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作者: 郭丽东

[摘           要]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阐述两者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协同难题。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一系列协同育人的策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些策略在育人实践中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校辅导员;思政课;协同育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073-0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事务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职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重要力量[2]。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而思政课教师则专注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引领。两者协同育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升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可以促进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高等院校正在进行的一项长期任务。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两支队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这种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可以形成教育合力[3],展望未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4]。

(三)有利于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力求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各类资源、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全员育人要求所有教职员工、管理人员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全过程育人强调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则指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5],具有了解学生个体情况、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思政课教师则在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学情指导,帮助其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使用合理的方法解决师生矛盾,拉近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两者的协同配合,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育协同育人的体现

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首先,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和工作交流会,明确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辅导员则在课外活动中,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责任意识。

其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可以及时向思政课教师反馈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和困惑。思政课教师则根据这些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在全方位育人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在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学生生活的各个场所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宿舍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在食堂和图书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等方式,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科研人员等都应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例如,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支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后勤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确保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通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许多高校通过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

(一)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本研究对山西省内若干典型高校进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辅导员的工作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以及对“三全育人”理念的认知情况等。

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示满意,认为思政课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实地考察发现,不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多种创新举措,如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设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联动等,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也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缺乏创新和突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研究特别选取了公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公安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其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定位明确。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学生警务化管理、活动的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指导等。思政课教师则主要负责思政课程的教学,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这两类人员在职责分工上各有侧重,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定期召开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联合会议,讨论学生思想动态、共商教育对策。学院还建立了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在学生工作中形成了合力。此外,学院重视课程与公安特色实践活动的结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沟通不畅。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导致彼此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一些辅导员反馈,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形式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反映,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存在形式化倾向。其次是资源分配不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所获得的资源支持存在差异。辅导员往往需要兼顾100~200个学生的管理,而思政课教师则集中于课堂教学,两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存在不平衡。此外,学院在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他们在协同育人中的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最后是评价体系不完善。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评价主要集中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缺乏对协同育人效果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两者在协同育人中的实际贡献和效果,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问题的成因

首先,协同育人的机制不够健全。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两支重要的育人力量,尽管在具体工作中有许多交集,但在实际操作中,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的协调与合作;另一方面,校内缺乏明确的协同育人制度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协同育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学生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职责范围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有时存在重叠或冲突,这使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角色混淆的问题。比如,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可能会与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内容产生交叉,导致学生对两者的身份和作用产生混淆。

再次,协同育人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够通畅,特别是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信息的不对称使双方在协同育人时难以形成合力,具体表现为辅导员不了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思政课教师也不清楚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实际情况。

最后,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路径不同,导致其在协同育人时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辅导员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则在学生管理和服务方面经验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7]。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效果的途径

(一)优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效果,优化协同育人机制成为关键。首先,通过制定明确的协同育人制度,可以确保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育人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统一。具体措施包括制订工作职责分配表、建立定期沟通和反馈机制,以及设立协同育人专项经费。

其次,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联合工作会议、专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促进双方在育人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深度交流,形成共识[8]。比如,每学期初和学期末分别举行一次总结与展望会议,以评估上一阶段的协同育人效果,讨论并调整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再次,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也是优化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内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能够及时共享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信息。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在线系统,也可以是一系列的定期报告和档案资料。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协同育人机制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通过设置兼职辅导员、建立思政导师制等,将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工作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辅导员也可以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与研讨中,提供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案例和素材。这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使育人工作更加立体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