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李斯

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0

[摘           要]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个案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教育和危机预警等关键工作,探讨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双轮模式在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咨询;心理测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157-04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也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本研究旨在构建和验证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个案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教育活动和危机预警等关键工作,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一、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的阐述

(一)模型概述

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是通过两个核心环节——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化、综合性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1]。该模式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科学的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心理危机,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机制,形成从预警到干预的闭环管理系统。

(二)预警机制

1.数据收集与整合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警机制首先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数据收集与整合。具体方法包括:

心理测评工具:定期使用标准化心理测评工具(如SCL-90、CES-D)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将学生心理测评周期从每个学年一次增加到每个学年两次,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酌情增加测评次数[2]。

行为监控系统:通过校园管理系统,监测学生的出勤率、学业成绩、社交活动等行为数据,识别异常行为。

辅导员报告:通过辅导员定期反馈,收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同学对其行为的观察,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2.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以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可靠性。心理健康测评指标: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评分。行为监控指标:如出勤率下降、学业成绩波动、社交活动减少等异常行为。辅导员报告指标:辅导员反馈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3.预警模型构建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精准的预警模型。

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心理测评、行为监控、自我报告与同伴报告的数据,识别潜在的高危学生。预警等级划分:根据分析结果,划分心理危机的预警等级(低危、中危、高危),为后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4.预警流程

制定标准化的预警流程,以确保预警机制的高效运作。

数据监控:定期监控心理测评、行为监控、辅导员报告数据。预警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数据,生成预警报告。风险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预警结果进行评估,确认风险等级。预警通知:将预警结果通知相关学院、辅导员和家长,制订干预计划。

(三)干预机制

1.干预措施分类

根据预警结果,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学生,实施分类干预措施。

个案咨询:对高危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访谈,根据结果提供情绪疏导和咨询服务。团体辅导:针对低危和中危学生,组织小组活动,通过同伴支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紧急干预:针对高危学生,启动紧急干预机制,包括与学院、家长等合作。

2.干预流程

制定系统化的干预流程,确保干预措施的高效实施和持续跟踪。

初步评估:心理健康教师根据预警结果,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干预级别。干预方案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包括咨询、辅导。干预实施:按计划实施干预措施,记录干预过程和效果。效果评估:定期评估干预效果,必要时调整干预方案。后续跟踪: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确保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持续关注和解决。

3.干预资源整合

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协作网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

校内资源:整合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同学等校内资源,形成协作网络。校外资源:与家长、医疗机构和社区组织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模型特点

1.全面性

覆盖心理健康测评、行为监控、辅导员报告三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精准性

采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精准的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学生的精准识别。

3.系统性

建立系统化的预警和干预流程,从数据收集到干预实施,形成闭环管理,确保工作机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4.实效性

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干预,提高干预措施的实效性。

5.协作性

强调多部门协作,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校内外联动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3]。

二、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中的应用效果

自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提出以来,我校将其逐步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个案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教育活动和危机预警等。以下是该模式在具体应用中的详细效果分析[4]。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教材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技巧、人际沟通、抗挫力训练、生命教育、职业规划等内容;课程设计和实施旨在在心理知识普及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主观能动性,在内驱力、抗挫力、感恩力及认知度上能够有所提升[5]。

采用互动式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图1显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学生焦虑水平的变化。可以看出,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降低。在其他方面,如紧张、压力、抑郁、恐惧、烦躁、强迫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

(二)个案咨询

个案咨询是最常使用且效果最好的一种干预模式,根据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建立了系统化的个案咨询流程(如图2),包括初步评估、咨询实施、效果评估和后续跟踪。咨询技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和积极心理学等方法,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咨询策略[7]。

实例:小李是一名大一新生,从小性格内向,进入大学后逐渐表现出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状。她经常因为害怕与人接触而逃避社交活动,甚至缺席一些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

初步评估:第一次咨询中,心理老师通过面谈和心理测评工具(如SCL-90)评估了小李的心理状况,发现她的社交恐惧评分远高于正常水平。

制定咨询方案:心理老师为小李制定了为期六周的个案咨询方案,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暴露疗法。

咨询实施:第一次咨询:帮助小李识别负面认知,学会用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应对社交情境。第二次咨询: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从简单的问候到逐步参与小组讨论,每次训练后焦虑程度都有所减轻。第三到第五次咨询:挑战更复杂的社交情境,如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加班级活动,逐步提高自信心。第六次咨询:总结进步,制订自我管理计划,帮助小李继续维持和巩固效果。

效果评估:

经过六次个案咨询,小李的社交恐惧显著减轻,开始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期末考试成绩显著提升。

(三)心理测评

1.测评工具

SCL-90:评估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多个维度。

CES-D:抑郁自评量表,用于筛查和评估学生的抑郁症状。

2.数据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综合分析心理测评数据,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数据分析结果不仅用于个体干预,还用于制定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为了提高测评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学校还引入了在线测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即时上传至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8]。

(四)心理教育活动

通过讲座、沙龙、工作坊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2007年起,每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活动月项目,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活动内容涵盖心灵手语操、校园情景剧、微视频大赛、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游戏、沙盘训练、艺术疗法体验、冥想减压沙龙等多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危机预警

学校出台危机干预指导文件,在每个二级学院建立心理工作站,确保心理危机预警有效实施;建立包括心理测评、行为监控和辅导员报告的综合性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心理危机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学生的精准识别。

1.预警指标体系

心理测评指标:定期心理测评的结果。

行为监控指标:出勤率、学业成绩、社交活动等数据。

辅导员报告指标:通过辅导员反馈,获取学生自我感受和他人观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2.预警模型

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精准的预警模型。模型能够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学生,并进行分类预警(低危、中危、高危)。为了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学校还引入了智能测评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访谈干预。同时,还建立了预警反馈机制,通过月报定期评估反馈,确保预警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效果分析、未来应用前景及改进建议

(一)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1.实证研究

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和2023级学生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涵盖多个班级的学生,共计200名参与者。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测评、行为监控、辅导员报告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的实验组在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表1展示了该模式在不同学生中的应用效果对比。实验组学生在干预后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提升,而对照组的得分变化不大。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预警与干预双轮模式的有效性。实验组在各个心理健康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改善,显示出该模式在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这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2.模型评估

为了全面评估预警机制的准确率和可靠性,设计了一系列严格的验证程序。对预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其准确度和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预警模型的准确率达到85%,这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高危学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