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①
作者: 修俊山 赵岳 尹广超 付圣贵*[摘要]随着光电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光电信息技术企业和研究院越来越多,对从事光学设计、光电系统开发、光电传感器件研发以及具备光电信息技术综合知识的工科类毕业生有巨大的需求,而产教融合是解决该需求的重要途径。以光电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剖析其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依托高校和地方企业的优势资源,从校企深度融合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校内外实践资源完善五个方面,构建地方高校产教深度融合下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全方位助推光电信息一流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光电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
[关键词]产教融合;光电信息;多元协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61-04
一、引言
光电信息技术是由光学、光电子、微电子等技术结合而成的多学科综合技术,涉及光信息的辐射、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内容。光电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行各业,以其极快的响应速度、极宽的频宽、极大的信息容量以及极高的信息效率和分辨率推动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光电信息产业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总的来说,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对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1-3]。当前,我国对光电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因此,地方工科高校在光电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大力实施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举措,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推动光电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其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的全面发展[4-6]。
光电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是光电信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与光电信息企业行业开展的深度合作,目的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把光电信息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目的是教学,生产紧密结合教学,以真实的工业环境为前提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
近几年,国内多所高校积极探索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尤其是众多光电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实践。如山东现代学院探讨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7];东华理工大学采用多元协同方式实践产教融合助推专业建设[8];浙江工业大学对产教融合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9];沈阳理工大学针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的光电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探讨,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赛促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产教融合理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10];西安航空学院围绕光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致力于满足社会对光电人才的需求[11];大连理工大学光电专业积极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一流课程建设、思政课程建设、创新实践与学科竞赛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12]。众多学者将理论结合实践,基于自身专业多年的教学探索,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形势不断变化,发展新工科成为必然趋势。本论文基于新工科的要求,依托地方光电信息类产业,针对目前光电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积极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助力光电信息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使光电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进而增强该专业服务区域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
山东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办于2006年,原专业名称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该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每年招生规模为80人,自2024年开始,招生规模扩招至每年120人。根据教育部2012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隶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科学专业,与原属于电气信息类的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五个专业统一修订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我校从2013级学生开始,将专业名称修改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020年,本专业通过教育部备案审批,学位门类由理学转为工学,并于202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工科本科生,截至目前已招收四届学生。本专业主要面向光通信、激光、图像识别、光电传感、照明和光伏发电等光电科技领域,具有较强的行业和企业优势,产业前景好,人才需求量大。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专业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实施分类培养。对就业较为迫切的学生,在理论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紧贴行业需求,加强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则进一步强调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学生进一步深造谋求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托校企合作资源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校企产教融合机制不够完善
“校企产教融合”主要体现的是学校外部产业与教育的关系,重点是如何将两者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培养机制。目前,光电信息专业普遍开展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但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与学校合作的深度不足。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度低、合作培养教育内容较少、合作范围较为狭窄;学生的专业学习、科技活动与产业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较低等,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二)校内实践资源不足
目前,光电信息专业校内实践主要依赖于学校公共的电子工艺实训和工程训练,缺少与产业相关的实训基地。这种情况无法制定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真正提高,与产业需求脱钩。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健全
光电信息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在产教融合融合背景下,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企业的实践锻炼。然而,目前该专业大部分专业教师从高校以博士身份直接引进,他们缺少对企业产业的了解,缺乏相应的行业产业经历,对产业的需求把握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无法将产业行业的实践案例引入实践专业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
光电信息专业授予学位门类由理学转向工学后,其培养重点在于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目前的培养方案仍依托理学时期的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校企合作方面的课程缺乏有效的沟通。此外,方案的课程体系未根据企业行业的需求做出及时调整,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难以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学生拔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欠缺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来自校内专业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前沿的科技创新接轨,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企业产业紧密结合,依托企业的优势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拔尖创新能力。
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校企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
光电专业与企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既独立又合作,确定运行机制,探索治理模式,多方协同,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命运共同体”。
(二)校企深度融合完善校内外实践资源
积极主动与光电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建立共享的产学研平台。以合作双方为基础,辐射周边相关行业企业,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强化校企联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依托企业的优势资源,完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引进企业的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兼具生产、教学和研发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和培训基地。
(三)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专业师资水平
建立选聘行业企业人才到高校任教的有效路径,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人力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加大校内教师转型力度,选拔并派送专任教师到光电行业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引导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加大具有行业背景教师的引进力度,吸引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
(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融合顺应企业需求的专业知识
以光电信息技术产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并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设一批产学合作课程,并开发相应的专业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将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淄博海泰新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生产、研发等一体的光学公司,与本专业对口率100%。将本专业的光电系统设计课程与该企业联合共建,在课程中融入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使学生获取生产一线的技术,并结合现场实习,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依托企业优势资源,完善学生拔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从教学实践基地中遴选与专业契合度高、对光电专业人才需求迫切的优秀企业,建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通过人才培养标准建设、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与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对接等方式,引企入教,改革教学方法,尝试采用任务式、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建立多方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参与卓越人才培养,推进合作各方的开发和协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实践初步成效
(一)一流专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式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教学、实践等育人环节相结合,形成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全方位育人环节的多方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推动了学生培养、教师发展、企业需求等全方位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学生拔尖创新能力提升显著
近五年,光电专业学生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的资源,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超过500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89项,其中获得光电学科类东部赛区奖项6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省内省属高校位列前五位。在山东省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重要大赛中获得银奖、铜奖、二等奖等10余项,均实现了本专业在这些重要赛事中获奖的突破。同时,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也实现了多项突破,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重要的科研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项。
(三)校企合作成效明显
该专业与众多优势企业展开充分合作,共建2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淄博海泰新光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获批山东省优秀示范实习实训基地,山东镭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亚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校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每年承担70多位本科生的生产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选派教师去企业锻炼,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聘任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借助优势企业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与周边光电行业企业进行密切的产学合作,形成了“光纤通信、光学系统设计、光电材料器件”等专业优势方向。企业积极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近两年获批了多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专业教师中有2人次前往企业实践锻炼,企业聘请专业教师担任科技副总3人次。在企业的支持下,指导学生每年获得与企业合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项20余项,有效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