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机制的创新探索

作者: 濮钰

[摘           要]  随着新工科建设持续推进、深化,高校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网络作为新时代高校重要的育人阵地、文化配送的重要途径,其在新工科建设中的角色愈发凸显。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配送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当前高校网络文化配送存在内容吸引力不足、配套管理制度细化不足等问题,研究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设计与可能的实现机制,即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优化网络文化内容创作、创新配送渠道与策略、加强制度建设与队伍建设实现配送的精准性。精准配送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网络文化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新工科建设;高校网络文化;文化精准配送;人才培养;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085-04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各类新兴技术层出不穷,这些都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国际竞争范式和世界格局发展走势。快速变革的产业和经济形势对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在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相较于传统工科教育,新工科建设着重突出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特性,课程体系方面大力倡导通专融合理念,同时强调产教的深度融合模式,其目标在于培育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卓越工程人才[2-3]。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中往往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问题,造成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文化的缺失[4],导致工程人才“空心化”,缺乏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传统工程课程体系的授课形式与内容等均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与学科融合思维,这使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3]。而网络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占据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育人的关键地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的束缚,整合了社会信息,成为跨越局限的“虚拟校园”,为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4-5]。高校网络文化配送成为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之外的重要育人渠道。如何实现高校网络文化配送的精准性,充分挖掘、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机制,提升网络工程文化育人成效。

二、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网络文化配送提出的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如火如荼推进,但工程文化教育仍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工程与文化、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文化之间天然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教育本质上是以培育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并且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一类文化现象,加强工程文化教育是培养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充分挖掘、发挥优秀工程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5]。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教育实质的重新认知,为高校反思和改进传统工科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向,促使高校更加重视工程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方面,新工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模式,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工科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6-7],这与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密切相关。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络文化可以通过传播前沿科技成果、创新案例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新工科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启发创新思维。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网络文化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比如,通过网络课程、学术论坛等形式,促进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变革对网络文化精准配送内容也提出了重要要求。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加强,高校网络文化配送内容应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传播。例如,对于新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推送融合了工程、信息技术、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的网络文化产品,如科普文章、讲座视频等。同时,课程体系的实践创新导向也要求网络文化配送更多与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分享新工科领域的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创新动力。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吸引力不足

目前,虽然各高校已普遍认识到网络的育人功能,并致力于加强新时代的网络宣传思想阵地建设,用好“两微一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在普遍性的宣传之外,分学科、分年级、分人群的精准配送机制尚未形成,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此外,网络工程育人文化传播渠道往往较为单一,随着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的崛起与走红,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新月异,“两微一端”平台上以简单的文字、图片形式为主的宣传形式以及一些较为直白、枯燥的“正能量”宣传内容对大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已然呈现边际递减效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效果与育人成效。例如,一些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还停留在传递新闻、信息、发布通知的层面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此外,内容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校园文化不能提供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校园网络建设重形式、轻内容,各大高校校园网站的板块设置基本相似,侧重于发布信息,知识含量不足且吸引力欠佳,不利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不能很好地发挥“网络大课堂”的作用,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对校园网络文化配送的要求。

(二)配套管理制度不清晰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资源统筹不足、管理制度不清晰等问题较为突出。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人员配备往往侧重于辅导员、班主任、共青团干部、党委宣传部人员,鲜少配备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科、工科教师,同时鲜有配套合适的成效考核机制,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文化育人方面往往“重形式、轻成效”,专业课教师考核时也鲜有体现网络育人内容的,这使高校网络文化配送的内容缺乏学科性,且成效远不能达到新工科建设培育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网络这一优秀工程文化传播途径能够发挥的潜在作用显然被低估。此外,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管理仍处于舆情监控阶段,未形成方案性文件。学校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与网络配送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优化,对精准配送内容及方式的调整机制仍处于空白[8],忽视与配送受众的互动,似乎“内容发布即完成育人任务”,这距离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

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机制的构建

(一)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内容配送既不能局限于工程学科知识内容,也不能局限于工程类学科学生群体。新工科推进的成员往往分为内部聚合群体和外部弥散群体。内部聚合群体包含传统工科建设者,他们通常稳定聚合于新工科建设核心环节,如工程学科教师与研究者、工科学生、工程行业从业者等,而外部弥散群体是其他对新工科建设有贡献的主体,该类群体一般随建设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变迁新增或瓦解,发挥非固定的功能[9]。其他学科学生则是新工科建设弥散群体的一部分,相关学科的学生也应纳入精准配送群体。

网络文化传播具有分众化和互动性等特点[10],这也为精准配送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传播的分众化特性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进行分众化的网络文化配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推送与之相关的网络文化内容。工科学生通常对前沿科技动态、工程实践案例等内容更感兴趣。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对展示新工科创新成果的网络文化作品会有较高的关注度。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可能对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内容更感兴趣。理科学生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他们可能对科学研究方法、学术前沿探讨等网络文化内容有需求。比如,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关注量子物理的新突破,化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新型材料的研发动态感兴趣,文科学生则可能对人文素养提升、社会热点分析等方面的网络文化有偏好。例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喜欢文学作品赏析、作家访谈等内容,历史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兴趣。

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对适应大学生活、学习方法指导等网络文化内容需求较大。可通过着重推送一些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文章、视频,以及新工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工程文化教育内容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做好入学教育并打好人才培养基础。大二、大三学生逐渐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专业知识拓展、实践项目经验分享等内容更为关注。教师可以推送新工科领域的实践项目案例、学科竞赛信息、行业发展与前沿的学科融合、产学研信息等,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创新动力。大四学生面临就业或升学压力,职业规划、考研经验、行业就业指导等网络文化内容对他们更有帮助。教师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分享求职经验、考研心得,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建议。

(二)优化网络文化内容创作

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网络文化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制作关于新工科领域科技创新项目的短视频,展示项目的创新点和应用前景。例如,介绍一款由新工科专业学生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讲解其技术原理和创新之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高校可以组织网络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提交创新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优秀作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同时,高校也可以邀请新工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网络讲座,分享创新经验和前沿科技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注重工程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培育工程师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厚植爱国情怀。

展示学生实践成果,增强网络文化的实用性和吸引力。教师可以制作学生实践项目成果展示的网页,详细介绍项目的背景、过程和成果。例如,展示一个新工科专业学生参与的智能制造项目,包括项目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方案、最终的产品效果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实践项目的经验和收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制作一些实践操作指南的网络文化作品,如编程技巧教程、实验操作视频等,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三)创新配送渠道与策略

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在高校网络文化精准配送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0]。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线上互动活动,如网络工程知识竞赛、科技创新论坛等,吸引学生参与,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网络文化配送内容和方式,提高精准度。例如,在网络工程知识竞赛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

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平台在高校网络文化配送中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力。微信公众号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推送,精准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为工科专业的大二学生推送新工科实践项目案例的文章,为文科专业的大四学生推送就业指导的信息。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可以利用话题标签和热门话题,提高网络文化内容的曝光度。比如,创建“新工科创新实践”等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扩大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同时,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通过互动活动,如投票、问答等,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化的配送策略。

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将网络文化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专业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嵌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文化内容。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学习平台推送一些关于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应用的案例和文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设置讨论区,引导学生围绕专业学习和网络文化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和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的网络文化推荐,实现精准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