的步伐。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时
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具备出色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的首要任务便是深入优化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整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双重需要。
具体而言,高校应在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明确并强化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确保两者的比例达到1∶1至1∶1.5的合理区间,以此打破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结合实践,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为此,高校需对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细致梳理与调整。以中药炮制学为例,该课程不仅是中药学专业的基石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5]除了要系统地传授中药炮制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大幅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实验项目和实训任务。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从选材、清洗、切片到炮制、干燥等各个环节进行实践,亲身体验中药炮制的全过程,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同样,在中药药理学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教师应引入案例分析、药物实验设计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构建校企合作实验平台
1.共建实训基地
高校应主动与多家知名医药企业携手,在校内精心规划并建设中药制剂实训基地、药用植物实习基地、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医疗器械维护实训基地等多元化实践平台。依托这些实训基地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同时融入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前沿技术,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而为确保实训基地的教学质量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高校可特别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及学校资深教授共同组成并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课程设置、实训项目等,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紧密相连。[6]同时,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到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指导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办技能工作坊等形式,将企业的实战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从学校到职场的无缝对接桥梁。
2.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校企合作实验平台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生产设备、原材料及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为高校提供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实训材料,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尖端的科技成果。此外,企业还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校师生开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高校则可依托其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设企业定制班、设立奖学金、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高校不仅可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还可与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7]在此资源共享框架下,校企双方还可共同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技术研讨会和创新创业大赛,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以此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实训体系,丰富实训内容
1.增设跨学科综合实训项目
为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高校应在最后一年的教学规划中精心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将药学、中药学、制剂工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度整合,并强调对他们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制项目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从原料的精心挑选、制剂工艺的巧妙设计、严格的质量控制等核心环节入手,并融入现代药物分析技术、临床药理学评价及患者用药指导等前沿内容,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策划、资金申请、市场调研等环节,培养其项目管理和社会实践能力。[8]
2.定制化职业技术实训进修课程
为精准对接行业需求,高校应深入调研医院药学部门、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机构等多个领域的实际工作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开设系列定制化的职业技术实训进修课程。比如,针对医院药学部门,设置药品调剂、药品检验等基础课程,并增设药物信息咨询、临床用药监测与评估等高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复杂临床环境中的综合应对能力;对于医药企业,围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两大核心领域,细化GMP认证流程、药品注册申报、工艺优化与成本控制等实战课程,助力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