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生产新模式视角下“岗课赛证训”量化投资人才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郑秀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量化投资应用愈发广泛,对量化投资人才需求也与日俱增。大数据技术带来科学知识生产新模式“跨学科”特征与量化投资人才“复合性”要求不谋而合,为此,基于金融科技行业发展量化投资人才需求以及现实量化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知识生产新模式“集群性、聚合性、创新性”为理论依据,构建“岗课赛证训”量化投资人才培养育人新模式,并从“理念重塑、课程重构、教法创生、师资优化、评价赋能”五个方面探索该模式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知识生产新模式;“岗课赛证训”;大数据;数字经济;量化投资;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73-04
一、引言
数字经济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金融产业快速融合并不断迭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深刻重塑金融领域业务和服务方式。随着量化投资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量化私募规模突破万亿大关的背景下,行业对具备数据分析、数字建模、计算机编程和金融市场分析能力的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促使教育深度变革。量化投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强调金融复合性知识架构、实践应用本领与创新思维意识,与当前高校投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1]。同时,“新商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新常态。基于此,探索量化投资人才培养体系新模式,是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以此培养数字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金融科技人才。现有文献对量化投资人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化课程改革方面,尚未有学者系统研究构建量化投资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本文结合量化投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以知识生产新模式为理论背景,聚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出了“岗课赛证训”育人新模式,以期丰富我国投资人才教育理论体系,并为各高校优化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方案。
二、量化投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下对人才培养要求是目标多元化、方式数字化、内容交叉化及模式实践化[2],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当前大多数金融类专业培养方案虽然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训课程,但缺乏面向行业场景、以应用为本、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系统实践课程体系,未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现实企业中真实问题展开,创新思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金融科技下量化投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受到传统课程体系限制
量化投资以量化分析为基础,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对金融市场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寻求交易机会的投资方式,通常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自动化交易,追求高效、精准和快速的交易策略。因此,在知识框架中涉及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而常规的投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中虽有金融类与计算机类课程,但并列完成,未梳理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没有形成交叉知识点。另外,部分高校量化投资课程体系师资配置还是原有金融专业师资力量,缺乏交叉应用型复合型教师团队,因而呈现课程设置中金融类理论课占比较大、技术和实务类课占比较小、交叉课程设置不足的现象。
(二)尚未形成与量化投资内容相匹配的实践课程体系
量化投资作为一种新金融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大量市场数据,在智能投顾、量化基金、智能金融等领域得到应用发展,如多因子定价模型构建、基于神经网络的量化选股以及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高频交易,与传统投资实践课程依托金融交易软件的基本面分析和技术面的分析截然不同,需要打造与之内容相辅相成的实践课程体系。当前实践课程缺乏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量化投资等最新技术内容,缺乏具体的项目载体实战和应用,也缺乏运用多方位的金融知识综合分析投资问题实训课程,导致学生的投资技能水平停留在知识表面,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落后于行业实际需求,无法满足量化投资实践需要。
(三)产教融合不深入导致量化投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新时代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行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教育主体多元性”“教育客体创新性”“教育内容实践性”“教育评价成效性”[3]。当前财经类学科产教融合“合而不融”现象依然存在[4],校企育人“双重主体”的多元育人模式未有效形成,金融机构参与意愿不高,鉴于金融机构真实交易数据的获取存在困难,投资类校企合作项目大部分局限于签订合作协议,并未完全展开实质性合作。而量化投资是实践性极强的交易技能,在数据采集与分析、量化策略应用交易过程中需要运用真实交易数据进行实战教学,只有真正付诸实践学与练,才能培养出与行业相契合的量化投资人才。
三、“岗课赛证训”相融合量化投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岗课赛证训”育人模式建构理论依据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学术机理和逻辑支撑是跨界整合、结构嵌入、系统协同理论(姜大源,2019[5];程智宾等,2021[6]),阐释了“岗课赛证”如何跨越各自边界到嵌入再到协同的融合过程,从不同角度支持该育人模式的合理性、必然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生产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从传统以单一学科的认知知识生产模式转向以“深度学习”算法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出特征的智能知识生产新模式[7]。按照党的二十大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的新部署,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校企之间以跨界联合生产双方需要的技术知识,共享技术创新成果[8],其路径与知识生产新模式“集群性、聚合性、创新性”三要素不谋而合[9]。因此,知识生产新模式为量化投资人才“岗课赛证训”育人新模式构筑了理论基石。
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集群性包括知识集群、部门集群以及地域集群。量化投资人才属于复合型、跨学科的金融高级技能人才,在产教融合培养过程中需要金融、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跨界融合,需要探索校中厂、现代学徒制、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组织形态,实现不同主体间行业资讯、项目和资源融合,这些都与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的集群特征相切合。知识生产新模式“生态系统”的聚合性体现在产教融合的生态环境从最早的单对单的校企合作模式演变成多对多的产业链、教育链多主体合作,再到现在整个教育体系与整个产业系统相互融合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交流、共享、升华、应用进而相互影响,形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种由知识的聚合性而达到的深度融合互嵌发展状态,恰是基于实践视角下量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路径的理想状态和最佳模式。创新性特征是指在创新网络下,多主体、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及多边互动的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注重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交互,涉及不同知识生产与传播,不同主体之间工作任务、项目的聚焦与探讨。产教融合路径下的量化投资人才培养与之相契合,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的过程需要学校、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多元主体培育完成。
(二)“岗课赛证训”育人模式创新内容要素
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量化投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金融大数据分析技术、学会交易策略构建与应用、提高风险管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金融科技应用人才。据此目标,以“产业发展、行业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共建”为指导思想,开展“多元协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实践交替、融合评价”的产教融合机制,依据量化投资交易岗位对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要求,根据学生学情分析和学习规律,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确定了“以岗定课、以证促学、以赛验学、以师领训”的“岗课赛证训”育人模式,打造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学习—场景实践—交易训练—策略实操”全链条、递进式培养模式(见图1)。
1.以岗定课。重构投资课程体系,根据量化投资岗位的核心能力构建集数学、计算机技术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数据分析、实战交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进行整体设计:专业理论知识、量化交易策略和金融大数据投资交易,强调学生数据分析、交易策略、交易技巧等实践能力的学习与应用。
2.以证促学。基于金融大数据等多个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细化量化投资领域的职业面向,教学过程中融入从业资格证书内容,通过考证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以赛验学。依托学科竞赛、校企合作等比赛项目,实现课堂教学与技能竞赛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
4.以师领训。从服务岗位需求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出发,组建产教联合多元化教学团队,依托企业产学研实践项目,招募学生组建攻关团队,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实施“三战五盘”教学模式,完成项目任务,并且请企业交易员带领学生到项目组进行模拟场景或现实场景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量化投资人才“岗课赛证训”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一)理念重塑:革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思想
教育与科学的融合发展需要载体。产教融合搭建平台是其中重要的形式,重在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师生到企业;另一类是通过高校项目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岗课赛证训”融通育人新模式“课”与“赛”属于学历教育,凸显学校的育人功能,“岗”与“证”是职业教育,凸显行业的育人作用,“训”是两者产教融合的实践形式。践行好“岗课赛证训”育人模式,认同该理念,深入学习产教融合的价值内涵和运作机制;从实践方面下功夫,只有在实习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真刀实枪地干和练,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三教”改革视角理解和把握“岗课赛证训”内涵,从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各个领域形成改革发展合力。
(二)课程重构:建立“四阶递进”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知识技能分层递进、梯度推进的总体思路,以强化学生量化意识、量化实践和量化素养培养为主线,通过“虚拟仿真实训与实践交易实训轮动、校内基地实训与企业基地实训轮动”双轮方式,构建“四阶递进”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第一阶段:量化基础课程实训。主要是计算机编程技能和数据分析技能,通过模块化实践教学掌握量化投资的简单行情数据与财务数据分析与编程代码识别。第二阶段:量化核心技能实训。依托学科竞赛和企业项目,在虚拟仿真实训室展开交易研究和操作,掌握量化投资基本面和技术面知识点。第三阶段:量化专项技能实训。利用量化交易专业平台提供丰富的数学分析函数库,开展量化投资策略实务流程操作,通过数据清洗、变量构建、因子检验、模型构造、回溯检验等步骤进行交易策略模拟。第四阶段:量化综合技能实训。在校企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项目小组在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进行企业项目策略研究、回测和实盘,充分体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项目高度融合。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实战化”特色,推行学习、交易、研究、实践相融合,形成由计算机、统计等基础课程教学、企业交易策略实训、量化交易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顶岗就业实习环节组成的产学研用工学交替方案。
(三)教法创生:构建“三战五盘”教学过程
量化投资人才培养重在实战性,为更好地让学生体验交易的实战性以及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课堂教学设计“三战五盘”教学过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聚焦量化投资交易技能的培养。根据课前、课中、课后分为“三战”:课前初战,学生通过教学平台完成课程资源自学、自测,并在实训平台完成课前量化基础实操练习。课中百战,通过课堂核心技能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和专项技能操练,引导学生从“能实盘分析”到“会实盘交易”。课后善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企业量化交易策略进行实盘,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从“会实盘交易”到“熟实盘交易”。依据量化投资交易流程,将课堂学习分为五个步骤,即“开盘”,通过创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量化投顾角色。“盯盘”,教师以企业策略项目为导向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解构,化繁为简,利于学生吸收。“试盘”,学生通过课堂演练,进行操作交易。“收盘”,将学习成果可视化,利于教师分析、引导。“复盘”,针对学生交易策略操作及回测情况进行点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