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科技”相融合的“新财经”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①

作者: 郑思海 王士心 刘梦月

[摘要]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背景,以推动“思政+专业+科技”融合发展为导向,瞄准新时代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开展研究。根据专业特点及学情分析,构建“理想信念、职业素养、科学素养”为主线的专业思政体系;从“思政实践”和“思政评价”两个维度入手,将思政隐性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五个精准”科技赋能育人全流程,即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学习通及大数据技术,精准开展学情分析、精准设定育人目标、精准匹配思政资源、精准实施育人举措以及精准评估育人效果。通过“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三大板块的协同推进,成功创建了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思政育志、课程育智、科技辅助”的育人新模式,进而提升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财经;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保险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45-04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它着重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并提升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具有数字化特点的新技术日益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的时代,新业态、新产业模式也逐步涌现,对复合型、跨界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面对大学生思想价值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学业基础的不等以及成长资源的相对匮乏等困境,在“新财经”即相较传统财经教育提出的适应当前数字化社会经济时代的财经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跨学科专业的相互融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机融入传统财经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全流程,在“精准滴灌”的专业思政教育引领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复合型的知识储备,以及运用多学科、综合性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应用型专业教育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挑战。

自2017年以来,团队不断探索“思政引领”的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多年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将相关经验全面运用于保险学专业建设中,在“新财经”背景下,针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多元化特点以及专业发展差异化需求,总结出“三主线两维度五精准”的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的大思政专业教育新格局:聚焦行业,对标岗位,根据专业特点及学情分析,构建“理想信念、职业素养、科学素养”为主线的专业思政体系;从“思政实践”和“思政评价”两个维度入手,将思政隐性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五个精准”科技赋能育人全流程:即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学习通及大数据技术,精准开展学情分析、精准设定育人目标、精准匹配思政资源、精准实施育人举措以及精准评估育人效果。通过“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三大板块的协同推进,成功创建了具有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思政育志、课程育智、科技辅助”的育人新模式。

成果经7年实践检验和推广应用,成功探索出财经类专业育人模式新路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育人体系,实现了学生学业高质量均衡发展,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学习效能感、精神归宿感、成长幸福感,增进了学生的成长底气和成才志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志趣。学生专业认同感显著增强,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质量、毕业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学生成长可持续发展素养得到显著提升,育人成效得到高度认可,改革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截至2024年10月,团队成员发表相关学术成果10余篇,共8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位教师参加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类教学竞赛,并荣获省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研究现状

自“新财经”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众多高校学者围绕“新财经”建设的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2019年,有学者最早提出“新财经”概念,并从培养理念、目标、模式、教学体系、支撑保障、质量监控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1]。部分学者分析了“新财经”的内涵与外延、方向与特征,认为“新财经”教育具有显著的技术与信息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明显的实践应用特征[2]。王重润(2020)提出了“新财经”教育的六个特征,即专业“跨学科”、素质教育全方位、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师角色多样化、产教融合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社会化[3]。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统计,2019—2021年共立项4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和1项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立项”立项“课程思政”相关项目17项,其中包含1项重点课题。在实践层面,自上海大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来,全国众多高校都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10月,新华网与河北大学签约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则在2021年1月成立“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教研中心”,力争贡献一份具有可量化评价、推广、可全员参与、可持续建设特征的课程思政案例建设的“上财经验”。

在保险科技与专业融合方面,学者提出地方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建设落后于保险行业、保险科技发展,尤其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保险行业的发展[4];保险科技对保险行业的重塑,对我国保险行业的专业化人才提出了更加复合性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保险相关专业缺乏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团队缺少信息技术等工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训练,限制了保险复合型人才的培养[5];保险科技背景下保险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有学者提出高校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应加大对保险行业的调研力度,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既要培养高端人才,也要培养实务技能型人才[6]。

综上,现有研究分别在课程思政建设、保险科技与专业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现有文献还没有关于“思政+专业+科技”融合的研究,这也为本研究留出了研究空间。

基于学者研究成果,结合本专业发展特色,立足保险学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思政引领、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发挥《保险学》《风险管理》《社会保险》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新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思政+专业+科技”的育人理念,加强保险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把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保险专业人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技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案例课堂、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第一课堂教师课下指导辅导项目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将科技元素与课程思政开发深度融合,做好校企合作、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三、成果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大水漫灌的问题

针对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育人理念贯彻不够精准、目标群体需求了解不够精准、育人举措实施不够精准的情况。在课程建设中,由于缺乏专业建设层面的顶层设计,当前分散建设的课程思政难以发挥协同融合效应,该项目将通过科技赋能,在课程教学中从2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中总结出每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最终提炼形成保险学专业思政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保险学专业思政体系。在育人环节推行分层分类、因材施教、因需施策,构建精准育人长效机制,实现“精准育人”。

(二)学生差异性问题

在专业培养中,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基础薄弱、学习差异性较大等突出问题。成果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心理个性特征,实施精细化帮扶指导,消减学生起点上的差异性。一方面在短时间内提升专业师资的思政教学理念和专业科技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行业协同合作拓展育人渠道。

(三)学生专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在学业上由差异化走向均衡化的重要目标。成果锚定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育人教学模式,聚焦“前沿”、聚力“专题”、聚合“项目”,嵌入学业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素养。

(四)“思政+专业+科技”如何实现三者有机融合问题

一是发挥思政引领功能,将思政作为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指引。二是通过课程设计,在课程讲授中推动科技思维、科技能力培养与思政价值观灌输的有机融合。三是探索形成“思政+专业+科技”的课程开发与建设范式。

四、成果具体实践

(一)思政引领,精准滴灌:构建“三主线两维度”保险学专业思政体系,促育心铸魂

立足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趋势,依托多元课程体系,运用系统论思维方法,将保险学专业课程按照商业保险类、社会保险类、精算类进行课程分类,提炼不同类别课程的思政育人理念,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形成“专业思政总体目标—不同专业课课程思政目标—各章节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的专业思政体系。构建“三主线”课程思政体系,即第一条主线是理想信念,根据专业特点,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家国情怀、使命感等精神;第二条主线是职业素养,即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的职业素养,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职业认同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精神、职业自豪感等素养;第三条主线是科学素养,结合专业特点,聚焦保险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从“思政实践”和“思政评价”两个维度入手,将思政隐性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以更加优化专业教育过程及提升成果质量[7]。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思政教学元素、加强培训课程思政师资力量、科学制订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推进以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为目标的保险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思政”+“专业”的基因式融合。

(二)专业驱动,精益培养:“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育人教学模式,提教学精细化水平

在专业思政建设层面,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多元化的成才需求,学院从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课程思政融入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实施、资源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育人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进修、学生活动、校企联动、赛教结合、政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全方位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教育,打造优质育人课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8]。

针对保险科技迅猛发展、保险行业技术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保险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改革,开发一系列融合保险科技的课程。在调研保险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业引入师资、跨专业引入师资,共同开发“保险+科技”跨学科专业高端课程。一是加强校企合作,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保险产品设计与创新”“消费者心理学与保险营销”等课程。二是与相关院系联合开发“大数据与保险经营管理”“保险科技与应用”等课程,促进跨学科高效交叉融合,为保险行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科技赋能,精细服务:“五精准”助服务育人

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入育人全过程、全场景,依托“学习通”创设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环境,按照“目标设定—对象识别—问题诊断—举措实施—效果评估”的流程,对育人目标精准设定,对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和画像,对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诊断,对育人效果进行精准评估和跟踪,搭建精准分析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在线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进行跟踪和监测,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全貌,实现精准分析学生学业发展状况的年度学情报告。建立学生发展指数体系,把脉学生全方位成长,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学业精准帮扶工作体系,实现服务育人精准化[9]。

(四)构建“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思政引领”与“科技赋能”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思政+专业+科技”三者的有机融合?团队强化思政在“保险+科技”课程开发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思政+专业+科技”融合发展。遵循“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在课程开发与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将保险学专业思政核心理念(“惠及于人,惠己及人”“谋民生利,解民生忧”“研精致思,立行致远”等)前置并贯穿于课程开发与建设全过程,确保所开发课程在培养学生科技思维与科技能力的同时,将保险学专业思政“以人为本”的民生观融入课程学习中,达成高校“立德树人”育人根本目标。

五、成果创新点

(一)模式新

本成果创造性构建保险学专业“思政引领+专业驱动+科技赋能”的“三主线两维度五精准”思政育人模式,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专业目标,依托大数据、信息化教学平台,辅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专业师资队伍、辅导员、行业导师、学生组织、学生骨干的作用,将思政引领、专业教育、科技辅助全面结合,将“思政育志、课程育智、科技辅助”有机结合,将专业培养与成长关怀循环统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其中,“思政育志”强调价值引领、理想指引、职业认同,实现润物细无声;“课程育智”通过准确的学情分析,把握学生特征和需求特点,以“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三育人教学模式,达到因材施教;“科技辅助”通过将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优势运用于课程教学关键节点和学生成长各环节,达到服务成长精准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