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者: 骆媛媛 程杰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现状调查与研究0

[摘           要]  围绕建筑类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问题,对Y校47名建筑类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针对调查与研究结果分析影响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不仅是教师自身层面的不足,还包括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从激发教师育德内驱力、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注重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及全面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四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093-04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印发的一系列关于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的全面实施,以“大思政”育人理念为引领,创新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新模式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同样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升级的新挑战,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2]。可见,怎样引领建筑类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逐步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自觉,对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对Y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开展了调查研究,冀希了解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素质现状,以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力求能为提高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调查实施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选取Y校建筑类专业共计47名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2人,女性25人;教龄20年以上的人数最多,占比45%;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94%;职称方面讲师与副教授人数较多,占比分别为36%和34%;从任教专业来看,该校传统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人数较多,占比29%,新增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数较少,占比9%。其具体情况见表1。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

依据研究目的与需要,在梳理、整合已有关于教师育德能力文献资料以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前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筑专业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成果,自编《Y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人口学特征调查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量表,即数值1~5分分别代表5个等级(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十分符合),侧重于调查教师育德能力的自身现状;第三部分关注对影响教师育德能力相关因素的调查。主要内容见表2。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从以上被调查对象中选取三名不同年龄段、职称以及所任教的专业课程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教师,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主要围绕教师对专业教师德育工作的理解、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看法以及问卷调研结果与疑问等方面进一步面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3。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PRO在线数据分析平台,对问卷网收集的47份问卷进行悉数统计。首先,通过选择问卷分析中的信度分析可以得出问卷总体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38,且对于各维度的信度分析后α系数值均大于0.8。其次,选择效度分析对于问卷题目的设计合理性进行分析,输出结果显示KMO值为0.918,大于0.6,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1,均符合因子分析要求,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具体分析现状如下。

(一)关于Y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自身育德能力情况分析

1.育德身份认知与示范能力方面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育德身份认知与示范能力平均分4.022分,为高等级,与此同时存在部分教师育德理念与实践偏差的问题。基于频数统计:“您平时会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比仅36%,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有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更认可高职教师均应参与到教育对象中来;对“您平时重视自己与学生交流的言谈举止”中,认为“十分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比85%,且教龄与教师对这一关系的认知呈正比关系,即教龄越大越重视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与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认可“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对专业教师自身也承担育人功能的责任有所认知,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注意言传身教,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缺少主动落实的内驱力,因此对教师育德身份的认知与示范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点也在与既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又具有扎实的课程教学基本功的资深老教师S教师访谈中得以验证。

2.育德元素挖掘与设计能力方面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育德元素挖掘与设计能力平均分3.385分,为中上等级,教师在对专业课程育德元素挖掘与设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您认为本专业所有课程都隐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频数调查中认为“十分符合”的教师占比仅12%,“比较符合”的占比20%,“一般”的占比28%;在“您会根据不同的思政元素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中认为“十分符合”的教师占比15%,“比较符合”的占比21%,“一般”的占比26%。与此同时,在“您会在教案设计有明确的思政元素”中,认为“十分符合”的教师占比23%,“比较符合”的教师占比40%。可以看出,在各级部门大力推广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下,学校教务部门都有针对性的要求,专业教师也有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设计的意识,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敏锐度欠缺、经验不足,或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这方面在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身上尤为突出,在与W教师访谈中其表示平时在准备教学内容时,会关注学校备课笔记中思政元素一栏,但是就其任教的专业课而言,似乎只会反复提及工匠精神。

3.育德资源实施与评价能力方面

基于维度分析可知,育德资源实施与评价能力平均分2.633分,为中下等级,可见当前建筑类专业教师亟待解决育德资源实施与评价能力问题。频数统计结果显示,有64%的教师认为自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有效时机对学生进行育德教育,在“您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既定的德育资源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选项中,认为“十分符合”和“比较符合”的仅占比23%,有38%的教师表示自己会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而在“您会根据德育目标设计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中,仅有11%的教师认为自己“十分符合”,17%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符合”,可以看出,现阶段Y校建筑类教学专业课程和思政资源“两张皮”现象仍然严重。在与C教师访谈中其也表示“作为教学院长,在日常听课巡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往往会在一节课的开头或结尾处提及设定的思政教育,但在后面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未见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学生活动”,在教学评价中也仍以教师主观意识为主。

(二)影响Y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问卷的第三部分通过设置多项选择题和简述题的方式,从多角度出发探究影响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因素,旨在为下一步提出有效提升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策略与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由图1可知,目前Y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对于提升自身育德能力途径更倾向于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而被认为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各种培训”实际认可度却很低。由图2可见,目前阻碍建筑类专业教师参加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专项培训的主要原因在于培训的内容不对口、培训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能够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以及没有职称晋升的需求等方面。

同时从表4可以看出系统且有效的培训、学校创建适宜的教学环境、加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扎实开展相关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专业教师间的交流等都是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有效措施。

四、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建议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和根本依靠,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3]。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对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关于Y校建筑类专业教师的实地调查与个别访谈,为深入了解当前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的困境方面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激发教师的育德内驱力

要改变一个教师的思想,让其稳健而快速地成长,最关键的不是向教师传递思想,而是唤醒其内驱力[4]。一些专业教师将职业视为谋生的方式,而德育是工作的附加值,或是实行德育的过程中现实和理想差距大,认同感不强。只有从问题根源出发,强化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增强德育实效。这就需要在新教师入职前就奠定正确的育人理念基础,加强“育德”和“育技”并施的教学方法指导与训练,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入职后要结合学校的育人理念,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以及鼓励教师参加诸如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相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持续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进一步夯实专业教师科学育人理念的价值内驱力。

(二)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

对专业课程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挖掘,是成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5]。调查显示,当前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匮乏、教学经验不足、定位不明确等都已成为制约高效课堂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见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唤醒自身的内驱力,还需要设立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平台。与同事之间加强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在思想相互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与思政专业教师定期交流最新的国家教育政策、社会热点话题、与企业人员交流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可以大大提升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的敏锐度[6];以教研室为单位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着力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开展示范课、汇报课分享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在交流和反思中进步和成长;与学工队伍以及家长之间的交流,及时纠正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等。

(三)注重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虽然大部分建筑类专业教师都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但与师范类教师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师范教学能力培养,而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要求教师能根据课程特点将思政资源从专业知识中内生而出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通过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无疑是给本就缺乏教学技能的专业教师“雪上加霜”。教育研究表明,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7]。虽目前然寒暑假期间都有高校教师专门的网络思政培训,但培训的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又因与自身专业差距大,或培训的内容一成不变、形式单一等,专业教师往往疲于应付,效果并不明显,而高层次的省培、国培名额又较少,涉及面不广泛等都制约着教师的育德能力提升。可见,学校及有关部门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制度、增加培训人数和加大力度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内容不单单只是关注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养成,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学能力养成,这样实用和实效的高质量培训才能为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质量和水平做贡献。

(四)全面优化教师激励机制

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在帮助学校明确教师职责和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激发教师潜能,为教师专业成长保驾护航。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成效,还能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的共同发展[8]。当下各高职院校都有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的相应教学工作考核管理条例,也有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但整体来看考核内容关注重点还是专业技术方面,对于教师的育德能力并不注重,这就间接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意识模糊、评价目的飘忽不定。同时,上述调查与分析结果亦可见,Y校建筑类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太合理,有着30年以上的副教授占比较高,侧面反映出学校对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学校整体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新时代对于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素养,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和专业教师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五、结论与展望

根据以上调查与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不仅需要教师从自身层面出发对专业教师育德身份的认知与示范能力、专业课程育德元素挖掘与设计能力以及育德资源实施与评价能力等方面做育德内驱力的提升,还需要社会和学校为专业教师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提升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和全面优化教师激励机制等。足以可见,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师的德育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把专业教师打造成高素质育人队伍中的关键一员,形成上下各方面合力育人的新局面,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等各层面的多元协同与共同努力。未来将在上述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主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4-11-13].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 78764.htm.

[2] 宁海龙.数字化时代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J].建筑,2021(9):14-19.

[3] 刘稳丰,张洋.基于教师主体地位的课程思政建设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观察,2023,12(16):108-111.

[4] 段志贵,宁耀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透视与困境突围:以苏北Y市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27-37.

[5] 梁红,许祥云,王佳佳.高校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3(3):62-67.

[6] 王以贤,王赟潇,王永鸟.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J].住宅产业,2023(9):54-57.

[7] 孙圣和.教师培训如何凸显“有效”[J].无线互联科技,2012(12):205-206.

[8] 蔡赛丹.大思政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育德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