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李胜男 黄琳

“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研究0

[摘           要]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明确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特征,梳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要素,指出课程建设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低端、课程内容亟待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僵化、课程评价缺乏系统性设计等问题,进而以生活和实践为导向,提出构建融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型店铺店长课程目标、多模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分层教学空间和多元课程评价,为课程建设提供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生活·实践”教育;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5-016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立在体面的工作、稳定的薪资以及认可的社会地位基础上,这就要求育人过程必须与时俱进。“生活·实践”教育是以学生主体为教育中心,以生活为内容,以实践为方式,是指向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美好人生的教育。[1]探究基于“生活·实践”理论的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对提升店长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促进小型店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概述

(一)“生活·实践”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集中体现为“三大原理”“三力论”和“常能论”。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周洪宇教授在继承与发展生活教育中探索形成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传承,以及融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直观呈现,是破解教育面临的三大问题的有力支撑。“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时代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发展为“六大原理”,即“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新即未来”。二是整体性。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关键词的使用中涉及更多的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词语,亟待破解教育与生活、社会的脱节问题,而“生活·实践”教育的六大原理在关键词的使用中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成长与学习,关注个体与世界整体的关系。三是开放与动态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与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教育基础不同,学习陶行知最好的办法就是继承与发展,将开放的世界揽括进来,因此,有些能力被单独列出来。“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发展为“六力论”,即生活力、学习力、实践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生活·实践”教育理论以“六大原理”为基本内涵,以“六力论”为核心目标,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的教育,是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2]。

(二)“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的要素及特征

1.课程建设的要素

基于经典课程理论的讨论,本研究认为课程具备的基本构件或要素应体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中。课程建设主要包含四方面的要素,首先是“为什么建”,即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其次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或课程体系,是最为核心且最为显性的课程建设要素;然后是“怎么教”,即课程的组织开展,是影响学习者使用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变量;最后是“学得怎么样”,即课程的评价方面,是课程建设非常重要的要素,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循环往复的衔接口。因此,课程建设的要素包含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实施体系以及课程评价体系。

2.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的新特征

小型店铺店长角色主要指的是新零售连锁行业中便利店、品牌专柜店长或者管理小型化、社区化门店的管理专业人员,是新零售连锁行业中经过三至五年周期可培育出的从业人员。一是适应性。适应性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和高要求倒逼课程建设需适用于未来;另一方面,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丰富的线上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可比较的学习来源,延伸出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二是实践性。实践导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形态,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在我国“唯实践”倾向的教育尚处在“职业性实践”水平,远没有达到“专业性实践”水平[3]。三是融合开放和拓展性。产业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被重新呈现,世界是一个动态的变革状态,是基于开放的职业情景调整的,课程建设的要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二、“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要素梳理

(一)“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助力搭建课程建设的框架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以“六大原理”为基本内涵,其中生活即学习、实践即教学、创新即未来为课程建设的整体架构提供了生活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化教学空间创设、过程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价值基础,详见图1。生活即学习,前提是生活是人生存发展的核心场域,就业是解决人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面向就业,使人的体面劳动问题得以解决,以小型店铺店长岗位为中心分析和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契合职业教育生活化定位。实践即教学,在行动中反思,在行动中实践,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实践的不断解构和重构,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离不开实践。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天然密切属性促使其在质和量上更加重视实践。创新即未来,创新首先体现在打破僵局,教学评价就是固有的藩篱之一,改变学校在职业教育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入行业、企业、政府等参与全过程评价。

(二)“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目标协助聚焦课程体系建设

“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可谓异曲同工,详见图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落实依赖课程建设,而课程体系是承载着知识、能力、技能、素养等的中介要素,与“生活·实践”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谋而合,与“六力论”所体现的直观核心能力殊途同归。“六力论”作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的核心目标比较具体且集中地体现陶行知及继承者的教育目的观,已相当接近现今为教育界所津津乐道的核心素养观[4]。同时,“生活·实践”教育理论为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提供了深层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课程体系是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标准指课程的设置及其结构以及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具体要求等。“生活·实践”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六力”的时代新人,并以生活及实践为依托细化实现路径,而职业能力是普通能力在具体任务中的变通与运用,“六力论”的实践路径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性。

三、“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低端,专业技能培养优先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

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目标定位低端,专业技能培养优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没有把握清楚,对职业核心素养的理解呈现单一粗浅的认识,仅满足于校企合作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无法兼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导致专业技术培养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呈现“两张皮”的现象。二是课程目标定位于满足学生就业,目标设置没有体现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进步,没有结合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特别是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不匹配,难以契合岗位需求,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差。

(二)课程内容亟待优化,专业教育与实践课程内容重于通识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亟待优化,专业教育与实践课程内容重于通识教育内容,具体表现有:一是课程内容无法对接岗位变化。零售行业正积极拥抱全场景、本土化、差异化、健康及IP联动等多元化策略,借助多平台实现全渠道运营,利用AI赋能管理,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而零售行业的新变化无法快速对接至专业课程内容。二是课程内容拆分无章可依。尽管当下依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研建设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已达成共识,但在涉及课程对应关系时,到底是由职业能力拆分成对应课程,还是由培养规格拆分为课程,还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具体的拆分标准和细则也没有。三是课程内容学科化倾向严重。教材是落实课程的重要载体,依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拆分的课程最终以学科化的教材呈现,使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又回到起点。

(三)课程实施过程僵化,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师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现象,认为学生入职之后会接受企业系统、正规的培训,不同学生入职的企业类型不一样,企业的一套规范流程也不一样,因而思想上轻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实施中培养模式单一。大部分职业院校基本上实行的是“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学校学习+一年校外顶岗实习。即使在学校有理实一体课程,但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空间等限制,理实一体化课程流于形式。

(四)课程评价缺乏系统性设计,评价策略无法对接实际需求

课程评价缺乏系统性设计,具体表现为:一是课时实施结果评价单一。二是课程评价中企业作为评价方参与的力度不够。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以社会需要为最高价值,企业对课程质量有最优发言权,但现实中,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参与学生评价的事务便由学校代劳。三是学校对如何进行课程评价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四、“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小型店铺店长课程建设路径

(一)基于美好生活愿景,构建融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型店铺店长课程目标

1.解构教育的本质,明确课程目标

“生活·实践”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生活教育培育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美好人生[5]。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是人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构建中,要抓住这个转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到课程目标的拆分,再到课程评价目标的形成,紧紧抓住人的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形成一系列目标金字塔、目标网和目标树。因此,小型店铺店长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零售店店长,而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业零售业店长,具备体面劳动的职业能力。

2.寻找理论支撑,设定目标体系

在我国职业教育界有广泛影响的理念主要是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CAE(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理论,其重要思想是用“会做什么”定义能力,把能力和任务融为一体,抛开了把能力理解为抽象的心理要素的传统观念,使能力由抽象层面的理解能力转为内容层面的理解能力,进而能更准确地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增强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笔者在走访调研浙江省新零售连锁龙头企业后,按照“职业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主要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的标准化流程,分析得出小型店铺店长对应的2大典型职业活动、5大主要工作任务、16项核心职业能力。

(二)基于未来生活导向,构建多模型一体化课程体系

1.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部分企业已认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学校要抓住时机,通过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协同育人,依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我校与罗森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罗森之家新零售中心体验实训基地,以便利店的店长为岗,以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为赛,以品类管理师为证,以罗森之家为基地,构建了“岗课赛证+基地”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