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适应性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孟妍娇 黄华 马雪雪[摘 要]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体系迎来了新的变革与发展机遇。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为例,深入探讨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双师型”教师如何提升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前“双师型”教师在制度实施中面临的挑战,结合专业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适应性提升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适应性;职业教育;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29-04
一、引言
“1+X”证书制度指的是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结合的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制度旨在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高超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制度的实施对高职“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创新能力。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的特色专业之一,具有专业性强,涉及地质学、设计学等学科知识较多的特点,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实践能力以及掌握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提升高职“双师型”教师的适应性,成为提高此类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推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适应性问题表现
通过对公开资料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对“1+X”证书制度的整体适应性良好。然而,仍有一部分教师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个人理念层面,教师对“1+X”证书制度的相关认知较为肤浅,未能深入理解其内涵;在态度层面,部分教师表现出消极反应,对该制度的认可度不高;在能力适应方面,实操技能的不足及课证融通能力的欠缺也显著影响了教师的适应情况[2]。
(一)理念上对“1+X”证书制度的认识浮于表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对“1+X”证书制度的相关政策及其核心理念有基础的理解,然而,在对该制度的深层次认识上仍存在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1+X”证书制度内涵的认知较为肤浅,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未能跟上“1+X”证书制度的发展。具体来说,部分教师存在将“1+X”证书制度与传统双证制度相混淆的情况,错误地认为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同于获取传统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在教育观念方面,当执行“1+X”证书试点项目时,教师大多倾向于被动地遵循学校的部署安排,对课程与证书融合等教学理念的把握还不够清晰、明确,尚未构建与“1+X”证书制度相适配的可持续、综合性的人才培养观念。
(二)教师对“1+X”证书制度表现出消极态度
《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指出要深化“三教”改革[3]、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备课、上课,这势必会给高职“双师型”教师带来较大的挑战与压力。另外,也有教师片面地认为证书评定的标准不明确、流程过于随意,尽管学生获得了证书,但其在就业方面的实际作用并不显著,反而可能会给教师和学生双方增加额外的压力。由此可见,教师对“1+X”证书制度持有消极态度,主要体现在试点工作所带来的工作负担以及教师个体对证书价值的质疑上。
(三)教师开展“1+X”证书制度的实操能力不足
实践能力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然成为一个突出的难点。在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之际,部分试点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未能达到X证书的培训标准,同时也缺乏与之对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学生实习和实训的指导成效。此外,甚至还出现了为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而降低认证标准的情况。
(四)课证融通教学模式要领难以掌握
课证融通是在“1+X”证书制度框架下,以人才培养规律为指引,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际,能够全面掌握与X证书相关的知识及技能标准[4]。这种模式不但有益于学生系统地理解相关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熟练地运用相应技能。此外,课证融通要求教师在相关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课程评价与证书标准之间达成全面整合,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当前,依据现有信息来看,与X证书标准完全契合的教学方案屈指可数。
三、“1+X”证书制度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1+X”证书制度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适应现状的分析,探讨在与“1+X”证书制度要求相协调的过程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内生动力不足,理念认知有偏差
1.教师的理念认知有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将X证书的培训考核与常规教学考试同等对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有一些教师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缺乏清晰的区分,往往将两者视为同一种概念,进而影响教师的理念认同与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严重制约了“1+X”证书试点工作的顺利落实。
2.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与意识不足
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学能力的掌握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都依赖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意识驱动。从实际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使其角色转型的进程极为缓慢,在培训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对“1+X”证书制度的落实将给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缺乏清晰的认识。
3.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机会有限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以及机会受限,主要源自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偏重而实践机会匮乏,以及职后缺乏企业实践现实经验。由于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经验欠缺,对行业领域的岗位标准了解也不够深入,所以难以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企业岗位需求进行有效融合。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偏离“1+X”证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1.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培训体系不健全
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教师数量方面。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为例,专职教师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而兼职教师的比例不足10%。这距离“聘请具备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的标准相差甚远。同时专项培训的缺乏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对“1+X”证书制度的深刻理解与认同,进而制约教师教学能力、实践历练的提升,难以保证教师形成对应的科研素养。
2.考评激励机制相对缺乏,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通过绩效奖励及劳务报酬等形式,能够切实有效地激励“双师型”教师参与到“1+X”证书的相关工作中。尽管教师在面对“1+X”证书试点工作引发的工作量增加时,原本具备一定的参与热情和自我效能感,但若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缓解其压力,最终仍可能造成教师在理念以及态度层面出现适应不佳的问题。
3.校企难以深度合作,学校软硬件设施不足
与企业环境相比,学校在适应行业发展所要求的新工艺、新规范以及新流程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5]。这种差距不但体现在硬件的匮乏上,还反映在教师缺少深入企业了解真实场景的机遇上。特别是对注重实践技能的高职“双师型”教师来说,缺乏足够的软硬件条件来开展培训[6],必定会使培训内容流于表面,难以实现预期的成效。
(三)社会力量对X证书的认可度不高
1.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欠佳,社会给予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足
行业内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这一情况导致教师对行业标准以及证书开发流程的理解存在不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理念和能力方面适应性的提升。
2.X证书公信力存疑,制度实施环境不佳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价值是“1+X”证书制度能够持续发展并取得成效的核心因素。然而,从社会公众广泛的舆论视角出发,X证书的公信力及其实际价值目前仍存在争议。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态度的调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1+X”证书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的热情。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适应性提升对策——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为例
(一)案例背景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为增强“双师型”教师的适应性,该校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1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地质工程系(现为地质与珠宝学院)在地质类专业下开办珠宝类方向,2012年正式设置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珠宝款式设计与加工、钻石分级评价、宝玉石鉴定、珠宝首饰营销等多方面能力的管理与技术兼备的人才。
该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学团队拥有硕士研究生4名,NGTC宝石学家3名,宝玉石鉴定、贵金属检验等“双师型”教师8名,中高级职称教师数名。该团队近几年已在珠宝鉴定、营销、加工、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对国内知名珠宝企业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和项目调研,在国内相关专业团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在部门拥有该领域内珠宝鉴定、营销、加工、设计等方面的中青年专业骨干,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宝玉石专业相关领域研究有突出表现,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参与修订教育部“1+X”证书珠宝玉石鉴定职业技能标准、申请并结项甘肃省教育厅和科技厅的科研项目和基金7项、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2项。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国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0多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优秀作品10余件。
该校已建成宝玉石质检实训室、钻石分级实训室、洮砚工作室等12个实训实验场地,拥有拉曼光谱仪、综合鉴定实训台、玉雕机、6000颗各类宝玉石标本等设备,校内有贵金属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珠宝营销实体店、省级众创空间等实战平台,同时拥有与德诚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赛菲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深圳市飞博尔珠宝科技有限公司、华夏典当行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
(二)具体措施与成效
1.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加强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学习与掌握
学校推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此外,学校还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等,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学校还以教研所为单位在每学期组织教师深入探讨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将标准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测试等方式,学生充分了解标准的要求和考核流程,为考取相关证书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