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策略研究
作者: 侯文娜 李改娟 张灏[摘 要]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疗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伴随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进步和智慧医疗时代的来临,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面临行业需求变革带来的新挑战。在梳理该专业课程内容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了制约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的瓶颈,并从优化课程体系、嵌入前沿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课程内容适切性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借鉴。
[关 键 词] 医学影像;课程内容;行业需求;供给侧改革;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149-04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影像学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智能影像分析、医学影像组学、5G远程诊断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为疾病诊疗注入了新动能。在智慧医疗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主动顺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具有技术前瞻性和实践针对性的医疗人才[1]。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引,立足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深度解构课程内容优化面临的堵点、难点的基础上,从生态位竞争、生态位分化、生态位重构等维度提出优化课程内容的策略建议,为破解新时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难题提供一些参照。
一、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概述
(一)定义
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门以现代物理成像原理为基础,利用电磁波、声波等对人体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信息进行无创采集和分析,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应用学科。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放射成像、超声诊断、核医学检查、磁共振成像等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影像设备操作与维护、图像后处理、影像诊断、临床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该专业集医学影像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对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
(二)特征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提高课程等模块构成。专业通识课程是入门导引课程,引导学生思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概要等。专业基础课程侧重夯实专业学习的理论根基,主要包括医学影像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设备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线,主要包括X线成像技术、CT成像技术、MRI成像技术、超声诊断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拓展提高课程着力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医学影像信息管理、智能影像技术概论、影像组学概论、医学3D打印技术等[3]。
(三)价值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对于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该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人体解剖学、医学影像物理学等基础知识,熟练掌握X线摄影、CT、MRI、超声等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设备应用。同时,课程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影像诊断报告能力,为学生将来胜任影像技师、影像设备应用专员等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紧跟医疗影像诊断领域的最新进展,适时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3D打印、影像组学等新兴技术与概念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创新思考。通过参与前沿影像技术相关的项目学习和科研实践,学生可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专业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行业变革。
二、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构成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涵盖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提高课程等模块构成,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
(一)专业通识课程
专业通识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基础,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概要等。人体解剖学课程系统讲授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如颅脑的颅骨、脑沟回等,帮助学生在后续影像解剖中准确定位病变部位。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讲解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生理学涉及神经调节、血液循环、呼吸运动等内容,是理解活体成像的基础。病理学涉及细胞、组织的病理改变,如肿瘤的异型性、坏死等特征,是判读病理影像的理论依据。
(二)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理论支柱,主要包括医学影像物理学、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设备学等。医学影像物理学阐述X射线、γ射线、超声等成像源的物理特性,分析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图像重建算法等。例如,X射线成像的衰减系数、CTDIvol剂量指数等参数直接影响图像质量;MRI成像的T1、T2弛豫时间差异是组织对比度的基础。放射物理与防护论述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防护原则。掌握deterministiceffect、stochasticef-fect等辐射效应概念,了解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原则,对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确保患者和自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践根基,主要包括普通X线摄影技术、CT成像技术、MRI成像技术、超声诊断技术、介入放射学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等。普通X线摄影技术是医学影像检查的基本手段,涉及投照体位、曝光参数选择、图像后处理等各个环节。以胸部摄影为例,正确选择后前位或侧位,把握吸气末屏气的呼吸动作,对减少伪影、提高图像质量至关重要。CT成像技术在断层成像的基础上实现人体器官的三维重建,在脑、胸、腹部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掌握不同部位的扫描参数,如颅脑平扫的管电压、螺距等;把握增强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流率、扫描时相等,对优化图像质量、提高诊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MRI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获得组织的多参数信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等疾病诊断中独具优势。了解常用的T1WI、T2WI、DWI等序列成像原理,熟悉MRI检查禁忌证,对规范操作流程、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超声诊断技术利用声波的反射信息成像,在腹部、浅表器官、心脏血管等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掌握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造影超声等成像模式的原理和适应证,把握无创、实时、动态的超声成像特点,对提高诊断效率和操作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影像诊断学讲解各种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如肺结核的斑片影、肺气肿的低密度改变等,为学生进行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四)拓展提高课程
拓展提高课程紧跟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医学人工智能概论、影像组学分析、3D打印技术应用等。医学人工智能概论介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如CNN、U-Net等网络结构在病灶检测、分割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的发展前景。影像组学分析是定量提取医学影像的多维度特征,结合临床和病理信息进行疾病诊断、预后评估的新兴技术。掌握ROI勾画、纹理特征提取等影像组学流程,了解radiomics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学生把握医学影像技术的未来方向。3D打印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可根据CT、MRI图像数据打印个性化的手术模板、假体等。了解3D打印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流程,把握数字化制造在精准医疗中的重要价值,对拓展学生的就业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三、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中存在的堵点
(一)课程内容碎片化,系统性不够
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问题。具体表现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各门课程各自为政,课程内容之间缺乏纵向递进和横向关联。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顶层设计缺位,课程开发缺乏统筹规划。二是教学团队的复合型结构失衡,缺乏既精通专业又熟悉行业的“双师型”骨干。三是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渠道不畅,供需脱节问题严重。课程内容碎片化导致知识体系散乱,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专业认知,更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更新滞后,前沿技术融入不足
近年来,人工智能、5G、3D打印等新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全面渗透,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仍然聚焦于传统的CT、MRI等设备,对智能影像分析、5G远程诊断、3D打印个性化假体等前沿技术关注不足,难以适应行业技术变革和升级换代。究其原因,一是对接行业的信息渠道不通畅,获取前沿资讯存在滞后性。二是“双师型”师资匮乏,对行业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洞察。三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搭载智能算法的高性能影像设备。
(三)实践教学薄弱,动手能力培养不足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属性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但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实践教学总量不足,实践学时严重偏低。二是实训条件匮乏,大型设备、高端耗材短缺,难以开展高质量项目化教学。三是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参与诊疗工作的机会。四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实践技能的严格考核[4]。
(四)“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学内容脱离一线
“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实践,是建设高水平专业课程的关键。但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面临“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困境。部分教师来自医学院校,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部分教师长期从事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知识更新不及时。加之教师到医院实践锻炼的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缺乏活力。“双师型”师资短缺直接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造成了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
四、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的策略
(一)基于智慧医疗需求,重构课程内容生态位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影像学的深度融合,智慧医疗时代已然来临。在智能影像分析、远程影像诊断、3D打印精准治疗等新业态的推动下,医学影像技术的内涵外延持续拓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须立足行业发展前沿,以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地规划和重构课程内容生态位。
课程内容生态位重构需要把握以下三条主线:一是面向智慧医院这一全新业态场景,着眼影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诊断全流程,开发涵盖智能影像分析、5G远程诊断、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等在内的新兴课程模块,夯实学生从事智慧影像技术应用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二是紧跟医学影像技术的革新步伐,将影像组学、3D打印、增强现实等代表性的前沿技术适度嵌入课程体系,开设影像组学概论、医学3D打印技术应用等拓展课程,引导学生把握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趋势。三是对接以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临床实际需求,进一步强化CTU、MRI、超声、介入等传统影像技术相关课程在内容设置、实训项目等方面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胜任常见病、多发病影像诊疗的岗位能力。
(二)基于岗位工作流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