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思考①

作者: 徐艳 许胜 钱进

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思考①0

[摘要]“职普融通”背景下,智能制造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在当前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职普课程设置有差异、行业需求对接机制不畅、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困难等问题。提出构建“一体三段”课程体系、“一线四路”实训体系、“一核三维”支持体系,通过一体化课程设计、多元化实践路径、产教深度融合等手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反思了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方向。

[关键词]“职普融通”;智能制造;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C9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49-04

一、引言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已成为塑造我国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的关键途径。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我国要力争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在此背景下,“职普融通”作为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职责,是构建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1]。

二、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背景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作育人模式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为高职学生搭建了成人教育本科学历的培养平台,并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推动与普通本科教育专业的联合办学,较为常见的模式为“3+2”,即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三年,获得大专学历后,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直接进入普通本科高校学习两年,完成本科教育,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此外,中等职业学校与本科院校还开创了“3+4”贯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性地提出了“三教”“三融”的理念,即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使“职普融通”从教育领域的概念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与互动。这一变革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促进教育公平,为更多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成长路径。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与自适应等功能,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制造技术基础,还需掌握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还需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较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升级的技术要求。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推动下,智能制造正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并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政府出台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职普融通”模式实施现状

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职普融通”已取得显著成就,逐步构建了其鲜明且独到的特色定位,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了教育路径的多样化发展,从而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江苏,“职普融通”通过“3+4”中职接本科、“3+2”高职接本科、“4+0”及“5+0”等多种创新形式广泛开展,为学生搭建了多元化的升学与成才桥梁。

在国外,“职普融通”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全球瞩目,其卓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被视作推动德国经济崛起与腾飞的“关键法宝”[2];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强调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培养具有高度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实用型人才[3];在美国,一些高校也在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中采用了类似于“职普融通”的教育模式[4]。这些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实验室实践和职业导向课程有机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5-6]。

(二)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推进“职普融通”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前“职普融通”的探索仅限于部分试点实践及理论见解的积累,尚未从全面构建系统的角度出发[7],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互通转换的顶层制度设计进行整体性考量[8],存在职普互通渠道不畅、外部横向融通不充分等问题[9-10]。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等原因所造成的互通培养衔接不畅等问题。具体如下。

1.职普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差异

在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阶段和本科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实操技能训练为核心,侧重于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在本科教育阶段,教育重点更偏向于系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并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11]。在课程架构、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野。职业教育着重于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技能;普通高等教育倾向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因此,在实施“职普融通”过程中,存在着两者衔接上的挑战。

2.行业需求对接机制不畅

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作为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后端,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材更新等方面滞后于行业发展,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对接机制,具体体现在:一是学校和企业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学校倾向于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而企业更注重市场应用和经济效益,导致合作难以深入。二是校企合作缺乏明确的长远目标和规划,缺乏稳定、高效的体系,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人才培养实际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充分了解,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3.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智能制造类专业是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真正体现。然而,目前无论是职业教育阶段还是本科教育阶段,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造成人才供需双方脱节。具体体现在:一是实践机会不足。学校由于设备、场地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熟练掌握相关职业技能,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实践与理论脱节。实践与理论无法有效结合,学生难以有效应用所学知识。三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最终无法适应企业需求。

4.“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困难

由于智能制造类专业的特殊性,高等院校很难招聘到既有实践经历又有高学历的教师,新引进教师往往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给智能制造类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四、智能制造类专业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等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全产业链、跨学科链的“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在思想道德、认知能力、设计理念、创新思维以及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上,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工匠精神、自我驱动学习能力、复杂问题解决技巧、创新实践本领、工程规范意识及实战经验,致力于实现智能制造类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大力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一体三段”课程体系、“一线四路”实训体系、“一核三维”支持体系,形成“一体设计、统筹优化、协同递进”的高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图1)。

(一)构建“一体三段”课程体系

针对智能制造类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致力于促进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实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循分阶段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一体化三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该体系具体包含以下三部分。

1.基础共通课程模块: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数学、电工技术基础、企业管理理论以及智能制造入门等基础性的共通知识课程。

2.专业方向深化课程模块:依据不同专业特色,设置了计算机科学、物联网技术和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业方向性课程,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3.跨学科融合应用课程模块:集成了数字化辅助设计与制造、智能工厂系统集成、工业智能云服务及智能生产计划管理等综合性的跨学科应用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一线四路”实训体系

围绕实践能力逐层提升的核心,通过课程实训、技能与学科竞赛、职业技能证书认证以及创新项目训练这四条路径,精心规划和实施,构建了一个“一线四路”的实践训练体系。

1.课程实训:实施一体化设计的课程实训体系,从基础课程实践出发,逐步过渡到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综合实训、学科交叉项目综合实训、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形成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训链条,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学科竞赛:组织一系列结构化的竞赛项目,包括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院、校、省、国家四级竞赛和训练体系,实现学生100%参与和逐级选拔,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技能认证:系统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从基础技能培训如车工、电工,到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如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再到高级职业认证如机械设计工程师,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全面提升其职业素养。

4.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案例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等创新实践,通过接触学科前沿动态,解决实际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素养。

(三)构建“一核三维”支持体系

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保障需求,聚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之根本,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协同,创新机制、模式与格局,从而构建一个以“一核多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

1.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等方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2.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平台:搭建多元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如校企合作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促进教育、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平台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