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文化融入临床药学一流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实践
作者: 邱喜龙 王婧夷 杜梦卿 崔广智 王博瑶 王小莹[摘 要] 临床药学是衔接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以临床合理用药为教育体系的核心。临床药学课程除了专业教育功能之外,还是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中医药文化的元素,让临床药学专业的课程更具专业特色。在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临床实践、师资建设中有机融入中医药文化,将专业课与中医药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结合全球先进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药学专业建设进行创新性改革,实践成效显著,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高尚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中医药文化;临床药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37-04
中医药文化是人类医学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1]2019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2]目前,全国有57 所高等院校设立临床药学专业,其中中医药院校有4所高校,且天津中医医药大学在2015年开设临床药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021年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因此,高校成为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挖掘和充实中医药传统文化中思政教育的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入中医药文化的元素,让临床药学专业的思政教育更具专业特色。
临床药学是衔接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以临床合理用药为教育体系的核心,以药学服务为宗旨。但近年来国际临床药学迅猛发展,临床用药中西并重的特点愈发突出。[4,5]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是具体到中医药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和模糊认识,需要加以辨析和深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1)当前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中医药文化特色,中西医教学模式融合度不足。(2)当前临床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中西临床药学与服务工作脱节,难以应对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中出现的实际问题。(3)在医药融合、中西贯通的交叉思维培养中缺乏新方法及新技术,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天津中医药大学经过10年实践,在临床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弘扬抗疫精神,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培养进程当中;合理调整培养方案,综合国情需求与国际视野,积极尝试与国际上临床药师培养培训体系相接轨,引进模块化教学模式,打造中西医课程融合机制;科教协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搭建院—校—市—国家多层次“双创”培育平台,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并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创新思维与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高尚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专业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抗疫精神,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专业培养进程当中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指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打牢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科学思想基础,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学生获得感。建立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和支撑体系,培养家国情怀浓烈、药学和医学基础厚实、学科交叉能力突出,“懂医精药”的具有良好创新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的卓越临床药师型人才。结合中医药抗疫优势,推进课程思政研究改革,以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竞赛引领高水平课程建设,培育课程思政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围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式推进一体化建设。结合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独特贡献,及学校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强化协同协作,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临床药学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弘扬抗疫精神、树立“人民英雄”楷模,以品牌铸魂育人,大医精诚,精研医术,培养良好师风学风,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方位融合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7, 8]完善实践育人模式,2009年学校成立勇搏励志班,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意志品质等八方面的综合素养。《一位大学校长的励志试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播出。邀请以“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参加抗疫一线战斗的教师以亲身经历为学生开展专题报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其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综合国情需求与国际视野,引进模块化教学模式,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国际化人才
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合作,引进国际优秀教学资源,在合作办学、外专引智、师生国际交流及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推进国际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中医药文化在全程药学监护、未来药物及药物发现等专业前沿的引领,应用多种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临床中西医结合的实际问题,建立药学—医学—临床药师实习基地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获评中英两国战略合作项目及“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奖。
调整和优化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增加临床课程,提炼临床问题,结合中医思维,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打造一流专业。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借助国内与国外、中医和西医、科研与临床、模拟与实战、课内与课外的模式,以及导向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团队导向型教学法及线下和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全过程融入中医药思维培养理念。[9,10]并且以合作办学为契机,建立基于网络MOODLE平台的模块化教学CBE模式,引进国际流行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中西医结合用药的实际情况,在模块化教学体系当中加入中医药相关的课程,引入OSCE考试,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11,12]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中西医临床融合思维、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分析临床数据和临床药学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为目标,贴合临床实际需求,为学生未来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医药文化融入临床药学课程体系的机制创新
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要实现育人功能,首先需要明确其所承担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价值引领方向。根植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临床药学专业要立足本草文化育人的根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具有临床药学课程特点的教学目标,应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巧用中医药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例如,在中药学单味药的教学中,可巧妙地将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如对沉香这一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药物,可以通过我校中药植物园采摘过程了解沉香的种植和习性,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体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境,主动挖掘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加强中药学基础理论的学习。补骨脂是临床常用中药,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的功效。学生通过参与大创课题的研究,从补骨脂中分离了多种化合物,如香豆素类、黄酮类、单萜酚类化合物,通过实验和查阅文献寻找补骨脂中化学成分与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
以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导向为理念,优化了传统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通过虚实结合临床药师培训平台体系将中医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构建符合我国临床中西医结合实际的在线虚拟药房平台,在虚拟药房中设置中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储藏区域以及中药煎煮和颗粒剂制备室。[13]在模拟药房采取问题导向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团队导向型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临床药学工作所面对的挑战及自身所肩负的责任,明确中医药知识在临床药学服务实践工作中的意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模拟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临床问题、寻找用药方案漏洞、检验临床证据、医患视角转换的创新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中医与西医知识理论有机融合。[14]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临床技能实训基地、模拟药房等,使学生能够随时得到临床技能培训,对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大有裨益。充分利用好天津中医药大学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药理基地两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开展Ⅰ-Ⅳ期临床研究。另外,我们还有包括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医药科学技术研究所等近30个学校外药学实习/见习单位,利用基地优势,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参观药厂和医院,增加学生对医学和药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
四、中医药科教协同临床综合实践技能,搭建院—校—市—国家多层次“双创”培育平台
国家支持是保障,规范管理是关键。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药学及临床药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26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大学生众创空间、天中红韵、大创课题、学科竞赛等平台打造“论文+论坛+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临床药学专用国内外图书资料室,购置了定制的iPad Pro 2020平板电脑作为教学终端,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并推送课程相关电子版专业书籍、论文及影音资料给学生,保持教学资料的时效性与专业性。另外,邀请拥有临床药学岗位工作经验的国内外专家和教师进行学术报告或授课,建立包括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11家天津市内外的临床药学实习基地。推进“医教协同”,深化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加强医学人才培养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序衔接。开设高职称医生“西学中”培训班,探索培养中西医临床人才新途径。推进“科教协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性意见》,依托国家一流学科、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推进“产教融合”,依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转型项目,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外聘教师制度,吸引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所有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对话,引进国际优秀教学资源,在合作办学、外专引智、师生国际交流及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突出全程药学监护、未来药物及药物发现等引进核心课程对专业前沿的引领,形成精专业、高素质的国际化临床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升学率、出境升学率显著提高。提升了国际化办学能力,国际教育合作于2017年获得“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最佳国际合作项目提名奖。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推进“四新”建设。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结合学校发展战略,优化专业布局,积极推进以“人工智能+中医药”为主要方向的中医学新医科建设、以“中药智药”为主要方向的中药制药新工科建设、以“文字、文化+中医”为主要方向的新文科建设。
五、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能力,提升专任教师理论水平
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首要内容,将理想信念放在师德教育首位,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恪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逐年提高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模式和课程,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互补的培训模式,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形成教师全员培训新常态。[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