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作者: 邓茜[摘 要]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全面优化,强调创新驱动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重要性。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当前,产教融合在运行机制、合作深度、人才供给及数智化水平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从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创新教育资源与优化校企协作机制等视角,提出构建高效运行机制、深化校企协作、完善教育体系和建设数智化平台的实践路径,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高职教育满足新质生产力需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理论;高职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157-04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实现质变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当前正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创新拔尖人才,也离不开支撑科技变革和企业转型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而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质量与适应性的核心模式,它有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成为连接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于2023年被提出,旨在适应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跃升为核心,体现出高水平、先进性和现代化特征,是新技术驱动与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1]。其核心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者主体性突出
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高的数字化素养,不再只是生产过程的执行者,更是推动技术革新和生产方式优化的重要力量。
(二)生产资料的现代化与智能化
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支撑,实现了生产工具从机械化向智能化的跨越,标志着生产资料迈入现代化新阶段。
(三)生产组织形式的数字化与协同化
依托智能网络和数字平台,新质生产力重构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关系,通过全要素协同和动态优化,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灵活性的双重提升。
二、产教融合的概念
从词源学角度看,“产”指产业,“教”即教育,“融合”是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质的变化并创造出在形式与内容上不同的新事物。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协作、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2]。
产教融合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其内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层面:政策驱动的顶层设计。国家政策驱动,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宏观政策的作用在于通过法律和财政工具,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企业、学校和政府共同推动产教融合[3]。
中观层面:行业与区域协同。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行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资源。行业协会应在产教融合中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职业教育提供前沿技术支持。
微观层面: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微观层面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实施环节,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的背景
(一)政策驱动下的产教融合发展
国家层面持续推出相关政策。2011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产教融合”概念。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其战略地位。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具体要求。近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聚焦新兴产业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协同[4]。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融合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呈现跨学科、多领域的特征。然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与新兴产业需求存在适配性不足,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破解技术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使命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和技术升级为核心,其实现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结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劳动者,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的意义
产教融合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构建了教育与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一模式有效适应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展现了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劳动者素质,适应生产力要素升级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将现代化生产资料和真实工作场景引入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数字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素质,助力其适应不断升级的生产力要素需求。
(二)促进劳动资料创新,推动教育与技术协同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提倡教育与产业的同步发展,强调教育内容与技术进步的匹配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资料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学校通过引入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标准,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技术的深度对接,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的高效融合,赋能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产教融合通过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将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集群化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五、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使命。然而,当前产教融合在运行机制、协作深度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也限制了高职教育赋能产业升级的能力。
(一)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产教融合实践中,运行机制的不健全阻碍了教育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但多停留在宏观原则性指导,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机制相对滞后,可操作性不强。多数高职院校在管理机制上仍处于被动执行阶段,缺乏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效果难以保障。
(二)合作浅表化
现代职教理论强调,职业教育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政行校企多方协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然而,当前政行校企“四位一体”模式多存在目标不一致、利益不平衡的问题,合作普遍停留在浅表层次,深度和广度均不足。在珠三角某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项目中,企业因担忧研发成果泄露,仅提供基础设备支持,而不愿参与课程设计或共建长效科研项目,合作停留在“融而不合”的阶段。另一调研数据显示,200家试点企业中,仅35%与高职院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且主要集中于短期培训或设备共建领域。调研显示,参与深度科研合作和创新链共建的企业比例不足15%。部分企业认为产教融合短期收益不明显,对长期合作的投入积极性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合作浅层化”问题。
(三)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需求不匹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其素质与技能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聚焦于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以珠三角地区的新能源产业为例,当地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多流向传统制造业,具备数智化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5%,而新能源产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却超过70%。某职业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偏重传统机械设备操作,学生缺乏智能化生产和数据分析能力,导致其在新兴产业中的岗位适应性较弱[5]。
(四)数智化水平滞后
劳动资料的创新是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动力,而职业教育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然而,当前产教融合在数智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优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智化手段已成为提升产教融合资源整合效率的关键路径。一项针对全国20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调研表明,超过70%的城市未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校企资源整合主要依赖线下模式,数据开放与协同能力不足,尤其在跨区域合作中,资源调配滞后、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由于政策支持力度有限及企业因商业机密限制难以开放技术资源,进一步导致资源孤立化问题,制约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六、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产教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职院校与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更加精准的策略引导和机制保障。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产教融合的优化路径应围绕运行机制、合作模式、育人体系和数智化平台建设展开,全面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统筹政行校企多方利益,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1.建立产教融合理事会
以政府为主导,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组建产教融合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实施和评估产教融合工作。实践表明,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是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例如,东部地区某职业教育联盟整合50多家企业和10所高职院校,成功实施了近30个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云南通过成立物流职业教育联盟,助力“双高”专业建设,其工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更入选国家示范职业教育集团[6]。
2.推行项目制管理
采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将每项产教融合合作明确目标、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并嵌入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模块,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确保项目具有前沿性和实际效益。例如,江苏某职业学院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制管理完成了数控机床智能化改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显著提高了企业设备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