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吴国旭 贾帅 崔迎 孙皓 程超 崔晓雪 郑辉 薛晶 于婷婷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  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阻碍。探索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职业责任感,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环境工程领域中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发展、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院校各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高职教育;专业教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141-04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指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劳动教育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设计,并要求各级政府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场所、人员、经费、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障条件。同年7月,教育部进一步发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不仅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还进一步细化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要求,并对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关键环节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指导要求,确保劳动教育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得到有效落实。

劳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在环境行业中的职业技能水平,培育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将劳动教育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创新性融合,是增强教育效果的现实途径。在课程中引入劳动元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劳动技能,培养责任意识[1]。本文深入探讨劳动教育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寻找有效实施这一融合的方式,使劳动教育更加贴合专业知识和行业需求,为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提供指导和借鉴,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挑战。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通过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学生将更容易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而不仅仅是孤立地学习一些技能和理论。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更具备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他们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这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校劳动教育现存问题

尽管劳动教育理论上应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定位相契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劳动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2]。一些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只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或者端正他们的劳动观念。这种狭隘的认知使劳动教育形式相对僵化。此外,劳动教育通过课件讲解或者体力劳动的方式开展,而劳动教育本质上是观念教育,单一使用这种方式难以实现最终的教育效果。

(二)劳动教育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

高职院校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因此,劳动教育应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包括专业课程。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劳动教育往往未能完全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劳动教育通过设立劳动教育周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这种零散的教育方法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又在频率和内容上存在不足,难以为学生的技能和价值观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三)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

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较低[3]。随着生活水平提升,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劳动。这种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接受效果。此外,学生的不重视还会催生对劳动成果的漠视,使他们难以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实施路径

(一)劳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双高计划”专业群内的专业,以该专业进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见,可为促进学院各专业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通过将劳动精神更为深入、整体地融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对培养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都制定相对应的规范,提升劳动教育的显性成效,探索并实践“劳动+专业”的融合模式,提炼“劳动+专业”模式下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瞄准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的交叉点,凝练专业教育的重点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劳动教育精神内涵,渗透课程思政学习[4]。实现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和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的协同育人场景,为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中“劳动+专业”的模式提供范例。

针对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专业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内涵,劳动教育等实质内容,创立“劳动+专业”的专业教育体系,探索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确定“劳动+专业”人才培养基调,通过课程思政和故事思政将劳动精神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以环境专业课程内容为基本,深度挖掘专业中蕴含的“劳动”意境和“劳动”案例,打造“专业型”劳动课程和“劳动型”专业课程;结合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法,建立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体现过程性的、多元参与的、开放性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对专业知识学习、劳动素养养成进行评价,从而为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模式范例。

1.设置突出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全面素质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和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奉献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较高的劳动素养和职业素质。

2.设置覆盖劳动精神的理实结合课程

将劳动精神融入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贯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实现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将劳动教育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实训环节中覆盖劳动教育[5]。

开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劳动教育”一课,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深入理解劳动实践对于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深切感悟劳动实践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开设“生态文明教育”一课,架构生态劳动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爱护环境的生态环保意识,勤俭节约、合理消费、低碳生活等生态文明价值观;开设“安全与环保”一课,使学生对安全、环保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劳动安全、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等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应急救援能力;开设“大国工匠与职业理想”一课,深刻领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内涵,引领学生从求学、树立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深植、传承并发扬工匠精神;开设《劳动实践及志愿服务》一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益性劳动实践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改革实施及成效

以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劳动教育阶段以该课程为起点,在核心课程中重点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中着重描述劳动精神,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使整体的教学活动收到专业技术精通、劳动精神领悟的多重效果。

针对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将专业知识和劳动精神相融合,在专业传授的过程中融入劳动实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将劳动元素融入专业课,达到劳动元素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1.构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专业+劳动相结合的理实一体课程教学体系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操作,教学内容涵盖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劳动教育内容。本次教学改革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强调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再分教学资源和实践,结合环境专业特色,设计出有机融合劳动素材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综合育人成效。

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块。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指导学生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知识,是环境监测岗位必备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的集合,以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为核心,是为培养环境监测领域高技能应用人才提供专业核心知识的重点课程。结合课程的独特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精准找到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明确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精神的切入点,专注于培养学生在环境监测实践中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精神融入实际操作与管理问题中,建立一个全面的劳动教育模块。在教学中,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确保这些活动与劳动教育目标紧密对接。

2.形成以课程思政为筑基的课程+劳育的“德智行”齐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和思政教育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相关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无缝对接,实现知识传授与德育培养的双重目标。同时,结合课程特点和劳动教育特色,挖掘劳动素材,探索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紧密结合,形成“德智行”同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将道德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

课程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劳动精神元素,以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或者出发点,在课堂上扩散思政教育和劳动精神。发挥理实一体化课程优势,在理论部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实践部分大力弘扬劳动精神,丰富各环节课程内容,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学生专业热爱。多元化创新教学环节设计,组织学生参与真实工作活动,提高生产参与度。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开展讨论和实践活动,增强认知与行为上的归属感。探索适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生产过程,提高专业能力和岗位安全意识,在真实环境中领悟劳动精神。

课程教学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要素,在对学生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要素嵌入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持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其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添加真实劳动活动素材,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和内容,传递劳动教育的知识和价值;添加前沿环境监测实例,传递劳动教育的知识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添加实际岗位机会,结合学生就业的趋势和需求,通过实际工作过程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岗位竞争力。

(三)打造“德能劳”三维立体化综合考评模式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的立体化考评模式采用总分制,将学生的表现分为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三个核心维度进行综合评估[6]。通过对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与劳动习惯等多个细化指标的量化考核,按权重计算出总成绩。最终评分不仅反映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掌握程度,还综合评价了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劳动素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