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内涵及提升路径
作者: 刘琴
[摘 要] 教师评价素养与学生学业表现密切相关。拥有较高评价素养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探讨总结了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构成,从评价认知、评价实践、评价伦理三个方面分析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指出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提升评价素养的路径可以从改变认知和优化体系两个角度入手。
[关 键 词] 评价素养;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057-04
一、引言
教师评价素养与学生学业表现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拥有较高评价素养的教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在课堂上也更受学生欢迎。
伴随着近年来外语类专业在高校招生中的持续遇冷,如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提升外语教师评价素养是民办高校保障教学质量和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广大外语教师来说,拥有良好的评价素养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是深化高校外语教学改革、践行和落实新文科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
“评价素养”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Stiggins提出[1]。早期关于教师评价素养构成的理论,主要有单维表征和二维表征两种:前者如帕泰尔诺、韦布、波帕姆的知识论,后者如斯蒂金斯、努南和雷尼汉以及研究中心的知识与技能整合论等[2]。然而,单维、二维与单一取向的多维结构都不足以表征今天丰富多元的教育情境、复杂多样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评价素养的期待。国内学者朱传世基于大量文献研究、教师评价文本研究、听评课等教育观察,构建了包括评价意识,评价知识,评价理念,评价实践力,评价解释力,评价反思、交流与改进,评价伦理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教师评价素养框架[3]。
有关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内涵,西方学者Brindley、Davies及Inbar-Lourie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Brindley以美国教师联盟、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委员会和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教师的学生教育评价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了一个外语教师评价培训的内容框架,包括社会背景、能力的定义和描述、编制和评价语言测验、外语课程中的评价、评价实践5个模块[4];Davies提出了一个“知识+技能+原理”的外语教师评价素养框架[5];Inbar-Lourie在借鉴Brindley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语言教师评价素养框架[6]。
受外部环境、体制和生源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问题有着显而易见的特殊性。笔者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其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包括评价认知、评价实践以及评价伦理三个方面。
评价认知包括评价知识和评价理念,前者主要涉及熟练掌握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其发展态势,了解评价概念、评价术语和评价方法,明确与外语课程相关的评价目标,具有心理学与教育学常识,了解学情、校本特色、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后者主要包括教师对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功能的观念和态度。
评价实践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评价知识、评价工具将评价理念转化为评价行为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被评价者成长与发展的质量[3]。教师的评价实践主要包括:有自觉评价意识,能够使用恰当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评价;能够根据外语类课程特点独立编制试卷或设计考核项目并制定相应评分标准;能够用母语和外语对测试或考核结果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或描述;能够开发富有时代特色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能够针对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等。
教师的评价伦理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评价过程要合理合法,能熟练运用评价信息,辨别不当评价方法,在言语和行动上摒弃性别、性格以及过去经验等偏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后者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遵循的长远目标,即借助教学评价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目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因此常常被忽视或隐藏。
三、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现状
2023年6—10月,笔者通过问卷星对广东3所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和学生实施了评价素养相关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与学生卷,前者意在从内省视角了解外语教师的评价认知、评价实践和评价伦理,而后者则试图通过学生视角了解教师的评价实践和评价伦理情况。
(一)问卷实施对象基本情况
教师卷发放之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性别、年龄、职称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学生卷发放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098份,性别、专业和学制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二)问卷结果
在以评价知识与评价实践为主题的教师评价素养问卷中,13个量表题的平均得分为4.14(满分为5),由此可见,八成以上的教师自认为具备教学相关的评价知识,也能够根据专业与课程需求设计评价活动,实施评价行为。但针对相关问题的学生问卷结果则显示,在学生眼里,外语教师的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平均得分为3.6(满分为5),他们对教师评价素养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3.57(满分为5)。
在11个评价理念相关问卷题中,参与调查的教师对“您是否认为上课过程中告诉学生教学/学习目标是必要的”“您是否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每个活动和课后作业都应该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您是否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很重要”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该模块教师平均得分为2.63,说明大多数教师的评价理念趋于正向。
在评价伦理模块,34.38%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经常或总是会受学生日常对教师态度的影响;19.79%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经常或总是受当时个人情绪的影响。除此之外,学生性别、外貌、说话方式等也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上结论在针对相关问题的学生问卷数据中也得到了印证。
本次调查还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41.67%的教师表示入职前未接受过教学评价相关培训,同样有41.67%的教师认为职前的教学评价培训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这其中,教龄不足3年的年轻教师或助教占大多数,但也不乏教龄超过20年的中老年教师。
(三)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民办院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有基本的评价知识和评价实践能力,但不够全面,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对评价目标、专业知识、课程知识有清晰的了解,但对校本特色以及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还是似懂非懂。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也相对比较单一,常用评价活动仍以课堂提问、测试、讨论、演讲为主,缺乏创新。
究其原因,新教师缺乏经验,而部分教龄长的教师虽有多年教学实践,但由于思想上对评价素养不够重视,不愿花心思设计,因此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基本还是采用传统方法,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倦怠有关。
2.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缺乏系统性,较为随意,且不够客观
调查中不少学生反映对一些外语课程教学目标不甚了解,也不清楚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设计的教学活动有何意义以及评价标准如何,认为任课教师给分很随意、不够客观,批改完作业后不给或不能及时给学生以反馈,消磨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视度不够
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相比,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评价素养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这其中有时代的原因(“评价素养”一词首次被提出是1991年),也有教师心理上的原因:不少教师认为评价设计耗时耗力,且短期之内看不到直接的成果,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不划算。
四、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提升路径
民办高校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改变认知和优化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改变认知
1.良好的教学评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直接而深远
拥有良好的评价素养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诊断学情、改进教学,将教师的评价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二为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不断自我评价和反馈调整,在强化所学内容的同时培养自主性、批判性思维、评价能力等元认知能力[7]。
2.评价任务的难度应立足最近发展区理论
评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结果,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调查中发现,教师在评价实践中表现出的随意性以及低效或无效评价让学生有苦难言。现代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么任务过于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评价,要么任务太难导致学习目标未能达成,这样的评价设计显然是不合理的[8,9]。
3.评价结果应力求公平、客观、专业、及时
“以人为本”是教育教学人员应遵循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评价实践中不仅要考虑评价设计的专业性,更要考虑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和及时性。清晰、适时地描述评价任务和解释评价结果,是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但评价并非总是正向,控制评价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潜在伤害或消极影响也是教学评价的底线要求[3]。不同学生对评价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感受不一样,有些风险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去把握,否定和批评要与鼓励相结合。
4.评价方法与手段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在当今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主动学习数字技术,以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信息时代外语教学的变革,充分利用高校制度和技术支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课堂设计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在提高教师评价素养的系统工程中,需要改变认知的不仅是教师,还有管理者和学生。
教学质量牵涉到民办学校的声誉和生存,事实上,各高校也会通过听评课、学生座谈、组织教学竞赛和教研教改、绩效考核等方式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措施在“外在”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促成教师在“内在”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却有所忽视。因此,高校的管理者也应改变思想,以“师生共同进步、学校长远发展”为目标,提升评价工作的理性水平。
学生在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少高校,学生评价对教师个人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利害关系导致一些教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为获得学生的好感而降低评价标准,从而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学生需要通过培训改变评价认知,评价一个教师的优秀与否,不仅要看他/她给自己打了多少分,更要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哪些能力。
(二)优化体系
单凭教师个人的努力并不足以改变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完善支持环境,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各级保障体制,是摆在民办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