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究
作者: 宋娟 薛丽[摘 要]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践行育人职责做出的努力,也是进一步提升高校各专业课程育人价值的有效手段。简要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思路,之后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感受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与精神品质,逐渐成为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专业领域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33-04
电力电子技术是高校电气类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强弱电控制的重要课程。高校开展这门课程能够为学生了解电能功率变换器必要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平台,也能够为学生进一步钻研电力电子技术领域高深知识搭建阶梯。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开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大大提升了课程教学的可操作性、实践性与探究性,为学生深入学习、探究课程提供更多机会。在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愈发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如何发挥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是教师思考的问题。因此,建议将课程思政融入这门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既发挥混合式教学的高效性,又以课程思政引领学生思想意识、专业精神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高尖端人才。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高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视域下,将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将课程思政育人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模式相融合,促使这门课程兼具高效教学效果与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备充足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构成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在卜建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问题”,其认为现代化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新时代内涵,具备时代价值,其是现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终归宿。无论是从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是从卜建华教授在书中对这一思想的肯定,均可以看出,“全面发展”“思想教育”是重点部分,如何应对现阶段高校教育发展形势、理清工作思路、推进高校思想教育进程,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阐述了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与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发展基本理论,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符合我国教育方针,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教师可以挖掘课程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落实思政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隐性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进一步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高校育人环节的主要措施。在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其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理想信念等[1]。相较于单一的专业课程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入具有隐性教育特质,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则服务于教学活动。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将隐性的思想教育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教师深入开发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中,比如,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线上活动、课堂交流活动、课后线上线下的融合探索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体验、感悟等一系列过程中接受教育,同步落实课程教育与思政育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思路——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
(一)总体设想
在高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主要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发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同时在混合式教学各个阶段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或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实操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思想意识、精神理念。从现阶段高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发现,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利用PPT、希沃白板、数字化系统将其与电气领域技术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设施等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立体化、虚拟化的课程实践操作平台;或者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学习平台、云平台等线上平台,与课前课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师教学相联动。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均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充足的自主探索体验,让学生体会到立体化学习的乐趣,体验自主操作与研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的“做一做”“改一改”“操作一下”。基于此,要想融入课程思政,就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要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混合式教学的中心环节,让课程思政贯穿电力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把握好课下与课堂两个主要渠道,发挥好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育人作用[2]。按照这样的设想,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混合式教学技术的协同。
(二)融入步骤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与内容,又要从这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每个环节,包括:开发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关于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平台,根据不同平台特征有选择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与更丰富的资源[3]。在高校电力电子技术的混合式教学中,常见的线上平台包括MOOC、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直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等。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时,应分析这些平台的应用特点和平台呈现课程思政元素的形式,从而灵活调整课程思政的融入角度,选择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融入课程思政时,应考虑电力电子技术在哪个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若是前者,则可以以背景资料、调研信息等方式呈现课程思政元素;若是后者,则可以将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科学探究等精神融入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实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自然接受思政教育。
第二,利用好课前准备环节,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课前教学准备,是教师开展电力电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环节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比如,本节课为电力电子技术“交流调压”的实验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验原理与目的,能够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能够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交流调压原理[4]。教师则可以根据本节实验课特点,结合课程内容,在在线资源、演示实验、实验素材与信息资料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规范操作、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元素,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中收获知识与认知,在自主探索与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交流调压的意义,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感受交流调压技术对现代电力电子领域发展的重要价值,认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5]。
第三,把握本门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施环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与成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活动实施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意识、技术理念与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开展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把握这一环节,在教学实施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与掌握晶闸管、电力电子器件结构、整流电路、交流-直流电路等知识,掌握弱电控制强电的发放,并且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创新探索的研究思想及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6]。脱离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而谈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中的情况,根据课程知识、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考;也可以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同学深入交流,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同时逐渐形成探究思维品质、电力电子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融入,落实思政育人目的。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路径——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
教师要想将课程思政融入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课程的教学价值与育人价值,不仅要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调整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更要紧紧把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根据每节课内容引入相契合的优秀思想、精神品质、社会责任意识、实验精神与探究精神等思政元素[7]。只有让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技术、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才能够真正发挥思政育人价值,持续提升电力电子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育人高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电力电子领域尖端人才。
(一)依托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课程思政融入体系
将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本质就是育人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通过融合,促使教学模式每个实施环节均同时具备知识技能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双重作用。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取决于教学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结合“线上+线下”这一教学框架,进一步建设课程思政融入体系,促使课程思政元素与混合式教学框架的每个结构相对应[8]。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确定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电力学、电子学、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电气工程、电子装置中应用广泛。这门课程综合性较强,教师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通常会引入电路、电子技术、电机拖动等学科内容,同时给学生呈现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前预习线上资源、课堂学习的线上资料与虚拟实验、线上线下相交融的课程研究项目等。相应的,教师应根据课程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节,分别引入前沿知识、工程案例、国产企业发展实例、技术研究事例、电力电子技术的成果转化、电子技术产权纠正事例等。教师可以将信息资料类的课程思政素材与本门课程的理论模块、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后环节相对应;将操作探索类的课程思政素材与本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模块、混合式教的线上课堂环节与虚拟仿真实验相对应。按照这样的方法,逐步构建出主题明确、结构分明的课程思政融入体系,为持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增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育人价值提供保障[9]。
(二)立足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需求,整合混合式框架奠定课程思政基础
高校教育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体现在混合式教学实施环节中。本次对课程思政的融入研究,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因此,建议高校立足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需求,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框架,保证混合式教学的各环节中均具备发挥空间,为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奠定基础[10]。经过对电力电子领域企业的走访与了解,发现这些企业对人才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职业素养与道德要求。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课程教学需求:(1)知识传授。(2)技能培养。(3)科学探究、创新精神培养。(4)技术研发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按照课程需求,教师结合高校大学生特点,进一步整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环节,搭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框架,具体为:(1)课前,以学定教。(2)课中,寓教于乐。(3)课后,诊断巩固。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框架,不仅能够加强课前、课中与课后的连贯性,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深入接触课程知识,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发展思想素养;也能够为教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供更明确的节点,比如,在课前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其侧重是“以学定教”,这时需要尽可能引入一些启发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的课程思政元素[11]。再如,在课中环节,融入课程思政的侧重点是“寓教于乐”,这就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事例作为思想引导素材,既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也可以为学生更进一步探究问题提供丰富素材。可以说,科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框架能够为有效、深入融入课程思政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