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艺工融合”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 石莉莉
[摘 要]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艺术院校的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艺术与技术新统一”既是当代设计的原则,又是现代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主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设计需求,复合型人才正是当前缺少的人才 。以青岛黄海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基于“艺工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境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将艺术与工程领域相融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既具备艺术创造力又具备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艺工融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85-0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设计挑战。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学界和实践界纷纷探索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基于“艺工融合”的特色模式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以青岛黄海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基于“艺工融合”特色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艺术与工程学科相互交融,旨在培养既具备创意艺术思维,又掌握工程技术的跨领域人才。通过这种综合性培养,学生不仅能够在设计中追求美感,还能够将创意付诸实践。
通过学科交叉、实践项目、产学研融合等方式,探究青岛黄海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同时,也将关注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该模式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期望能够为设计教育领域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艺工融合”特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多元化的挑战日益呈现。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具备综合性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显得愈发迫切。“艺工融合”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日益被认为是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艺工融合”能够促进创新
当艺术与工程领域相融合,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和交汇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灵感。这种跨界思维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推动新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艺工融合”强调综合能力
传统学科单一培养难以满足复杂任务的需要,而“艺工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维度素养,使其既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又能够在跨领域合作中协调各方资源,形成更具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三)“艺工融合”能够解决多学科协同合作的问题
“艺工融合”培养的人才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在各领域之间架起桥梁,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挑战。
(四)“艺工融合”培养的人才更具综合竞争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专才,还是能够在多领域中游刃有余的全面型人才。“艺工融合”模式培养的人才正是这样的人才,他们更具就业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的需求。
综上所述,“艺工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它不仅能够促进创新,提升综合能力,还能够满足多学科协同合作的需求,培养出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艺工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省政府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强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行业院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打造并不断增强集群优势”;也相继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作为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一起构成国家设计人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许多高校基于环境设计人才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不同学校的特点及学科优势,对学校现有资源与条件进行利弊分析,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一条突出办学特色的强校之路,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此时,2005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在《联通主义: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中提出知识路径远比知识内容更重要。基于理论研究,我们要探索多主体协同育人、多要素交叉融合、校内外贯通式培养的教学路径,通过校地、校企、校政、校内联合,创设多个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端口,形成知识路径,最终构建立体、多维、协同的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学习体系。
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培养的目标。为此,许多学者对“艺工融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旨在培养既具备艺术与审美方面基础素养,又能够弥补理工知识方面缺陷的艺术生。
我国虽然在“艺工融合”领域进行了的研究与实践,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该模式的优点分析和宏观研究上,对融合的机制和具体实现等技术性微观层面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一)课程整合难度大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需要将艺术和工程等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差异较大,导致课程整合难度较大。无法确保平衡整合后的课程既保留各学科的特色,又能够形成有机的学习体系。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
艺术与工程师资的结构差异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艺术和工程领域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理念以及专业背景上存在差异,无法协调两者的合作,确保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考核体系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无法设计适应“艺工融合”特点的评价方法准确衡量学生在创意、技术、协作等方面的表现。
(四)学科边界模糊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可能导致学科边界的模糊。虽然在综合性人才培养中学科融合是必要的,但过度模糊学科边界可能使学生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学习不足,影响专业发展。
(五)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存在较长时间,社会对新兴“艺工融合”模式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可能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专业认可度低,从而影响了“艺工融合”人才的就业。
(六)教学资源不均衡
“艺工融合”人才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实验设备、课程资源等。然而,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不均衡,这会影响到“艺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艺工融合”人才培养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用人单位等多方共同努力,持续改进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艺工融合”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一)研究思路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涉及建筑、艺术和工程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环境设计专业主要注重艺术方面的素养,忽略了理工知识的补充,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挑战。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实践性教学和学科交叉,使学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因此,如何将艺术和工程知识真正融合,提供综合性跨学科教育,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同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以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以“艺工融合”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和问题为基础,我们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艺工融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
1.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涵盖艺术、设计、建筑、材料、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确保学生接受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项目实践、实习和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资源整合
学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教师,同时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4.关注行业需求与社会反馈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应该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关注社会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通过这样的努力,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将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满足行业发展的挑战,培养更加优秀和全面的设计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这也是“艺工融合”特色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研究策略
通过实行质量战略——加快专业教育由量到质的转变;实行特色战略—— 建立多样化、层次化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系统;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架构,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设计人才。
1.聚焦专业交叉,凸显“艺工融合”的特色
青岛黄海学院依托省级一流专业,基于“艺工融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专业交融、学科交叉、开放合作”的培养模式,重视基础、注重实践、强化能力的培养目标,体系完整、规范学科、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整体统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丰富多样、弹性开放、目标明确的实践体系。
2.组建多元开放教学模式的外部接口
加大一流专业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文化遗产保护等战略需求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推进“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深度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及建立优秀导师资源库,打造多元协同育人体系 。
(三)研究内容
1.以“艺工融合”为特色构建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设计、文化、艺术、建筑、生态与工程相融合的重创新与强实践”的课程体系。
2.重构“三纵四横”课程体系构建融会贯通课程群
构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及特色的课程体系。
3.实施项目牵引实现产教融合育人
引入企业、融入科研、实践课题、大赛、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改造等,开展项目牵引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