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二课”衔接互动 贯通“大思政课”渠道
作者: 左韵 李俊平[摘 要] “大思政课”建设通过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有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学生日常思政、教师思政工作相互促进,并将继续教育纳入工作体系,有效提升学校“三全育人”的整体水平。通过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大思政课”建设。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应当在党委领导下,依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和使命,承担着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重要职责,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起着平台搭建、素材供给、渠道贯通、成果转化的作用。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共青团建设;“第二课堂”;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01-04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要求,结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1]和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等十二部门印发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高校应积极落实“大思政课”建设,从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有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课程思政、学生日常思政、教师思政工作相互促进,并将继续教育纳入工作体系,有效提升学校“三全育人”整体水平。
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各学院、部门通力合作,贯通第一、二、三课堂育人渠道,从而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以期达成育人目标,产出育人成果。共青团作为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环节,肩负为党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责任,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思考共青团如何服务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通过“第二课堂”平台建设、学习形式创新和理论转化实践等方式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起到平台搭建、素材供给、渠道贯通、成果转化的作用。
一、全面深化“第二课堂”制度建设,搭建思政教育数字化平台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强调通过借鉴第一课堂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整体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与运行模式,推动第二课堂育人工作与管理服务逐步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3]。2019年,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在上海开展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情况普查工作,同年我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城院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系统工程,该工程依托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指导开发的“到梦空间”系统,采用学分式评价体系运作。全面推动“第二课堂”制度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和大思政格局,打通了校内第一、二课堂育人渠道,通过“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运作模式,全面记录学生除第一课堂学习以外德、智、体、美、劳方面成果,为学生素质提升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社会用人单位的选人用人提供了全景式、菜单式的参考,也为“大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便利的外部条件。
“第二课堂”平台的建设养成了学生关注“第二课堂”菜单供给的良好习惯,同时为学校二级学院、部门、教职员工提供直面学生发布活动的平台,打通了校内第一、二、三课堂育人渠道,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量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有效路径,也是高校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选择[4],为助推“大思政”格局构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平台。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平台载体,能够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有效协同,共同开展实践项目的理论、方法指导,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设计、实施与评价机制,统筹学生实践并完善提升评价实效。既发挥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思政实践活动的有效支撑作用,又发挥了思政实践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活动思想性、理论性的提升作用,能够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活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二、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政育人优势,丰富思政育人元素创作及供给
“第二课堂”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发布及量化考核的平台,平台建设需要好的内容供给,才能确保平台建设长效发展和“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育人成果转化。共青团组织依托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属杯赛、校园文化创建等方式,丰富思政育人元素供给,通过新媒体产品输出、镜头语言记录、热门话题带动等方式丰富思政育人路径,以活动为载体,深挖育人资源,营造沉浸式“大思政课”育人氛围。以下深入剖析一个案例来详细说明共青团组织如何深挖资源,从而产生育人效应。上海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团市委每年会从高校选拔学生志愿参与会期服务,经过多年的“小叶子”志愿文化打造,品牌效应已然形成,服务“进博会”已成为学生争相竞争的社会实践机会,并甘于为此做出牺牲和奉献。深挖其中的内驱动力,是学生想要通过参与“进博会”志愿者活动服务社会、开阔眼界,同时通过校内外层层遴选最终成为“进博会”志愿者,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的最好肯定,这也是学生积极参与遴选、培训和服务的重要原因;而站在共青团的工作立场,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奉献社会外,还希望青年学生在服务展会中感受“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深刻内涵,感受党和国家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在做好志愿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团市委在志愿者集中休息的场地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通过耳濡目染、切身体会、氛围营造等方式帮助青年学生体会党的创新理论和强国建设的非凡成就。而高校团组织也充分利用团市委给予的平台,在志愿者之家“学习园地”开展读书会、座谈会,借助“梦想舞台”开展人物访谈,邀请“体验官”做视频记录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出来,遵循青年人的文化输出习惯,用“青言青语”让青年人自己讲述党的创新理论,在轻松的玩乐气氛中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可见,创新共青团活动的开展路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共青团活动的载体、开展方式,挖掘具有思想引领、文化育人、增强特长的共青团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真正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5]。因此,共青团组织有天然的组织和实践优势,通过优化和整合实践育人素材,善用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作育人转化,为“大思政课”搭建实践平台和优化内容供给,帮助“大思政”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转化,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其中包含的方法论意义,真正达成“大思政课”建设的育人目标。
三、强化“四联动”贯通育人渠道,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育人体系
“大思政课”本质上是围绕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核心在于“大”,包括“大思政”“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要义在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6],要求学校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造富有学校特色、多方资源融通的“大思政课”建设模式。除了第一课堂主渠道,还要强化学生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平台搭建、师资凝聚和内容供给。共青团组织在建好课堂、搭好平台和组建师资方面同样可以持续发力,贯通育人渠道和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育人体系。
在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创赛等方面,共青团组织可以强化部门、专业联动,杯赛联动和“三课堂”联动,从师资整合、团队组建、平台拓展等方面凝聚各方合力,贯通育人渠道,形成可视化育人成果。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分层分类提供学习素材和实践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团课+党课+青马+干训”等一体化培养体系,邀请党委班子成员、马院教师、组织部专职组织员、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团委书记班子和分团委书记们构建培训体系教师团队;联动二级学院、专业教师组建优师团队,整合校、院两级资源为学生提供创赛指导;鼓励团干部与基层团支部结对,让团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学生班级团支部,实现大思政课程分层分类全覆盖。
另外,活用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将“社会”打造成“课堂”,通过扩大教育主体范围,明确“小我”融入“大我”的教育目标,挖掘和调动社会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和要素,完善教育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检验书本理论知识,化零散、感性、孤立、粗浅的观点为系统、理性、联合、精深的认知[7]。丰富“大思政课”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和成果转化,形成“大思政课”育人闭环。
共青团还可以通过建设“四联动”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将理论学习贯穿实践选题、组织实施、成果展示等社会实践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统一。通过联动学校教务部门完善“大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除了有第一课堂“思政”考核学分,还有第二课堂“大思政”社会实践考核学分,切实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认定,推动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互为支撑、相互开放、有效提升,形成完整的“大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
四、尊重当代青年特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和成果转化
“大思政课”建设要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相结合,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青年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大思政课”内容供给推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思政课”建设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和成果转化。有学者将当代青年的特点归纳为: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又承担着城镇化拐点、人口红利消失、全球经济下滑、行业竞争加剧所带来的不稳定危机;既有平视世界的底气和视野,又渴望对外部文明的了解和吸纳;他们一方面躺平,一方面内卷;一方面非常关心社会,但是一方面又会在学校里做出冷漠或者无感的姿态。通过调研,我们尝试用“网络圈层”概念解释青年的这种特质,圈层的出现是互联网浪潮的产物,“饭圈”“娃圈”“古风圈”“动漫圈”“电竞圈”……这些圈层外部风格迥异,内部黏性极高,将青年生活圈的线上与线下隔离开,现实与网络隔离开,所以出现了线下孤独与线上狂欢的现象,这也是有人用“自私”“冷漠”“自我”形容“90后”“00后”的原因[8]。但是通过实践检验,我们也会发现,与疫情竞赛时,冲在前面的是青年人;“三下乡”“返家乡”参与乡村振兴、国家建设的是青年人;“北斗”“墨子”“天问”“嫦娥”……这些代表着“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温度”“中国密度”“中国厚度”的突破性成就的取得从来不缺乏青年人的身影。当代青年人身上有一种矛盾的特质,既认同主流价值观,又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希望获得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究其本质原因,除了镌刻在中国人基因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得益于中国教育一以贯之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党始终将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摆在首位,高瞻远瞩,这才让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亟须社会认同多元个人价值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了多元圈层下的高度统一。
追求品质但乐于吃苦,热爱交流却深度自我,美好善良也诚于批判,这些新时代中国青年特质在我校学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对立统一”体,对于新时代的共青团工作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用“青言青语”在年轻人中间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命题,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大命题。为了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我们坚持对学校青年分层分类进行调研,以期为我校青年精准画像,了解学生需求,确保“大思政课”建设成效,让思政教育能够真正入脑入心,让青年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另外,共青团要加强理论学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在原汁原味读原文学原著的基础上,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青年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团干部主动沉入基层与青年亲密互动,积极回应青年关切,构建青年话语体系,将党的“大道理”转换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故事”;创作校本特色文创产品,在仪式感中增强学生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赛活动,依托学院的专业优势,在“挑战杯”“三下乡”“知行杯”“振兴杯”各类比赛中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人民关切、国家强国建设路上“卡脖子”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将专业所学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创新创赛、基层服务和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