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尚秀全 艾国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正在经历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高水平国际化建设,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等广泛开展人才培养,使职业院校深度服务市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创新的强大人才后盾。因此,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育训途径,以“育”促“训”、以“训”提“育”、育训结合,构建更为包容、开放、合作的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国家富强、经济繁荣贡献“职业力量”。结合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革新的应然之义分析,理性审视其中在职业培训机制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现实羁绊,从而提出三方面的建设思路,以期构建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大格局”,构建职业院校可持续、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良性生态,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持续输送“大国工匠”。

[关    键   词]  育训结合;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97-04

职业培训囊括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就业择业培训以及其他类型的培训,历来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二十大以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借助国家政策扶持的优势,在职业培训方面做出诸多有益的探索,将育训结合,促使“育人”和“培技”成为人才培养的两大核心目标,提高了大学生劳动者综合素养,有效化解了“就业难”以及“招工难”的问题,极大缓解了新质生产力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全面适应新技术迭代升级下产业的转型。[1]

一、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应然之义

(一)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

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职业院校应遵循“育训结合”的根本原则,强化校内外育人资源的整合,从而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指出,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职业培训,从而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作为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阵地,坚持“育人”和“育技”相结合,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形成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内驱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现实需要

在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视频会议中指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高达1179万人,较上年增加21万人。因此,毕业生综合就业能力的提升应成为高等院校工作的核心。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精准把握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真正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摆在突出位置,从而聚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确保学生能力持续提升。[2]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以育训结合为导向,持续优化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能够确保大学生就业大局稳定,形成优质均衡的人才链、就业链的一体化格局。

二、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现实羁绊

(一)职业培训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现实羁绊

在《中华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报告(2022)》中指出,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革新人才培养思路,构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3]但是针对本地区9所职业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将职业培训视作学校工作的中心,没有意识到做好职业培训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思想观念较为落实,缺乏开拓性和长远性,导致与校企合作单位之间的育训机制缺失,没有形成强强联合的培训大格局。同时,职业院校职业培训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精准定位育训结合背景下的多主体诉求,在知识库、项目库等建设上严重不足,缺乏一体化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意识,降低了培训质量。

(二)职业培训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现实羁绊

欲强国则必先强教,欲强教则必先强师。师资队伍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第一资源”。[4]育训结合强调师资队伍的构建,以此促使职业院校职业培训质量的持续攀升。但是,目前职业院校一方面存在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没有将企业技术骨干、行业领域专家等纳入培训师资队伍中,弱化了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培训教师多为学术型教师,缺少来自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其实践能力普遍不强,难以驾驭学校和企业两大“讲台”,无法满足市场化、多样化的职业培训需求。

(三)职业培训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现实羁绊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充分调查,对内在诉求的挖掘不够深入,一方面导致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没有结合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实际,对企业一线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加以运用,导致培训内容陈旧,降低了职业培训的质量;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职业培训内容没有结合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一刀切”培训项目,只能从宏观视角“大水漫灌”开展培训,而无法实现职业培训的“精准滴灌”,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三、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高等教育应以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为核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中强调,新时期职业院校应结合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实际情况,不断强化产教融合,构建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育人新途径。[6]因此,职业院校应将育训结合,理性审视目前职业培训在机制、师资力量以及培训课程等方面的现实羁绊,积极探索职业培训新途径,构建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促使职业院校从“双高”向“新双高”迈进,为国家发展输送人才力量。[7]

(一)形成校企长效合作的育训机制,明确职业培训方向

职业院校与企业为共同实现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在育人资源等方面进行对接、整合,开展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渠道互识、互动、互通的过程,从而能够有效弥补双方的短板,实现强强联合。[8]因此,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长效合作的育训机制,不断强化“校企”双主体,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1.形成“点、线、面”建设机制

首先,职业院校应精准把握大学生、行业企业等关于职业培训的“需求点”,在充分沟通中挖掘相互之间的诉求点,从而甄别不同主体的真实诉求、迫切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并以此为着力点,奠定职业培训的基础。其次,应精准链接“关系线”。职业院校将不同主体的“需求点”耦合成“关系线”,共同探索职业培训的新模式,捋顺人才链和产业链,从而增强大学生服务行业的就业竞争能力。最后,职业院校应持续拓宽职业培训的“应用面”,有效协同不同主体的核心需求,有效消除传统职业培训中的隐形壁垒,彻底打通职业培训的“断头路”。

2.形成以“两个共同”建设为关键的建设目标

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的高质量构建必须联合校企合作单位等共同开发培训“知识库”,在把握最新行业中的新技术、新标准等基础上,推进培训教材的编写、案例库建设、双师云课堂等内容。[9]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的高质量构建必须形成“项目库”,锚定企业单位的真实项目为主体,组织大学生成立实践小组,从而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体验未来工作实景,开展对工作实际问题的合作实践,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综合素养。

(二)共建育训大师资,壮大职业培训力量

在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强调,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传动链”,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高等院校应加快补齐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短板,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兼”结合队伍。因此,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优化育训大师资、提升培训教师队伍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10]

1.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教师发展新局面

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应以职业培训课程、培训项目为载体,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平台,从而释放教师发展新动能。一方面职业院校可常态化开展会议论坛、特色培训活动、对话沙龙等,促使教师在创新型国家活动中展示其综合素养,提高其专业发展的获得感,更加坚定其“眼睛向上、脚步向下”的职业理想,从而激发职业培训教师的新活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构建培训教师发展共同体,联合不同院校开发职业培训项目、研发职业培训课程体系等,从而构建“教师理念革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构建—研发成果传播辐射”的教师成长格局。

2.坚持内培外引,壮大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内培根基,培养职业培训的优质“智囊团”,搭建校内专任教师发展推进机制。一是深抓骨干培训教师的“领航计划”,通过名师带教、跟岗研修、教师成长工作坊等,开展“强辐射、育新秀”的养成式培养活动。二是抓青年教师的“情怀计划”。职业培训的高质量要求教师应秉持崇高的思想,引领大学生在职业培训中涵养个人理想。因此,职业院校可组织开展“情怀计划”,以此升华青年教师参与职业培训活动的情感。三是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坚持外引活水,打好区域内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组合拳”,将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等纳入兼职教师队伍中,鼓励兼职教师将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带入课堂,从而促使职业培训项目“接地气”。

3.坚持评价导向,以评价牵引师资队伍强大

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强调职业院校应找准突破口,坚持以评价牵引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引领教师队伍改革。因此,职业院校应结合职业培训的内容优化校内教师评优制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教师绩效评定制度等,坚持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突出职业培训中的可量化业绩,彰显培训质量导向等标准,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职业培训、创新职业培训的活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共管职业培训大格局

1.动态迭代,构建适配职业能力结构的课程体系

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要针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期、专业能力发展期、职业能力实践期三个阶段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大学生专业成长的发展轨迹以及实际需求,联合校企合作单位,不断落实职业培训课程的研发、课程标准的制定、培训课程资源的完善等,尤其是针对“1+X”证书制度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开展训前诊断、训中优化调整、训后持续跟踪,灵活机动地构建动态化培训课程体系,实现新时期培训课程体系的优化。[11]

2.系统优化,构建适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培训项目体系

育训结合背景下,职业院校职业培训项目的优化设计、顺利实施,必须结合大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专业发展需求,强化职业培训项目的分层分类设计,设计大学生专业理论项目、实践项目、骨干学生成长营等系列化、层次化的递进式培训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发展需求。[12]同时,职业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大学生为项目培训中心,设计职业培训项目,将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等现实问题作为根本遵循,从而对接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命题。如针对建筑类专业,职业院校可设计绿色建筑、智能家居、装配式建筑等创新培训项目。再如,针对机械类专业,职业院校可设计仿生设计项目、微纳制造项目、智能化设计项目、仿生设计项目等,从而拓展大学生专业事业,提升其职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