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及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王亚男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及管理策略研究0

[摘           要]  提高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基于高职院校特征确定其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内涵、特征与总体框架,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资情况和教学条件四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教学质量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标准的逻辑关系,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创建以专业群建设理念为支撑的五维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策略,为“双高”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    键   词]  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评价;评价模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81-04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完善持续支持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的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理念。

“双高计划”的建设,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展内涵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双高计划”的视角下,高职院校加强了专业群建设的特色化,通过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之间的资源协同,提升了专业群和产业集群的连接度。

对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现状。学者普遍从培养的目标、生源、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高职院校存在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规格不合理、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实践教学等问题(贾晓娟,2008)[1]。

其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教师方面的因素有教学态度和质量(王珞,骆永菊,2017)(周芳,2018)[2,3]、教师的教学能力(周慧,2019)(张晓燕,2019)[4,5]、教师的个性特征(张晓燕,2019)[5]。除了教师这一因素外,学生因素、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资源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高莹莹,2019)[6]。

其三,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如何提升的研究。教师方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更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冯怡,2018)[7]。课程建设方面:强化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刘金泉,2014)[8]。学生方面:提高生源质量(刘戈,2020)[9]。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加强教学质量体系规范化,发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闫娇娇,2018)[10]。

二、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分析

基于高职院校特征确定其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内涵、特征与总体框架。采用战略地图方法,绘制十大建设标准的传导过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资情况和教学条件四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确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进行编码,确定教学质量的主范畴与副范畴,揭示教学质量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标准的逻辑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具体关系见图1)

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教学质量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标准的逻辑关系,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一)保障条件

1.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质量的价值构建,只有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任务。高水平质量文化可以从文化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两方面衡量。

2.实验条件。实验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条件可以从实验人员、实验制度、实验设备等方面衡量。

(二)师资情况

1.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重要促进手段,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也包含人员的共享。可以从团队规划、人员结构、教学改革、人员共享程度四方面衡量。

2.师资力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环节,对高水平师资力量的评价指标主要可以从师生比、教科研能力、校企合作能力、国际师资等方面衡量。

(三)教学过程

1.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从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规格体系、专业技术课程情况、公共基础课程情况、保障体系五方面衡量。

2.培养理念。先进的培养理念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在专业群特色基础上,提升学生素质。可以从素质培养理念和创新培养理念两方面衡量。

3.资源共享。课程的共享情况也关系到教学质量。可以从媒体技术、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两方面衡量。

4.课程资源。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依托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并强调各专业的资源共享。可以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学习评价、学习效果六方面衡量。

(四)教学目标

1.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反映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质量。可以从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情况三方面衡量,重在进行增值性评价。

2.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学生身心健康是学生培养的基础。可以从德行和身心健康两方面来衡量。

3.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的体现。可以从就业率、工作条件、工作前景、工作满意度、薪资水平五方面进行衡量。

4.学生创新成果。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学生创新成果更应突出社会效益的实现。可以从成果应用次数、成果应用效果、成果创新性三方面衡量,要进行增值性评价。

四、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策略

根据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五维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以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目标出发,最终实现专业群发展目标。(具体见图2)

(一)充分守牢课堂阵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堂教学

1.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观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增加了技能,这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重要指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高水平专业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增加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指标。

2.关注课堂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的提升要充分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加入反映课堂教学设计的指标,激励教师重视教学设计。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的理解、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对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3.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

“学习共同体”的提出是建立在“学校是社会”这一理念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在课堂中相互协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相互之间平等交流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通过树立“学习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水平专业群教学质量。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给予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支持

1.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一,树立以专业群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专业群建设的思想和理念。其二,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充分实施。在人才培养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校教学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提供教学支持服务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应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支持服务,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工作环境。可以从两方面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需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均衡,以满足专业群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还需要积极协调外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更多的教学资源,为专业群教师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支持。

3.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增值评价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非常必要,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并有的放矢地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运用增值评价,可以明确学生学习后成绩的增量,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能力

1.培养“双师型”教师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应该面对市场、面对社会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需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种培养要求就必然需要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师,因而“双师型”教师是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在人才培养中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应该既能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适应实际岗位的素质和技能。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参与进修和企业实践,通过实践成为“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企业中引进兼职教师,形成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协同的专业群教师团队。

2.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单向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高水平专业群发展的要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培养专业群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和高水平专业群培养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相悖。学生要想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教师的支持。首先,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岗位特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次,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各种多媒体手段成为教学的重要支撑,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后,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使用的作用,激励教师主动创新教学方法。

(四)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目标

1.制定以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标准

这一标准不仅涵盖质量目标、标准与体现,更强调将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融入专业教学中,促进专业群中学生与社会岗位的紧密对接。

2.构建以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的教学全过程管理标准

这一标准涵盖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与企业合作提出的教学管理标准。其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课堂教学、评价等多个关键环节,还包含实践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确保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专业群建设目标的实现。

3.确定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标准

这一标准要求明确专业内涵界限和学科基础,根据专业性质界定专业内涵,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同时,基于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不同专业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目标明确、标准准确、监控和反馈畅通,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4.构建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的课程质量标准

这一标准需全面考虑教师、学生、课程计划、目标、内容、教学条件及考核等要素。宏观上,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业群教学质量管理;微观上,高职院校需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其对“学生中心”教学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适应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