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初探
作者: 梁景线[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少数民族集聚地的广西,肩负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使命。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并分析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宣传与提升、整合与共享、融合与实践、评价与监督四个方面入手,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整合民族教育资源、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体系,从而推动广西高职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
[关 键 词] 教育信息化;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33-04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构建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使命。
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迅猛,信息化已经应用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995—1999年为起步混搭期,2000—2011年为奠基普及期,2012—2017年为应用提升期,从2018年开始至今为融合转型期[2]。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与应用阶段现已基本完成,将进入融合与创新的新阶段。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即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跃升的关键节点[3]。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广西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进一步加快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步伐,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推动广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一)呈现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主要存于当地的民族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事业机构,学校要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只能到相应的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民族教育基地进行,通过文化共享达到学习与教育的目的,这就产生一定的金钱、时间成本,造成一定的不便。教育信息化则可以直接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民族文化资源平台等获取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再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做好知识积累。
(二)拓展开放而有趣的民族团结教育空间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育空间,将民族团结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民族文化App进行学习,拓宽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渠道,营造了开放、包容的学习空间。高职院校的“00后”“05后”大学生是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接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长期浸润在新媒体、快节奏网络环境中,创造力、活跃度和思辨能力突出,因此,拓展自由、有趣的空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增强有效而自主的民族团结教育互动
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而自主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线上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服饰、传统美食、民间艺术;AR、VR虚拟体验民族活动;开展线上民族知识问答游戏、民族文化拼图互动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四)促进创新而多彩的教育个性化发展
学习云平台、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民族文化知识基础、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而深入的学习,如在扎染、陶艺、茶文化等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强烈的民族团结情感以及娴熟的非遗手工技术。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信息化对民族团结教育资金投入形成挑战
2023年,广西教育信息化专项支出3000万元,建成广西高职院校互联网出口带宽达6159.65 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校均值为8291.02 Mbps,较上一年增加1770.12 Mbps,数字化管理系统覆盖党建、教务、科研、师资等领域[4]。但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上仍存在一定的教育信息化难题,一是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差异,尤其表现在群居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存在网络覆盖不足、带宽不够、硬件设备老旧等问题,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需求。二是当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教育信息化所依赖的软件和硬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学校的投入资金直接影响信息化教育的效果,部分学校因教育资金投入有限,无法根据技术更新更换设备,导致教育信息化更难以达到应有高度。
(二)信息化对民族团结教育团队教学理念形成挑战
教育信息化虽然已经发展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表现为被动式接受信息化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信息化的教学任务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和方法,对于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只停留在PPT的运用上,信息技术始终无法真正融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评价过程中,难以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无法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亟待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水平较低。对于年长教师而言,接受并应用新技术存在一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能力。
(三)信息化对民族团结教育资料挖掘与整合形成挑战
2022年,广西高职院校立项建设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2个,认定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46门,累计认定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达115门。向教育部推荐申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43门,其中29门获批认定[5]。但是始终没有建立起广西民族文化资源库,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资源利用率不高。一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网络上虽然有大量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资源,但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需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精力筛选和鉴别才能使用,无形中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和难度。二是资源整合难度大。广西的各类民族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平台、网站和数据库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不同资源之间的格式、标准不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资源进行教学,难度非常大。
三、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广西4所高职院校共计350名学生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情况问卷调查,问卷从活动形式、活动效果、开展活动期望三个维度设计问题,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320份,有效问卷320份,问卷回收率91.4%。根据数据显示,4所学校均通过课堂讲授、宣传平台、二课活动等形式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率达100%。在活动效果上,65.8%的学生认为本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效果显著”。最后,4所学校的学生普遍希望在校期间能够多参加实践类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占比达到90%,只有5%左右的学生因为忙于专升本考试表示不想参加活动。总体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较好,学生对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基本满意,也非常支持学校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期待能组织更多样化的沉浸式实践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族政策掌握不牢
经调查,在基本的民族政策“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这题中,只有29.06%的学生答对,而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四项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我国民族关系中的经济政策是什么?”三道题中,准确率分别达到了69.38%、72.81%、89.38%,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准确。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基础知识掌握较为准确,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但是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掌握不太牢固,基础性的问题把握不准确。
(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获取方式单一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获取民族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课堂教师讲授,占比达到55.63%。另一部分学生则通过校园活动获取相关知识,其余则依赖个人旅游和网络资源。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的知识基础及其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目前高校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以理论学习为主,包括课堂讲授和讲座等方式,占比达到69.38%。相比之下,高职学生最偏爱的实践与体验类活动仅占21.25%。由此可见,广西高校民族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较少能够有效应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及新挑战,未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以顺应新生代需求开展吸引学生的民族教育活动。
四、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广西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初探
(一)宣传与提升:强化教育信息化意识,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第一,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强化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重视。通过各类新媒体、板报宣传、会议传达等方式宣传教育信息化,搭建民族团结教育论坛、教师社群等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第二,组织开展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在线教学平台使用、VR和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培训,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二)整合与共享:整合民族教育资源,共享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库
首先,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各高校结合本校的区域资源、专业特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化资源子库,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民族团结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包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英雄人物事迹等,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库。建成以广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化资源库为中心,各高校资源子库为分支的强大资源联盟。如广西某学校依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水利人才培养基地、民族建筑大师工作室,开展少数民族地区联合水利人才培养,培训民族建筑专业师生200余人,探索、实践民族地区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广西某学校打造了一个虚拟现实(VR)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参观不同民族的聚居地,体验民族传统节日、欣赏民族歌舞、参与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6-7]。其次,在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线课程。利用校内的超星学习通、八桂教学通等平台,开发专门的民族团结在线课程。设计课程时要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加入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动画、游戏、问答、闯关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打破资源壁垒,加强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民族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使用民族团结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交流功能,完成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的团结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