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丁然 王彬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高职教育更是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讨高职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一次重要反思,更是对未来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回应。结合理论与实践,以校企合作、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旨在培养更加适应现代制造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SEQ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065-04

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工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深入融合,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对于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力求为制造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助力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一)新技术发展方向对制造类人才提出新要求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对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制造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根本变化。现代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再仅局限于具备传统的操作技能,他们还需要对智能网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这种人才需求为高职制造类专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当前的高职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还未能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这表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训练等方面仍需与时俱进。

(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制造类人才提出新挑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正逐渐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所替代。这种转变意味着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向高端价值链方向发展,制造环节将越来越重视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这一过程中,对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新的产业结构下,制造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灵活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产业升级的需求。然而,当前的高职制造类专业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内容和方式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在满足制造业新需求方面的有效性。

二、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制造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准备不足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制造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显得准备不足,主要体现在对该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教育理念的滞后。这一战略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许多高职院校未能及时调整其教育理念和办学策略,仍然沿用传统的办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训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和滞后性,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对新兴技术和行业趋势的忽视导致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进一步加剧人才培养的不足。

(二)高职制造类专业毕业生能力尚需提升

高职制造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些专业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无法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专业设置过于侧重于传统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对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高职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面临技能不足、创新能力弱和难以适应快速变化工业环境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型制造业人才要求面前,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不足。

(三)高职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高职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尽管校企合作被广泛认为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教育功能发挥并不充分。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深度,这导致工学结合不实。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从而影响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创新训练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种创新训练的不足不仅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也影响高职教育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响应能力。因此,高职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更好地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三、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核心在于嵌入SEQ(安全、环境、质量)意识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共同优化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的合作不仅强调要将SEQ元素充分融入专业课程,不断提升学生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注重通过这种融合推动课程体系的重构。重构的课程体系要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这种层次分明的体系设计旨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所需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保持学习的广泛性。此外,课程体系的这种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是此过程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这一课程的引入旨在树立学生对劳动理念的崇尚,这不仅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课程能够有效地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从而更好地践行这些理念。以中德先进职业教育汽车领域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例,该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室配备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系统检测设备、驱动系统测量终端、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检修设备等。这些设备的配备,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这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此外,实训室还特别配备电动汽车专用解码器、双踪波器、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和实训装配工具等。这些高端的实训设备不仅使学生能够进行更为专业深入的技术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设备配备和教学方式,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培养方案完美地体现SEQ的教育理念。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为其将来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嵌SEQ精粹

教师应深挖课程中的SEQ元素:安全意识(Secu-rity)、环境意识(Environment)、质量意识(Quality)。制订符合专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将SEQ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在安全、环保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意识和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些核心价值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着重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优势。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使教育内容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还能够确保教育方案的实时更新,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构建一个“阶段培养、学岗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并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确保这些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未来的职业岗位紧密相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SEQ元素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至关重要。例如,在实际的汽车电器设备及检修课程实训操作前,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则。在实操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监督学生的作业准备、车辆检查、工具检查、安全检查还有规范操作。比如安全警示牌、灭火器、车辆轮胎胎压等是否正常,还有相关工具是否规范操作,比如绝缘手套检查、万用表校零、低压电池电压检查等,及时指出潜在的风险点。在进行实训总结时,教师应再次强调安全问题,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此外,课程中还应包括与安全、环保和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技能,而且理解相应的法律规范。通过这种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高职制造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树立并实践安全、环保和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他们作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创建SEQ育人环境

为进一步强化以SEQ为核心的育人环境,高职院校需要在实训基地营造积极的基地文化氛围。这包括设置鼓舞人心的标语、展示劳动模范的形象,以及设立学习角和休息区,使得学生在一个充满正能量和舒适感的环境中学习和休息。此外,通过增加工装橱柜、雨具放置架等细节设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实训基地的功能性和便利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营也是营造SEQ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具体来说,可以设立学生助教及安全委员管理机制。学生助教主要由技能大赛获奖者和集训学生担任,他们承担实训教学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实训的质量,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管理和领导经验。同时,安全委员纳入班级委员管理,负责监督实训工作,确保实训环节的安全可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SEQ育人环境。这种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还能够全面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包括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这样的育人环境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

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整合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建设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基于实训基地的整车车型和设备情况,结合院校中德SGAVE项目资源,积极融入SEQ元素,进而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校本实训指导书。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课程资源的线上部分同样不容忽视。线上资源的收集和准备涉及多个方面,如实训基地作业安全及原则视频、微课、实操技能视频以及实操步骤文档等。这些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进入实训基地前,通过观看视频和完成在线练习,提前熟悉安全规程和操作步骤。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实训的安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操技能。进一步地,这些线上资源的设计和实施都紧密围绕着SEQ理念。通过将安全教育、环保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融入课程资源中,学生不仅学习到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深入理解了这些操作背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建设还包括不断更新这些资源,适应技术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求。通过定期评估,学校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学资源始终保持时效性。以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为例,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不仅能够观看企业的工作环境,还可以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发展建设。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文化,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前景。同时,通过与企业方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此外,通过开展专业调研,专家共同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确保培养目标与生产岗位的需求紧密相连。特别是将SEQ意识嵌入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和实地调研,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紧贴行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五)建设新形态教学资源

建设新形态教学资源的核心是校企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当下教育需求的专业课程教材。这些教材应具备“课程构建模块化、内容呈现案例化、能力培养进阶化”的特点,旨在提供更加有效实用的教学资源。企业在这一合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能力,及时将产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反馈给学校。这种实时的信息更新使得教材内容保持与行业最新发展同步,确保学生学习的是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将企业的实践案例直接融入教材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直观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学校方面则将这些职业领域的信息转化为课程内容,确保教材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的实用教学。这种教材的设计特别注重课程的模块化构建,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些教材还应特别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种一体化的资料设计,不仅包含传统的文本和图表信息,还包括多媒体内容如视频、音频等,使得学习更加生动直观。通过这样的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适应未来工作需求的职业能力。这种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实用、与时俱进的学习平台,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