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中国”社区中医护理技术教学评价因素初探

作者: 郑麟 孙娜 黄欢 曹婷 周琳

基于“健康中国”社区中医护理技术教学评价因素初探 0

[摘           要]  深入分析和讨论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教学评价依据。通过对全国118家不同层级医院的广泛调研发现,中医护理服务在社区医院中不仅普及率高,而且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尤其在慢性疾病中显示出其独特价值。详细讨论了中医护理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对服务质量的直接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专业发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强调了其在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卫生支出、妥善处理护患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提升护理人才的护患沟通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显示,建立和完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以及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坚实医疗支持至关重要。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技术评估;教学评价标准;社区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149-04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成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同时,对社区相配套的中医护理技术要求日趋严格,通过高质量的中医护理,患者的病情预后有显著的改善,因此相应的技术更符合社区的特色护理[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健康中国2030”的远景目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在卫生和健康建设中倾斜健康保障,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应由关注疾病转向关注社区居民,服务目标也应由预防和治疗疾病转变为全面满足居民对健康的供给侧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转变[2]。社区护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者向社区人群提供的涉及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过程的护理保健和健康指导等卫生服务工作。

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居民健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治未病”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医疗准则合理地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系统[3],在社区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方面能够满足较高的服务需求,积极干预潜在的发病因素,从而有效降低发病概率,整体有效提高全民的健康体质。但由于社区护士大多不具备中医护理专业背景,对中医护理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导致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应用率低,中医护理技术规范统一化普遍较低,且缺乏相关临床教学评价标准[4]。

本文基于“健康中国”社区中医护理技术教学评价探索,将中医护理人才认知规律结合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内容、临床效果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价,从培养符合国家医疗服务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临床中医护理人才的临床技能着手,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卫生支出,提高护理人才的护患沟通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升中医护理服务水平,适应临床护理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调研实施时间为2023年3月—2024年3月,对全国118家医院以“健康中国”为调研背景,其中三级医院68家,二级医院29家,社区基层医院21家,按照各个不同医院对于调研的具体需求,根据专家对问卷调研的修订与优化,正式启动社区中医护理临床操作技术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

(二)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全面评估城市社区医院中医护理服务的现状,问卷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涉及医院级别、中医护理服务的提供情况、服务设施与环境、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知名度、受欢迎程度、服务种类、特色服务、费用确定方式、价格评价、预约方式、预约便利程度、等待时间、就诊时长、就诊效果、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项目、宣传推广方式、投诉处理响应度、安全性评价、对社区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价值、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接受度、培训意愿以及培训内容偏好等。

(三)统计学方法

将回收数据录入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本问卷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确认为可靠问卷。问卷设计旨在全面覆盖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评价的关键影响方面,确保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二、结果

(一)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参与研究的118家医院中,共调研150名临床一线参与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其中护士包括男56名,女94名;平均年龄(28.5±8.2)岁;职称包括初级97名,中级38名,副高级8名,正高级7名,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达97.3%。

(二)社区中医护理临床技术的需求情况

中医护理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长期以来与西医护理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维护人民健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如表1所示,根据调研,86.99%的医院提供中医护理服务,显示了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中的高普及率。49.32%的受访者认为中医护理服务知名度非常高,25.34%的人认为较高,表明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有稳定的知名度。52.0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能接受中医护理技术作为社区健康的主要手段,30.14%的人能接受,说明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居民对社区中医护理服务的需求和对服务能力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区中医护理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内涵,以满足居民的不同服务需求,构建与时俱进的社区中医护理治疗效果评价与教学评估指标研究很有必要[5]。

表1 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需求情况(n=146)

(三)社区中医护理临床技术的专业情况

中医护理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是中医护理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是提供优质中医护理服务的基础,也是直接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与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6]。如表2所示,根据调研,“非常专业”的临床人员占57.53%,“专业”临床人员占34.93%;技术水平“非常高”的临床人员占54.11%,治疗效果“非常好”占55.48%,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患者患病临床治疗质量与预后效果,前后数据呈现一致性,明确显示对临床一线人员的临床教学与质量评估是整个社区中医护理卫生医疗系统中的重中之重。

(四)社区中医护理临床项目的供给情况

不同层次医院提供的中医护理服务种类和特色服务反映了医院的中医护理操作能力。如表3所示,根据调研,基础中医护理操作的频率较高为“拔罐法”占73.29%,“灸法”占73.29%,“敷药法”占68.49%,“刮痧法”65.75%,“换药法”占60.27%,说明传统临床操作技术是支撑社区中医护理治疗的基础。而“特色技术”占65.75%,“多科室联动”占54.79%,“特效药”占52.74%,说明社区中医护理的特色操作技术、名医传承工作室的特效药运用等仍然是医院吸引患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护理人员的特色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与操作疗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不同项目的独特技术流程与治疗效果要求应进行分门别类细化指标设立,将基础中医护理项目拓展与补充,形成更为全面的教学评价指标。

(五)社区中医护理临床技术的实施情况

中医护理就诊方式的便利性和便利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如表4所示,53.42%在线预约的高比例和57.53%受访者认为预约非常便利,表明现代化的预约服务系统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治疗效率及服务满意度。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涉及明火、通电、针刺等操作,容易造成烫伤等高风险医疗伤害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患者表达身体不适时,中医护理操作的治疗随访及投诉处理就突显必要,随访投诉处理中“非常迅速”占52.05%,“迅速”占34.93%,说明对护理意外事故的预防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中医护理的临床教学指标体系中应积极纳入针对意外事故处理的操作相关指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强调实施。

(六)社区中医护理护理人员临床技术的学习意愿

医护人员对培训的意愿和参与度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的传播和提升,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和效果。如表5所示,根据调研,中医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深造与学习,这其中有82.88%的受访者希望学习系统理论,80.82%的受访者希望学习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分别有65.07%、55.48%、47.26%的受访者希望深造中医护理标准化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模式。由此可见,面对社区健康,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教学标准有待更新与优化,以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方法为载体,进一步优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教学评估的临床实用性与应用场景,提升临床教学质量。

三、讨论

(一)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评价标准应拓展社区健康卫生服务需求

中医护理技术对患者在情志、药膳、饮食起居方面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更贴近生活,推拿、针灸、火罐、刮痧、药熨等技术安全系数高,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为社区居民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简、便、效、廉”治疗措施,在社区普及和推广效率高,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卫生服务需求[7]。在普及率、认可度和接受度上体现了数据一致性,同时对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疾病护理为主。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教学评价需求分析,不仅关注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关注技术操作的准确性,还涉及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标准可评价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教学评估质量和治疗效果是评价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8]。社区中医护理操作的临床教学评价对于临床人员的能力素养起到了关键培养作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将患者起居饮食、情志进行系统护理,凭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技术,以融洽的护患关系为纽带,运用合理的护理方法,求得最佳的护理效果,并提高患者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完善社区中医护理的卫生服务功能,满足对优质社区中医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指标以及过程的质量指标和目前已有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工作的成效与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三)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评价标准引导特色中医服务发展

社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对于引导特色中医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提出的18项中医护理技术评分标准基础上[9],完成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强调特色技术、名医传承工作室和多科室联动中医护理技术,显示了中医护理服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完成中医护理特色操作技术的项目实施,在已有平台完成目标管理、标准化培训、基础理论、技术个性、质量监督评估,以及服务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中医护理质量,促进中医特色服务的发展。

四、结论

针对社区健康背景下中医护理临床操作技术教学评价因素研究,揭示了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健康管理与卫生服务中的实用性、易推广性和有效性,确保一线护理人员能够正确理解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依据临床目标、治疗效果、技术难度和安全性进行适宜的操作,同时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提升了治疗效果,有效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发病概率,促进了疾病的恢复进程,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促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升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积极影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