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技术与美育

作者: 常晓君 张冰融

[摘要]新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知识展示与传播的根本性变革,美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重塑。梳理美育工作开展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美育浸润战略得以推进和落实。科技对美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其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二者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若要使美育在新时代焕发出育人新态势、新路径,需要在素养培养、效能实现、构建育人体系等方面形成合力,在美育的大环境中创造出新的人文、科技的育人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育人体系。

[关键词]数字技术;美育;艺术;技术革命;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17-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美育工作和美育浸润的重要性,重视美育,坚持五育并举,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整个社会、国家乃至时代的育人目标。

伴随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拓宽了以往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观念意识的更新催生出新的审美特征、新的浸润人心灵的美育手段。这种变化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对抗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而推动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同时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技术革命与青少年美育

(一)技术革命

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每个社会阶段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技术。自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对石头开展磨制加工工具,象征着人迈入技术时代,对工具的熟练使用促进了原始人向智人的演进。工具亦成为每个时代及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农业社会种地使用的耕犁,工业社会的燃气、发动机等,这些工具的关系构建就和当今时代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一样,因此数据为本时代极其重要的工具资源。1948年,克劳德·香农提出,信息可能会超越能源等其他物质,成为现代社会和工业的中心[1]。1997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生动、更具参与性的艺术表现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2]。在工业革命4.0时代,艺术以完全不同以往的新型数字化、智能化形式呈现,犹如尼葛洛庞帝书中的预测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二)青少年美育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3]。可以看到美育对于一个人的培养及其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青少年心性和心智的培养而言,艺术作为美育重要的一种手段与形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被推到历史舞台的中心。美育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力。通过美育,学生能够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深邃与丰富。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戏剧、文学,都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美,更让他们在美中体悟生活的哲理与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革命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美育的各个方面,技术革命为美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其得以拓展和深化。

(三)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技术始终如影随形,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1.人类早期技术与审美

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从最初的简单使用功能到造型变化、纹样等审美装饰出现,使人类从生理本能所需迈上精神所需,即从技术的要求上升到审美的要求。在早期社会,“艺术”指的就是各种不同的技术。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指出艺术的词根为希腊文,译后也是一种技艺或工艺[4]。随着劳动能力的不断提升,至新旧石器时代之交,陶罐与青铜器等工艺品逐渐呈现精美的纹样,各式装饰品不断涌现,标志着我国先民审美意识的逐步觉醒与提升,也代表着人类从生存需要到审美需要的转换。

2.工业时代的技术与审美

技术与艺术在观念方面的真正分离是在进入现代社会,二者走上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之后。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意义随之扩大,它不仅涉及工具、机器,还涵盖其使用方法和过程。在技术的含义转变的同一时期,“艺术”这一概念在艺术实践和美学的推动下,也开始了向现代观念的转化。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绘画、雕塑、建筑方面造就了艺术成就在西方艺术史的一个高峰,艺术家的地位也从以往的民间匠人逐渐走向商业体制下受人尊崇的艺术家。因此,这种影响至17世纪晚期,原先非艺术领域的绘画、素描、雕刻和雕塑等逐渐被广泛接纳为艺术。在18世纪的浪漫主义和19世纪象征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下,艺术创作从以往的模仿和复现转向了主观意向的表达,特别是情感的传达。进入20世纪,随着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流派的兴起,其艺术的审美内涵更是在社会技术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艺术不再局限于形式或材料,而是更侧重于思想和内容,它超越了传统艺术形式,要求观众在精神层面参与,对其概念进行思考和批判。

3.技术对艺术审美的推动

在当代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审美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艺术创作手段更加多样化,艺术家可以借助各种软件和设备,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使艺术作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从而丰富了公众的审美体验。在这个背景下,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不仅为审美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还促进了社会审美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得审美活动更加活跃,审美标准更加包容和多元,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技术与美育的逻辑关系梳理

美育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成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此创造力不仅促进了技术的迭代更新与发展,还为美育的创新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并拓宽了其潜在的发展空间。

(一)技术和美育共培创新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基于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教育方面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则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培育和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有人类现实作为基础,又有超越现实的幻想,艺术正是因为拓展了现实空间的边界,也拓宽了人的想象力,只有无边的想象力,才促使人通过科学和技术不断去实现自己梦想。创新意识更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品质,过去古人通过嫦娥奔月反映出对太空的期望,在今天我们更是通过科技的手段实现了这一梦想。培养创新人才或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培育创新意识、创造力更是人才培养中核心的核心。而新的技术造就新的艺术作品,其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美育功效则进一步促进了青少年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的底层思维。例如,《海底两万里》的构想预示了水下航行的技术,不仅展现了水下航行技术,更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启示[6]。同样,利用当今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其丰富多彩的场景与生动细腻的画面,不仅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灵感源泉,还为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数字技术赋能美育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美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技术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首先,数字技术为美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传统的美育教学往往受限于教材和教师的个人经验,而数字技术则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全球各地的艺术作品和教育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例如,在线博物馆、艺术画廊等数字资源库,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名作,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其次,数字技术提升了美育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度。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利用,增加以往艺术体验不曾有过的体验,使学生与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沉浸式体验活动,进而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记忆,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的运用,也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作品、交流心得的平台,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行为数据,精准定位他们的兴趣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制订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个性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发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

(三)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共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数字技术正进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着实体经济,还拓展到虚拟数字经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又不断交叉、互动形成的大数据、区块链、网络计算、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电子游戏和物联网等,可以说这一切极大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而数字技术在对艺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必然促进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将现代技术及时嵌构进美育体系,才能刺激基于新技术而产生的艺术创新性,通过技术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同时促进创新。这就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始终坚持系统观念,高等艺术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要求建立技术含量丰富、社会迫切需求的系统性的艺术学科,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这一轮新的技术变革中,借助数字技术,艺术教育正逐渐转变其传统的教学,形成一种新的范式。

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三、数字技术与美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7]。新时代,以数字化推进美育进程,既是教育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一)素养培养深化美育个体价值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上发布了《艺术教育路线图》,明确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实施策略从现代美育的个人价值已经转向了对审美认知、知识素养、价值取向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追求[8]。

当一个孩子在启蒙阶段,美育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知识学习,席勒更是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人的自由。从素质教育转向素养教育,虽然一字之差,但可看到从只追求最终质的结果转向素质养成的过程及素养的育人过程,其实个人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不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过程,只有在正确的美育观引领下,才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全的人性和品格。因此,面对今日数字化时代的特征,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美育育人的全过程,也会深度融合时代性,从以往对美的视觉感知、审美体验拓展到思维意识及观念的拓展,激发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用艺术创造性的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及固有概念,进而在生活中形成敏感建立—兴趣提升—情感价值—实践能力—集体合作的个体成长的美育系统,这才能真正实现美育对人体素养培养的深远影响。

(二)立德树人实现美育社会效能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他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因此,大力发展并依托数字技术融入当代美育过程,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数字媒体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活化和转化,出现符合今日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这样的产品能迅速有效与大众对接,产生互联互动。二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形成新的美育育人过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让优秀文化和艺术作品有新的传播方式,构建新的传播体系。这两项工作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新的数字技术会让当下青少年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育的浸润,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数字技术美育育人效能。例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一展览活动,其展示效果不仅仅局限在以往对二维平面绘画的欣赏,而让观众与艺术在历史的空间中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展开互动,其过程利用了VR、AR、全息影像等多种数字技术,形成新的艺术审美,真正实现让所有受众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的传统艺术,进而实现新的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社会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