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法治国视域下新时代法治精神的高校培育实践探究
作者: 尹姝然[摘 要] 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事关我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高校正逐步加强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但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发挥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利用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展法治实践教学场域,建立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法治素养建设等措施,让高校法治精神的培育体现时代特征,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和弘扬法治精神。
[关 键 词] 依法治国;法治精神;思政课;培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13-04
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形成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进行专门的部署,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相对于法治来说,法治精神是法治的内在动力、思想精髓和价值呈现。习近平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高度重视,并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展开了系列重要的论述。沿着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伟大的时间脉络,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实行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给出了深刻的回答,形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体系完备、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法治精神的培育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新时代加强高校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新时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极弘扬和践行法治精神,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高校肩负着培育胸怀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着力培养新时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对其法治精神的培育,不仅为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精神动力,也是构建和谐法治校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有力保障。[2]
(一)时代之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需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一个国家法治化进程的速度与国家公民涵养的法治精神密不可分,极大影响着整个国家法治素养的建设。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范围,对其法治精神的培育能起到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3]高校大学生群体法治精神的培育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责任传承。高校有责任依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着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文化和法治素养,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胸怀法治信仰的时代新人,更好地参与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中来。
(二)价值之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其道德标准和精神意蕴方面,与我国法治精神有着共通和相融之处,均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施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仅为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提供了思想引擎,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凝聚力,激发了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未来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当代大学生,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和关键内容,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精神,积极主动地践行“法治”要求,也是履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以法治精神的养成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主人翁。
高校大学生如果欠缺法治精神,法治价值观很难在其心中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就会不完整,系统性不牢固,核心价值观在民主、公正、自由等方面的践行力度也会不同程度地削弱。因此,对于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十分必要,筑牢法治意识,在处理现实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矛盾和冲突的同时,善于理性地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让法治成为内心的约束力,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三)育人之需——高校立德树人的培育需求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生的大学时期,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个体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法治精神的培育适应了时代发展和育人所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需求,也是其施展个性、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面。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基础的法律知识,还要具有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胸怀法治精神,形成一种法治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高校承担着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于一体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以法治的魅力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以坚定的法治信仰,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投身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当中,这既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落实,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根本任务的需求。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精神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时代,高校实施法治精神的培育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法治精神的培育模式,通过目标的制定、精心地计划、系统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对大学生形成法治框架及本质规律形成基本的认知,法治精神的培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实践中总结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当前,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来说略显薄弱,并没有将法治精神的培育纳入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因势而新。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已成为各行各业选拔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再者,依法治国大环境下,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让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他们开始学着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更渴望能提升自己对法治的认知,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诉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很多高校因对于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方案的空缺,使得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得不被“边缘化”,进而制约了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有效培养。
(二)高校法治精神培育的渠道和途径有待拓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体系正在稳步的发展中,就现阶段而言,尚未达到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标准。由于法治教育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欠缺,致使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和作用没有得到明确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法学专业的学生会经过系统的法学专业课学习,详细掌握各门法学专业知识,形成较全面的法律知识结构。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校在课程安排上,主要依托思政课来渗透法治理念。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该门课程将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作为其教学目标,课程授课仅一学期。其他思政课对于法治教育少有涉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课程安排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与学生所学专业融通性不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法治教育结构和体系,从而导致高校对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模式系统性和高效性不足。
此外,高校法学教育,主要通过课堂内的理论教学展开,实践教学的学时相对较少。枯燥单一的理论课堂进行法治教育,多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偏向于“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而法治精神的培育十分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来获得,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从“社会大课堂”中积累知识,获得感悟,升华情感。因此,高校在进行法治精神的培育时,应更多地开展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让学生通过亲力亲为的法治实践到感同身受的精神洗礼,引导大学生用法治思维去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做一名法治精神的学习者,也主动践行成为一名法治精神的宣传者和推广者。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有待革新
在不同发展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法治精神的培育不能脱离法治教育。就现状而言,不是所有的高校对于法治教育都同等重视。高校对于法治教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场域,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配备、课程种类设置和课时安排方面,都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如部分教师的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充分,在讲授法治教育内容方面简单带过,缺乏法治精神的深刻植入;在课程模块设置比例上没有充分体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缺少法治教学实践的专有学时,使得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浮于表面,没有“入脑入心”。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专业学科日益细化,分支众多,大多数人认为专业课程只需要对专业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传授,而忽视了专业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相互融通。直到“课程思政”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紧密连接,以期待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目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还在尝试建设和探索的阶段,想要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高校整体法治育人的理念和模式亟待革新。[5]
(四)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法治精神的培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涵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对于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不是简单的理论讲授,而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工程,因而对于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和素质涵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将法治精神根植在大学生心中。但就目前的师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法学背景,或者法律基础仅停留在对书本的认知层面。这些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岗期间接受的培训和进修也不够系统,所以在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方面存在很多的能力缺陷和素质缺陷,更加偏重道德层面的教导,而相对弱化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法治理念、法治价值观等法治精神的培养。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要义通过高校思政课进行科学的学理转化,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让课堂内与课堂外联动,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社会实践教学场域,加强法治社会实践教育,让大学生通过“沉浸式”的实践教学,在亲力亲为中接受法治洗礼,感受法治精神,使大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升华到主动践行思想转变,把依法治国的宗旨和良法善治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心中自我价值追求的行为准则。
(一)加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重视,需要一以贯之的贯彻和落实,从高校角度讲,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让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内容到形式上,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中。法治精神的培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来完成的。[6]高校应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紧紧围绕习近平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原则,转变过去单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媒介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法治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