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泰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郑钦清 张睿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泰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0

[摘           要]  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基础泰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基础泰语II课程为例,通过两轮混合式教学实践,旨在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期为基础泰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通过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培养其综合素养,以满足泰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泰语课程;输出驱动假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93-04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自2018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来,各大高校致力于探索和发展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日渐式微,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成为现代化教学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逐渐融合,各种类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然而,在泰语语言教学方面,因其泰语专业的小众化和区域化特征,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泰语课程中的有效整合还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文秋芳,2014)[1] 为指导,采用实地教学实践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学生反馈等环节,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泰语Ⅱ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旨在探索培养适合地方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泰语专业本科生的有效教学路径与方法。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国内最早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2004)[2]教授。混合式教学(学习)模式旨在充分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与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继续发挥引导、启发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课程教学过程,营造出具有学科特性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环境。此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学习)方式。[4]同时,也要注意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将数字化信息和信息技术软件简单地移植到课堂教学中,而是要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生驱动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二、泰语专业中基础泰语课程的现状

基础泰语课程是泰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开设两年,由四门课程组成,即基础泰语I、基础泰语Ⅱ、基础泰语Ⅲ和基础泰语Ⅳ。

基础泰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语言性课程,内容涵盖语音、词汇、对话、语法、社会、民俗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渐进性,学习过程经历了从单一知识到多元知识的扩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实际的教学问题。

首先,基础课程的受众是泰语语言知识为零基础的大学生,多数学生缺乏前期的语言知识储备,因此前期语音教学阶段所花费的时间较长,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且缺乏创新。

其次,由于高校教学结构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课时被压缩,导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更多地倾向于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而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最后,语言课程教学受其自身课程教学特征的限制,上课的基本环节主要是对词汇的讲解、长难句的解释、泰文内容的翻译。即便配有少量的实践活动,也主要是基于泰语词汇、句子的简单练习。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教师对其课文内容的串讲,课后布置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输入为主。同时,由于泰语专业的小众化,使在线课程资源短缺,同时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较少。所以,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的输入性教学模式。

三、基础泰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理论基础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 Input-enabled Hypothesis)理论强调以任务为目标导向的知识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认为这种输出比单纯追求知识积累的输入更为关键。该理论观点提倡的是知识输出行为是获取语言技能的驱动力,知识输入则是为完成任务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工具。[5]实际上,输入在语言输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文秋芳教授的这一理论基于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对象是参加过高考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同时考虑到语言教学的共性,以及泰语专业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差异,将该理论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基础泰语课程教学中,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二)基础泰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理念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大类,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根据语言类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可以使用这些分类来指导教学。在泰语教学中,对泰语单词的记忆、对词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应用是泰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并能使用的基础性知识。其中,综合和评价部分在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同时,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教育目标中的记忆和理解是关键,但对于一种陌生语言和零基础语言的学习,要很好地记住单词和理解词义及词法、语法等逻辑关系,对初学者来说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反复积累。所以,作为语言类课程,课程教学不仅仅只注重课中的内容,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课后的内容,关注课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内容,传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互补性模式、翻转型模式和合作型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强调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的一种关联性,但是忽略了课后学生自学的效果和质量。

基础泰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进行创建。这个设计过程中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一种“主导—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本文以教学系统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为主要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结合“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实施与衔接的联动性。

(三)基础泰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步骤

教师按照泰语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实施,教学组织过程和方法以混合式开展,线上任务的实施主要受线下任务驱动,也就是说,线上任务的目标是完成线下任务,强调学生的输入为主要方面,而线下任务则强调输出为主要方面。线上部分主要包括视频学习、了解背景知识、阅读泰语文章、完成词汇记忆测试和单词记忆测试;线下内容包括小组汇报、对话实践、翻译实践、教师答疑。

该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教材每课的教学(学习)目标制定线下教学(学习)任务,以线下课堂的输出任务为基础,构建线上输入性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课后评价,再次进行输入性反思。在这个过程中,线上学习的任务旨在实现线下任务的目标,即线下输出性内容驱动线上输入性内容,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合作模式。学生首先理解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进行线上自主输入性学习,通过线下教师的指导、解答疑惑,以及开展线下教学活动,最终完成输出性任务。在这一阶段结束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对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学生定量评估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单词记忆的成果,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单元测试成绩。

(四)基础泰语Ⅱ课程混合式教学案例

1.实施过程

本文以基础泰语Ⅱ课程第二课为例,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理论基础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所选课程是《泰语教程》(修订版)第二册第二课内容“气候”[7]。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熟读且熟记有关气候、天气、地形、月份的词汇。(2)掌握泰语句型,理解语法关系,能进行泰语句型造句实践。(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侧重于泰翻汉实践练习。 (4)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泰语口语会话实践。(5)结合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本课程以5个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混合式教学活动。在线上教学活动中,主要注重输入性知识的传授,而在线下教学活动中,更加侧重培养输出性语言技能,以输出性技能的应用驱动输入性知识的学习。本课共分12个课时完成,需对其进行线上课时和线下课时的分配。

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的内容放置在前6个课时进行教学安排,教学目标3和教学目标4的内容放置在后6个课时进行教学安排。教学目标5的思政内容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在输入性知识的学习方面,主要涉及词汇记忆和语法理解。这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包括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后,他们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估,以激发学习动力并改进学习方法。线下输出的教学活动主要涉及对泰国气候、地理以及中国气候、地理背景知识的展示和泰文的综合应用,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呈现学生的输入性学习成果,包括单词记忆、词汇用法、语法理解和句子构建。这一过程以小组形式进行,旨在展示学生的思辨、组织、合作、表达以及概括总结能力。这种模式凸显了输出型技能对输入型知识学习的反向驱动,激发学生内生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在线学习资料,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并通过测试和任务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也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查看自己的学习评价结果,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2.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

该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基于“模仿+强化+应用+实践+反思”的课程教学思路,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泰语语言能力。具体来说,模仿是这一模式的第一步。学生需要在课文中对词汇、发音和语句进行模仿,这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语感和语音基础。随后是强化。学生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达到流利的朗读水平,确保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接着是应用。学生要将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运用到实际情景对话中,这有助于他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加自如地运用泰语。实践是该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练习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泰语。最后是反思。学生需要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思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同时给予及时有效的学习评价,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对于零基础的大一下学期的泰语专业学生来说,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习)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内生驱动力。通过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消除空间限制,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学习。此外,由于线上学习时间相对灵活,学生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缓解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强调任务完成对于学习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知识接受阶段。线下的输出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展示语言能力的平台。小组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注意事项

在本研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与语言教学(学习)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两轮的课程教学实践,有部分学生提出在线自主学习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同时受到其他网络信息的干扰,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在数字时代常见的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确保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分配都明确可行。通过制订计划,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持学习的纪律性和目标性,避免产生懈怠情绪。这也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的灵活性,将学习过程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地管理学习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并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记忆技巧、学习方法等。通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严格完成线上、线下的评价工作,包括合理地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在线学习资源,而不是过于强调形式。教师给予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结果性的“好”与“不好”,而且需要提供详细的指导性反馈,对不同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意识到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策略。

四、总结

本文通过两轮课程教学的深入探索,旨在找到一个适合泰语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泰语语言教学中,将任务输出作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任务完成驱动输入性知识的学习,这是对传统的语言知识学习方式的重大突破。通过对整体学习任务的规划,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分配任务,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进行学习反思。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采用,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理论指导,有助于泰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它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变为主动的任务完成,通过实际任务推动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1.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3]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混合式教学模式:内容、意义与实施要求[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4):7-12.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4(4):10-15.

[5]肖爱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为例[J].管理工程师,2022(3):72-76.

[6]申杰奋,蒋文帅,毕彦平.混合式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8):48-50.

[7]潘德鼎.《泰语教程》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