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作者: 欧阳文锐 肖兴政[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应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教育举措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之一,肩负着为乡村培育优质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素养的重要使命。分析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总结了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并针对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和具体对策做出了详细阐述。
[关 键 词] 高质量服务;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13-04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也在持续更新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国家赋予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发展时期,必须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多个层面上推动和促进乡村振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大有可为。在这一背景下,怎样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各个职业院校高度关注的话题。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振兴
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帮助广大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升级传统的产业结构,使农业能够朝着绿色化、特色化以及优质化的方向转型。还需要帮助农村建立良好的农业产业链体系,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并扶持一批新型产业的发展,包括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职业院校需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优质的复合型人才[1]。
(二)提高农村人口素养,激活内生动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利用精神扶持、技能扶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十分重要。当农民掌握了新技术、新技能后,又能够助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后,能够发自内心地克服“等、靠、要”思想,有效激活内生动力。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乡风就是广大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精神风貌,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农村人口的流失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离农”“去农”问题愈演愈烈。而职业院校在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建设乡风文明上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惠民下乡”“发展农村民间艺术”“宣传涉农法律法规”等方式,有助于帮助广大农村形成良好的民风、家风与乡风。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出台了相关政策
在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为了助推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政策涵盖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等。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在政策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果: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颇具成效。各个职业院校纷纷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从2017年的132.2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136.6万人,新增4.4万人,2017年到2022年的几年间,中央财政共安排41亿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职业院校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上持续发力。在各类政策的扶持下,各个高职院校协助农村组织了“农科教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一村一品大学生计划”等,为农村培育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三是职业院校在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成效斐然。为了培育优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央财政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专项资金,成效明显。
(二)启动了项目工程
为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领下,职业院校也启动了一系列的项目工程,代表性的如:一是绿色证书工程。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进来,为农村培育了大批技术骨干,此类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这一工程早在2004年就已经启动,旨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结构朝着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除了技术人才驻村职之外,还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创业培训等活动,成效明显。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各个职业院校积极制订了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引导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相关领域专才进入农村一线,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积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升级转型培育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三)形成了组织形式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职业院校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一是校企合作。各个职业院校与农村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式”育人模式,为农村输送所需人才。由职业院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相关企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多方的互惠共赢。二是集团化办学。集体化办学是由各个区域内的职业院校组成职教集体,通过规模化办学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一种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能够降低各个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也能够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2]。三是城乡联合办学。城乡联合办学即城乡之间组成结对帮扶的关系,由职业院校与职教中心共同合作,实现招生、育人的一体化。例如,近年来各个职业院校组织了送教下乡活动,将城市的优质职教资源送入乡村,让学生可以走入农村的田间地头,接受真实的教育,与此同时,农民也能够足不出户地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农村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
(一)办学存在“离农”倾向
在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各地的职业院校需积极根据本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调整办学模式。但目前各地的职业院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生难”问题,教育萎缩速度加快。职业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数量并不多,缺乏服务“三农”的意识,主要还是为城市经济发展服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还是专业教学内容上,都没有积极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离农”现象明显。
(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多项内容,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因此,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根据具体要求来培育多元化的优质人才,包括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种养能手等。但目前,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在不断下降,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动性,为了招收到学生,职业院校的录取分数降低,导致教学成效不甚理想。长此以往,会持续降低生源质量。
(三)专业供需存在错位
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脱节问题,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十分单一。少数职业院校盲目参考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未考虑到本区域的特点,专业设置缺乏地域特色,课程内容不合理,理论、实践存在脱节问题,学生的实习实训没有进入农村,无法真正了解农村、农业与农民,这使学生自然不了解“三农”,更谈不上积极参与。究其根本原因,是职业院校没有真正寻找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点[3]。
(四)产教融合的脱节
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各地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进程中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支持,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多数乡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多是由职业院校与政府负责这项任务,导致产教融合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其次,校企之间的合作狭窄。表现为合作空间有限、合作层次偏低,学生鲜有真正进入乡村实习的机会,并且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没有实现常态化,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战经验,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五)评价标准不健全
评价是职业教育的重点环节,尽管各个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颇高,但在评价标准的建设上还存在问题。首先,评价主体单一,目前的评价主体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忽视了企业、社会组织和行业的参与,易导致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相脱节。其次,只关注定量评价,忽视定性评价,评价时没有将学习效果等要素融入其中。最后,形成性评价的应用较少,过于关注评价结果,没有及时在形成性评价中发现问题。
四、职业教育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明确育人定位,服务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也具备外部规律性,需根据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来进行调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需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所需优质人才,提供人才保障。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产业振兴属于第一要务,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呼唤具备现代化经营理念、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优质人才,但目前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还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职业院校需帮助广大乡村优化劳动力结构,培育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目前广大乡村的治理体系还不成熟,职业院校需根据乡村这一方面的不足积极参与到乡村精英人才的培育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提供领袖式的核心骨干和精英,这类人才包括优秀党员干部、高校毕业生、机关公务员、乡镇领导干部、事业编制人员等[4]。
3.培育乡村电商人才
通过电子商务,能够为农产品搭建起适合的销售平台,降低服务成本与服务损耗,可以帮助农村完善农业产业链。但目前农民对电商的了解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村的年轻一代转移至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电商人才的匮乏问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主动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为乡村培育综合型、复合型的电商人才。
(二)对接乡村振兴,优化专业结构
在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专业的调整也十分重要,职业院校需根据乡村振兴目标的要求来科学调整现有的专业内容,使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
1.精准调整专业
职业院校需根据区域内乡村的发展现状建立起产业专业(群)的对接机制,并根据实践进度来调整专业内容。职业院校需提前做好调研工作,针对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设置对应的“涉农”专业,如农村经营管理、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建立起与乡村产业相结合的互动机制,以满足乡村经济的发展需求。
2.打造特色专业
职业院校要主动肩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建立全产业的专业结构,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农机智能制造”“家庭农场”“农村医学”等专业群,全面覆盖农业机械、养殖业、种植业、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同时,强化各个专业之间的协同,主动“走出去”,为学生争取更为广泛的学习机会,提供鲜活的教育资源。
3.建立专业集群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乡村需要大量优秀的公共服务、管理、基层治理、信息科技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帮助乡村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根据这一要求,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专业集群,加强专业、系部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乡村振兴”专业集群,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还需积极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集群,进一步促进专业、学科的融合,让职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可以进入乡村中,促进乡村新业态的发展。
(三)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