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学赋能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策略研究①
作者: 孔伟[摘 要]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逐渐推广,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价值认同已然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赋能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相关内容,经由理论分析和现状调查,详细介绍了当前高校在敬畏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教育策略,旨在借助多元化的体验活动、优化课程内容、心理辅导等具体措施,提升大学生的敬畏感教育效果,为高校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敬畏感教育;教育策略;情感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13-04
当前,高校教师在开展敬畏感教育时面临诸多问题。不少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对敬畏感的引导,课程设计中情感教育内容较为薄弱,心理训练多流于形式,教师的榜样力量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敬畏感的认知较为肤浅,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其多方面感受敬畏情感,推动其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与敬畏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末,由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提出,聚焦于积极情绪、积极性格和积极社会系统三个方面。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的幸福、心理健康、潜能开发等积极层面,而非传统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过度关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幸福模型”包含“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五个核心元素,这些要素构成了提升个体幸福感的基础。心理资本概念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含“自信、希望、乐观、韧性”四个方面,强调个体积极特质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具备高心理资本的人群通常表现出更高的生活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体验最优化”理念,创造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概念强调在特定活动中的完全沉浸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对社会系统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不限于个体的心理状态,还涉及社会、文化和环境对个体幸福的综合影响[1]。
(二)敬畏感的概念及教育意义
敬畏感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包含感受到伟大事物时的敬重与自身渺小时的谦卑。该情感状态涉及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深刻认知,强调个体在面对超凡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冲击。心理学研究者乔纳森·海特认为,敬畏感能够带来认知上的转变,让个体跳脱自我中心,更加关注社会群体。经常感受敬畏的人群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更高的利他倾向。教育领域的研究表明,敬畏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内在动机。面对浩瀚的宇宙、厚重的历史或深邃的文化时,学生会产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心理驱动力。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不再局限于获取知识的手段,而是转变为心灵的探索。这种情感还可以促使学生建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对世界形成系统性的理解,激发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人格的健康发展[2]。
(三)积极心理学赋能敬畏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积极心理学重视正向情感的培养,认为这些情感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敬畏感作为一种核心的积极情感,能够引导个体在面对崇高事物时,体验自我谦逊感,这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一致。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展理论”指出,正向情感能够扩大个体的注意范围,为更广泛的探索奠定基础。敬畏感属于这类情感范畴,经由引发探究欲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潜力。心理学研究发现,体验敬畏的个体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容易展示全局观。契克森米哈伊的“心流”理论强调,在深度沉浸式体验中,人们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种状态与敬畏感教育紧密相关[3]。
二、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校园文化缺乏敬畏引导
当前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侧重于活动的多样化,却缺少对敬畏感的系统性引导。各类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为目的,却忽视了对人文、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探索。部分高校的校史馆、自然展览以及文化讲座等资源利用率较低,且更新不及时,缺乏定期的内容更新。在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缺少对伟大人物的视觉呈现,很难激发学生的深度情感体验。此外,校园文化活动多以短期展示为主,缺少长期文化熏陶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够在日常环境中自然地感受到敬畏的力量。
(二)课程设计忽视情感培育
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却没有将敬畏感教育作为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常以讲授法为主,缺乏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讨论环节。在科学、历史等具有潜在敬畏感教育价值的学科中,教师更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较少引导学生感受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教材编写方面,缺少对自然历史等领域伟大事件的深刻探讨,使学生难以在课堂上体验到敬畏感。这种以知识获取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难以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4]。
(三)心理训练形式化较明显
心理训练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但形式化倾向较为显著。许多心理辅导活动以简单的心理测试、团体活动或讲座形式开展,缺乏针对性。训练内容多以常规的时间管理为主,没有涉及对学生敬畏感的培养。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较为固定,难以灵活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敬畏感的心理训练缺少系统的实践指导,活动参与度和学生的实际收获差距较大。不少学生在参与心理训练后,情感提升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形式化的心理训练无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难以让学生获得培养敬畏感所需的深度情感体验。
(四)榜样力量作用发挥不足
教师作为重要的榜样教育资源,在敬畏感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彰显。许多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术能力的培养,而较少分享个人对自然、历史、人文等领域的敬畏体验。校友活动中,大多侧重于职业发展的经验交流,而忽视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维度。缺少对教师敬畏感教育方面的系统性引导,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听到教师讲述关于敬畏感的真实故事。同时,教师培训内容多集中于教学技能提升上,而较少涉及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敬畏感引导的相关内容,限制了榜样力量在敬畏感教育中的渗透[5]。
(五)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不全
当前,敬畏感教育的效果评估缺乏科学的标准。许多高校在开展敬畏感教育时,并没有设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导致教育效果难以量化。即便部分学校尝试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多以简单的问卷调查或单次访谈为主,所获取的数据客观性不足。由于缺少长期系统评估,很难掌握学生在敬畏感教育中的长期变化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多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量化研究工具的支持,导致评估结果难以推广。此外,教师在开展敬畏感教育后,缺乏针对性的反馈渠道,使教育策略的优化面临困难。这种不完善的评估体系使敬畏感教育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全面、准确的验证。
三、积极心理学赋能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策略
(一)组织文化体验活动,激发敬畏情感共鸣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敬畏情感,需要创建有主题的文化体验环境。活动场地可以选择校史馆等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地点。主题设定为历史文化,活动地点应有相应的布置,以营造适合深度体验的文化氛围。展览内容可通过大型图文板、音频讲解设备以及互动屏幕展示,借助多重感官刺激,让大学生沉浸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之中。在场景布置时,应融入标志性符号,以增强主题的感官刺激。例如,在历史文化展览中,为增强学生对历史厚重感的体悟,高校可以布置以“长安盛世”为主题的展区,复刻唐朝建筑元素,再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在展区正中央摆放一座仿制的唐代鎏金铜佛像,展示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展厅四周复刻唐三彩陶俑、唐代鎏金银器和琉璃器皿,展示古代艺术的精湛工艺。在展区的入口处,采用仿制的雕花木梁作为装饰,配以唐代宫廷建筑常见的琉璃瓦片,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活动结束后,高校需要借助线上平台延续文化体验的影响力。可建立网络互动社区,上传活动资料,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体验体系。同时,设置活动讨论窗口,方便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能够继续探讨所学内容[6]。
(二)优化课程教育内容,提升情感教育深度
优化课程教育内容,需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以增强情感教育的深度。
在教材内容上,教师应增加关于历史文化领域的经典素材,引入涉及敬畏感的深刻故事。例如,在科学相关课程中,讲解宇宙形成时,可引入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一书中关于地球渺小而珍贵的描述,让学生从科学视角感受宇宙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在文学类课程中,可引入《山海经》和《史记》中关于山川河流、历史人物的描述,引导学生探讨古代人对自然的敬畏。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加强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对自然、历史事件的情感理解。例如,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围绕“古代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展开深度探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设置明确的讨论主题,如“玛雅文明的神秘消失与环境变化的关联”或“古埃及尼罗河泛滥对农业文明的塑造”。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不同文明的兴衰背景。准备阶段,小组成员需阅读指定资料,包括《文明的冲突》中的相关章节和《自然灾害史》中关于地震、火山爆发的案例分析。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入讨论环节,部分成员扮演古代农民、祭司或统治者的角色,其他成员则以现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身份发言,模拟真实历史场景。讨论重点围绕自然灾害在文明崩溃中的具体作用,如气候变化对玛雅农业的冲击、火山爆发对庞贝城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学生需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借助地图展示等方式,直观呈现环境变化对古代社会结构的冲击。每组讨论结束后,设立全班辩论环节,各组代表就“环境因素是否是文明消亡的决定性原因”发表不同观点[7]。
(三)开展深度心理训练,强化敬畏感知体验
开展深度心理训练,以强化敬畏感知体验,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心理活动,涵盖个人体验、团体互动和环境探索。心理训练的第一步是营造合适的沉浸氛围,可在校内开设“冥想”主题的静心课程。选择校内风景优美的自然空间,如校园湖畔等,作为固定训练地点。课前精心布置场地,运用环绕音响播放自然声音,创建接近自然的听觉环境。在冥想过程中,加入“宇宙冥想”环节,引导学生在闭目状态下想象星空的浩瀚,感受自身在宇宙中的微小,体悟自我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每次心理训练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安排深度讨论环节。设置“自然与人类”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谈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分享环节应注重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内心的情感变化,培养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借助这种情感交流,强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可引用大卫·爱登堡《地球脉动》中关于自然生物多样性的描述,探讨人类在保护自然中的责任,鼓励学生表达对环境保护的见解。心理训练还需融入艺术创作,高校可开设“自然冥想绘画”工作坊,引导学生将自然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选用天然颜料,增强创作与自然的亲密感。工作坊的主题可设定“日出之光”“森林深处”等,让学生绘画表现自然景观的情感内涵。绘画完成后,将作品在校园内展示,邀请学生参观,增强对自然美的敬畏。此外,心理训练项目可以通过季节性变化进行调整,增加多样化体验。春季组织花卉观察,夏季开展星空摄影活动,秋季进行落叶收集。每个季节的主题都应结合自然特征,引导学生细腻观察,形成对自然的长久敬畏感知[8]。
(四)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增强榜样引领效果
高校搭建师生互动平台,需要建立线上线下多维度的交流空间,以增强榜样的引领效果。线上平台的构建可以从创建专题网站入手,设置“敬畏感教育”专栏。专栏内容包含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故事以及历史文化体验报告。每月发布优秀教师的专题访谈文章,邀请教师分享对自然、历史的独特见解,并配合高质量图片、视频,展示教师在不同领域的深度探索。高校还可开设“自然之声”音频栏目,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的美感。网站需设置评论区,鼓励学生发表感想,保持交流的互动性。在线下,高校可以组织“师生对话”系列沙龙,地点选在学校图书馆内的专题会议室,采用开放式的圆桌讨论形式。每月安排不同主题的沙龙,邀请具备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围绕历史文化传承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沙龙开始前,教师需准备丰富的参考书籍资料,供学生自由查阅。讨论中,教师应带动学生发言,引导其对特定历史事件表达看法。互动平台建设中,高校可以增设“师生共同研究”项目,让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自然科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以选题申请的形式组织报名,根据教师专业方向和学生兴趣进行配对。研究过程中,安排定期的线下指导会,讨论研究进展,分析资料。学生需在研究结束后撰写研究报告,并与教师共同在校内举办专题成果展。成果展需设计互动环节,设置作品展示区,允许参观者亲手操作部分研究器材,增强项目的可触感,借此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的指导成效,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在互动平台的运作中,高校可增设“敬畏感分享日”,固定每年春季举办,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每位参与者需提前提交演讲提纲,围绕历史、人文等领域的敬畏感体验进行准备。演讲内容可以是科研发现或历史探索的心得,鼓励学生结合情感体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活动当天,将演讲内容录制视频,上传至学校官网,扩大影响力。同时设置观众提问环节,促进现场互动交流,形成完整的师生互动闭环,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敬畏感教育的影响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