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李广鹏 徐勤华 孙志辉 杨国伟[摘 要] 随着制冷空调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且要求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现场工程师的重要途径。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旨在通过精准对接专业技能、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塑造职业素养等目标,设计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包括共建校企联培机制、融合校企课程体系、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推行“1+X”证书制度和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等具体措施。同时,为确保培养路径的有效实施,提出制定协同育人政策、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建立监督评估体系、强化合作沟通机制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等保障措施,最后总结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成效,以期为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实训基地;技术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49-04
在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到2025年,计划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为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1]。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构建完善的培养路径和保障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
(一)专业技能精准对接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首要目标是实现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意味着教育内容与行业标准、技术前沿紧密融合,确保学生掌握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空调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核心技能。借助企业导师的介入,将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行业标准及最新技术动态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对行业动态有深刻认知,为日后快速融入职场奠定坚实基础。校企合作还能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使学生在仿真项目中锻炼专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二)实践操作能力强化
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是校企合作培养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关键一环,借用校企联合搭建的实习实训平台,学生能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制冷空调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全过程,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企业不仅提供实践平台,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一对一或小组形式指导学生操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技能,“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素养塑造
职业素养是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2]。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沟通能力与责任感。通过企业文化宣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操作规程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安全意识与责任感。通过参与企业团队项目,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提升解决冲突与协调资源的能力,为成为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现场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设计
(一)共建校企联培机制,强化人才协同培养
在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共建校企联培机制是实现人才协同培养的关键步骤,该机制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壁垒,通过深度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3]。
一是明确双方责任与权益。企业与高校应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评价体系,确保培养过程既符合行业需求,又符合教育规律。企业可提供实践基地、真实项目案例及行业专家资源,而高校则负责理论知识传授、学生管理及学术氛围营造。双方需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益,确保合作顺畅进行。二是实施“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可先在高校完成基础理论学习,随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数月的实习实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实习期间,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理解行业文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实习结束后,学生返回高校进行总结反思,深化理论知识,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定期沟通与反馈机制。校企双方应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二)融合校企课程体系,精炼教学核心内容
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注重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与前瞻性,通过融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精炼教学核心内容,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与技能的精准培养[4]。
第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制冷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岗位需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及创新拓展四大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若干子模块,如基础理论模块涵盖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模块包括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空调设备安装调试等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既覆盖理论知识,又包含实践操作,满足行业需求。第二,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企业应定期向高校提供行业最新技术动态与市场需求信息,高校据此调整课程内容,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的讲解与实践。例如,增设智能控制系统、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提升学生应对行业变革的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第三,实施项目驱动教学。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设计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通过项目驱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掌握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软技能,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促进师资互通共享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现场工程师的重要保障,借助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促进校企师资互通共享,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5]。其一,实施“双导师制”。每位学生同时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术指导,企业导师则负责实践技能的培训与职业规划的引导。双导师定期交流,共同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其二,开展师资互派互访。高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了解行业动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企业专家也可受邀到高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分享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师资互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其三,建立师资培训与交流平台。校企双方应共同搭建师资培训与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借助平台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平台还可作为师资选拔与评价的重要依据,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为培养优秀现场工程师贡献力量。
(四)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提升实训管理水平
在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实训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借助共建校企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促进实训管理水平的提升,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6]。首先,构建多功能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应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建设集教学、实训、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该基地应配备先进的制冷空调设备、模拟系统及检测仪器,满足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鉴定及企业技术研发等多方面需求。同时,基地应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工作场景中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其次,优化实训课程体系。根据制冷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应共同开发实训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训课程应涵盖基础操作、故障诊断、系统优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项目式、任务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技能水平。此外,还应设置定期的技能考核与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最后,提升实训管理水平。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流程、安全规范及设备管理要求,确保实训基地的高效、安全运营。
(五)推行“1+X”证书制度,校企共育技能人才
“1+X”证书制度是指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中,推行“1+X”证书制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效衔接[7]。
一是明确证书体系与标准。校企双方应根据制冷空调行业的岗位需求,共同制定证书体系与标准,明确各等级证书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要求,并且与行业协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证书的权威性与认可度。二是实施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证书的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以考促学,提高证书获取率。三是建立证书与就业挂钩机制。校企双方应共同建立证书与就业挂钩机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学生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优先录用持有相关证书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可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校企创新发展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是推动制冷空调行业技术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借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8]。
第一,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应共同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整合各自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平台可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咨询等服务,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科研项目等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制冷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应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项目,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通过联合研发、技术攻关等方式,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注重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企业可邀请高校教师参与技术研发与项目管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高校教师也可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动态与企业需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还可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等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制冷空调行业的创新发展。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保障措施
(一)构建协同育人政策框架,稳固合作基石
为确保校企合作培养制冷空调行业现场工程师的模式得以顺利实施,需构建一套全面且具体的协同育人政策框架,该框架应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包括资源共享、责任分担、利益分配等核心条款,为双方合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9]。政府层面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制冷空调行业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激励措施。同时,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合作机制顺畅运行,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与实施,以及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与实习补贴,进一步激发校企双方的合作热情与积极性。
(二)健全技术保障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