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温姝宇

[摘           要]  探讨临川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通过深入分析临川文化的“三色”思政元素——红色革命精神、绿色生态理念、古色传统文化,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提出完善制度保障、创新课程建设、加强团队建设、重视实践育人等协同育人策略,旨在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策略参考,深化“三教”改革,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大学语文;临川文化;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133-04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等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强调了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应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临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在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临川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三色”思政元素——红色革命精神、绿色生态理念、古色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财富。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提升文学素养的平台,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临川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本文聚焦临川文化的“三色”思政元素,探讨其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策略参考,深化“三教”改革,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教育价值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推进文化育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立德树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同时也赋予高校一个新的时代命题: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临川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人文精神,将其融入抚州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对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大学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1]。

(二)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临川文化体系博大精深,横跨文学、教育、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等多个维度,是地方文化的瑰宝,将其融入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引领学生挖掘临川文化的思政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文化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临川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开辟传承、弘扬临川文化的新渠道,增强文化自信。

(三)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深化“三教”改革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育人模式。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课程,临川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能很好地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融合,寓思政教育、文化教育于知识传授中,融思政元素、文化元素于课前导学、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从而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临川文化思政元素剖析:以“三色”为维度的深度解读

(一)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铸就红色基因

红色是临川文化的本色,承载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与英雄事迹,是传承革命精神、铸就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开展过反“围剿”战争、红军长征等重大革命活动,赣抚大地英雄辈出,赵醒侬、傅烈、符竹庭等无数革命先烈为早期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此外,抚州临川、东乡、金溪、黎川等11个区县入选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红色革命文物不仅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多样,包括战役遗址、烈士陵园、革命歌曲、红色故事等。临川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地谱写了赣抚儿女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也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2]。

(二)绿色文化:倡导生态理念,共建绿色校园

绿色是临川文化的亮色,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对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校园的积极倡导。近年来,抚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兴市战略,着力做好“绿色、低碳、增值”三篇文章,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3]。此外,抚州依托山水禀赋和文化资源优势,生态文旅走廊加速崛起,如资溪大觉山、南城麻姑山、乐安大华山、文昌里等国家级自然人文景区。临川绿色文化资源涵盖了自然风光、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将其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文明理念,同时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活动,共建和谐美好的绿色校园。

(三)古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风范

古色是临川文化的底色,蕴含着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弘扬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风范的重要途径。临川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书院教育、才子名人、戏曲文化、古代建筑、医药文化等,其中立德为先、修身治国、开拓进取的书院精神是临川文化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此外,临川还保留着众多古建筑、古村落与古书院等,这些历史遗迹是临川古色文化具象化的展现。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中,通过深度剖析临川历史文化资源,围绕临川才子与书院精神,开展解读先贤、实地考察、文化实践等活动,从而将临川古色文化无形中融入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不断锤炼自我道德品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层面: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的机制不全

高校构建长期稳定的机制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的机制亟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不足。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的整体规划上缺乏系统性,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实施路径和评估机制,导致融合教学难以有效推进。二是资源配置不均。在资源配置上更侧重于传统学科教学,而对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需要的师资培训、校本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限制了融合教学的深入开展。三是激励机制缺失。目前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课题申报等相关方面的激励不足,难以激发教师参与大学语文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积极性。四是合作机制不完善。学校与政府文化部门之间、思政专业教师与师范类中文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影响了融合教学的实施[4]。

(二)课程层面: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融合难题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深度融合,是抚州高校人文素质类公共基础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是课程内容融合难。如何将临川文化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既保持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又突出思政元素,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是教学方法创新不足。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的新要求,存在说教空洞、生搬硬套等问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三是精品课程建设滞后。目前缺乏针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校、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对应的校本教材,增加了教学难度。四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知识测评,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和文化素养的评价,且评价主体、维度单一,缺乏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无法全面反映融合教学的育人效果[5]。

(三)师生层面:综合素养与团队建设亟须加强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等,但目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教师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存在对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足、人文素养较弱、临川文化思政元素提炼不深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不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学习,以提高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二是学生认知受限。部分学生存在对临川文化认识不深、综合素养较弱、调研实践能力不足、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三是团队建设不足。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的团队协作,但现实中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等问题,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实效。

(四)资源层面:临川文化与实践育人的应用不足

基于临川文化开展实践育人活动,能够推进抚州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但是目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深。临川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瑰宝,其“三色”思政元素和文化价值尚未充分开发应用,导致临川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6]。二是实践育人模式缺乏。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仍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育人,未实施“专题学习、调研实践、领悟升华、成果展示”的文化实践育人模式。三是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高校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利用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革命文化遗址等实践场地来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制度保障:完善顶层设计,拓展交流平台

高校应明确将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作为提升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以文育人的重要战略。在顶层设计方面,抚州高校应制定详细、系统的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规划,明确实施路径、责任分工和阶段性目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协调配合、师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抚州高校应加大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等,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引进优秀师资等方式,为课程思政与文化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高校可对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表彰和学术支持,如设立“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奖项、“临川文化专题研究”专项课题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可举办教学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利用超星学习通搭建交流平台,分享临川文化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育人案例,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二)课程建设:显隐巧妙结合,嵌入文化专题

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教师要将临川文化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并设置临川文化学习专题。例如,可以设立“临川才子与书院精神”“红色临川:革命英雄与革命故事”“绿色临川:生态之美与绿色发展”等专题,将临川文化的“三色”思政元素巧妙嵌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人生、个人与国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