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范宜华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有利于增强学生历史自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典型特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第一,文化+师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第二,文化+课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第三,文化+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故事。第四,文化+实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第五,文化+场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氛围。第六,文化+渠道,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1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入行”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探讨融入的有效策略,这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典型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实现有机互融、共同生长,源于它们在结构上具有同质性,价值上具有同源性,发展上具有同向性。深刻理解二者的契合性需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基本内涵和典型特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漫长历史阶段,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被后世所不断继承和发展,流传至今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表现形态既包括社会精神部分,如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民情风俗等,又体现为精神外化的物质部分,如汉字和汉语、文化场所、科技艺术、传统节日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

1.独特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如爱国爱家、人性本善、自强不息、崇尚和平、待人宽容等。

2.历史延续性。中华文明是绵延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与之相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沧桑而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3.开放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追求文化交流互鉴。

4.群体凝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凝聚力,给中华儿女以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5.传承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各个时代都能与时俱进,以时代需要来丰富其内涵。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活动和主要阵地,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校以思政教育为目的组织的各类活动及营造的文化氛围。

(四)高校思政教育的典型特征

1.政治性。不同于一般的课程,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政治导向性,保证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服务。

2.主体性。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

3.科学性。高校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

4.渗透性。高校思想教育除了显性的课程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现了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具体来说: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谈道:“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2]。这里所说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在中国这片沃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必然要求,也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成功路径。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70多年前的欧洲,对于很多没有理论基础的学生而言,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学理性和距离感,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然要求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

(二)增强学生历史自信,激发学生历史主动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沿袭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脉络,是中华儿女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增强历史自信,党的二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知道本来,才能面向未来。弄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掌握历史兴替的规律,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位思潮,增强历史自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大学生正处于历史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就个人而言,青年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观和人生走向;就整个社会而言,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因而在青年时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历史自信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润青年心灵,领悟文化背后的历史积淀,对于他们树立历史自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意义重大。

(三)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深化。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充分挖掘这些价值观念,既能为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提高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又能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根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挑战

近年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育界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献,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且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对其进行分析,才能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探索融入策略奠定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普遍关心,形成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在中国知网输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词条,检索到的期刊论文有300多篇。然而,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来说,很多高校教师尤其是非思政课教师在“要不要融入”,“融入什么”以及“如何融入”的问题上,依然存在着困惑。具体来说:

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讲,“融入”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消极表现,反映的是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1)一些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够,认识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2)一些非思政课教师忽视专业课程的思政作用,只看到了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作用,没有看到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也就谈不上融入性实践探究。

2.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增加了文化资源挖掘的难度。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优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还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1)流于形式,尚未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大量使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但对其深刻内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而这种融入看似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形式,但由于没有把道理讲深、讲透,也就不可能真正把道理讲活,其结果只能是“看热闹”式的走马观花。(2)内容同质,适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的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高校思政教育是贯穿在所有学科中的隐性教育,因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也应不同。目前来看,文化资源的针对性和适应学科特点的特殊性还不够突出。(3)价值缺位,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挖掘不够深入。故事是文化叙事的主要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讲好中国传统故事。一方面,需要讲“好故事”,也就是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把故事“讲好”。把故事“讲好”的核心就是讲出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这是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仍需努力的地方。

3.融入方式较为单一

融入方式是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桥梁,影响着融入效果。总的来说,当前融入方式仍存在较为单一的状况。(1)传统手段运用多,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较少。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思政教育要提高亲和力,就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式。(2)教师热情高,而学生主体性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融入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3)融入活动主要集中于课上,而鲜少发生于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渗透性,这就要求除了以“课堂”这一显性教育方式为主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隐性教育方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结合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时代背景,考量高校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不难发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深入分析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找到有机融入的有效路径。

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更为密切,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伴随而来的是多元思潮的涌入和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受到一定的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随之受到影响。如何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掌握文化话语权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