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PP模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俞峰 黎雪君 罗娟
[摘 要] 劳动教育的核心要素涵盖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为使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有必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在借鉴CIPP评估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当前阶段的特点与需求。该评价机制旨在为劳动教育成效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并通过反馈回路,利用评估结果增强教学成效。利用此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成长进行量化,还协助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以更精准地达到教育目的。
[关 键 词] CIPP模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109-04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同样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后,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了劳动能力的考核标准。此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记录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中。劳动教育评价作为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育劳动精神与素养的重要手段,对工作的诊断、指导和改进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以其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性[1],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2]。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已经涉及家庭与学校的合作[3]、教育客体[4]及质量建设[5]等多个方面,但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因此,根据现实需求,建立与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十分紧迫。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仅能有效衡量劳动教育的质量,还能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教育实践提供反馈和指导。
一、CIPP模型的内涵
CIPP模型通过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维度进行评估,提供了一种客观化、系统化的评价方法[6]。该模型注重评价的连贯性和反馈循环,其宗旨在于不断提升项目执行成效,而非仅仅展示项目的成效。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评估中,引入CIPP模型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需要的方法论。背景评价着重分析现阶段的需求、资源状况、外部环境和学生所面临的挑战等,确保劳动教育既切合社会需求,又适应个体发展,为劳动教育工作提供规划和设计的明确方向[7];输入评价着眼于为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类资源,如人员、物资、资金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以评促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支持体系的健全,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过程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实时监控与适时调整,包括对执行计划、效率及方案成效的持续考查,及时识别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教育管理者及教师提供反馈,以助力教育过程的持续优化和质量提升;成果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关注教育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量化评估、综合判断等方法,验证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二、CIPP模型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的契合性
CIPP模型作为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方法,专注于评价目标实施的效果,旨在向决策层提供详尽的指导性反馈,这一模型与教育领域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谋而合。将CIPP模式的核心理念渗透到劳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对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在实践中的深入贯彻发挥着关键作用[8]。该模式涵盖教育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如环境创造、资源整合、活动实施以及成效评价等,通过对这些环节的持续监控与优化反馈,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9]。劳动教育的评估主旨在于揭示问题,并通过反馈渠道催化改进,形成“评估—反馈—提升”的良性生态。周期性地运用CIPP模式开展评估,对发现的问题提供积极的改进建议和策略,有助于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评估标准,提升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的准则
(一)育人导向性原则
劳动教育的宗旨在于借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因此,将劳动教育列为学生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打造一套既科学又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这套体系可有效指导学生成长,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学生提升学习效能。该体系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作为其根本宗旨,努力促进学生在多方面均衡成长。在锤炼学生劳动技能、健全劳动观念的过程中,本体系同样重视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及社会责任意识。
(二)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必须恪守科学性原则,以实现对劳动教育品质的精确评价。在此,应努力降低个人主观因素和偏见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考虑到教育领域的动态发展与变迁,在确定评价指标时,需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总体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三)系统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标准体系过程中,需全方位考虑各层面的相关要素,并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意识到不同的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和互相作用的联系。因此,在确立评价标准体系时,不仅要对各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还要关注各项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是整个教育架构中的关键一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体系应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覆盖从“输入”到“过程”直至“输出”的各个阶段。在挑选评价指标时,应力求简洁明了,避免过度复杂。一个过于繁杂的评价体系不仅难以操作,还可能使关键点不够突出,影响评价结果的精确性。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为了给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质量与成效评定提供一个规范化的架构。该体系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全面提升劳动素质。为保障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对比性,选取评价指标应依照以下原则:首先,指标需结合理论与实践,确保其合理性与有效性。其次,尽量将指标具体量化,提升其操作性和准确性。最后,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保证评价体系的适用性与实施可能性。
四、构建以CIPP框架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一)初步拟定
本研究基于CIPP模型的理论视角,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与20名业界资深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旨在深入剖析影响劳动教育品质的多重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对所搜集的各类要素进行精细化的归类与总结,旨在打造一个既广泛覆盖又精准高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参照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和指标,本研究采取了将过程评价与成效评价融为一体的方法,对劳动教育相关的政策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初步的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框架,该框架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47个具体的观测点,如表1所示(观测点略)。
(二)制订Likert量表并采用德尔菲法确立最终指标体系
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依赖于收集领域内专家的意见。首先,设计一份基于李克特量表的问卷,利用1至5分的评分标准对初步形成的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评定,其中1分代表“极度不合理”,2分代表“较不合理”,3分代表“一般合理”,4分代表“相对合理”,5分代表“完全合理”。为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准确性和实践应用性,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征求了14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回收并整理、分析这些反馈后,发现平均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指标占78.7%,得分在3分以上的指标占83%,这表明专家们对大部分指标有较高的认可度,并认为这些指标具有科学性。对于那些得分低于2分、专家认同感较低的指标,决定将其从最终的体系中移除。
采用变异系数(CV)作为衡量专家对各类指标评价一致性的量化指标。具体计算方法为:CV=S/M,在此公式中,S代表评分的离散程度,即标准差,而M则为专家评分的算术平均值。CV值偏低,说明专家们在评价上趋于一致;相反,CV值偏高,说明专家之间在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对CV值的详细分析,筛选出39个指标的CV值在0.2以下,表明这些指标获得了专家群体的广泛认可,并因此被保留下来。结合专家意见,对一些指标做了删减、新增或优化。最终,本研究顺利建立了一套评价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综合体系,该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共计涵盖39个评估要点。
五、指标解析和权重确定
(一)指标解析
1.背景评价
社会环境的构成可借助四个关键指标进行。本研究拟从以下两个维度估量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注与支援力度:一是考察各地方政府推出的劳动教育相关政策措施。二是评估各地区为促进劳动教育所提供的设施及基地的整体数量。另外,从职业院校制定的劳动教育方案数量和职业院校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的情况两个维度,可以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需求在三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其次,学校层面,这些指标有助于衡量职业教育在维护学校教育核心价值及对人才培养贡献的大小。最后,学生层面,重点考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度,以及在提高工作技能和将学术知识转化到实际问题解答过程中的表现能力。
2.输入评价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人力、财力、物力三大要素的坚实支撑。为提高这些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构筑一套科学的资源配置评估体系成为一项迫切工作。在此体系中,物理条件的保障主要通过“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在内的四项细分指标展现,这些指标反映了职业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组织布局;教师团队的建设质量通过“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人数”在内的三项具体指标衡量;经费的保障通过“劳动教育专项财政拨款”在内的三项指标评估,这一数据明确地展示了学校及其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投入的资金状况。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监督、评估与反馈环节,对于确保教育活动的系统性、连贯性至关重要,它在教学项目评价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该评价框架主要着眼于教育执行流程是否按照既定方案进行,以及实际成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采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门数(门)”在内的五项细分指标评估教学实施成效,这不仅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同时展现了他们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在对活动进展的评估中,特别关注“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的频次(次/年)”等三个具体指标,这些指标能够体现学院将理论知识与实操相结合的能力。另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等四项子指标,可以了解师生的参与程度,进而揭示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劳动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
4.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对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效果的一种概括性评价,主要关注劳动教育在学生个体成长中的作用及社会对其成果的认同程度。在综合素养这一层面,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其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核心要素进行综合评定;在考察劳动教育社会影响方面,采取了三个核心指标衡量劳动教育在社会层面的效益和认可情况,反映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在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劳动教育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两个方面,则进一步评估了劳动教育在长远发展及示范引领方面的价值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