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X”背景下增强高职英语教育适应性研究
作者: 于海[摘 要]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1+X”证书的政策背景下,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思考将“1+X”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英语教育中,做出改革,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依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在“1+X”的大背景下,结合面向双高建设群的五门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和职业素养三方面,对于如何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希冀为高职院校增强高职英语教育适应性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关 键 词] “1+X”;高职英语;适应性;双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05-04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适当吸纳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考核评价,这些重要指示和文件都足见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以及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1]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1+X”证书的政策背景下,作为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思考将“1+X”的教育理念融入高职英语教育中,做出改革,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020年底,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主持研发了“1+X”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Voca-tional English Test System,以下简称VETS),这是国内唯一面向高职英语教育的“1+X”证书,VETS考试的职业技能要求描述、考试题型等为高职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路径,也是检验高职英语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我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双高建设群是酒店管理专业群,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和会展策划与管理四个专业,面向这四个专业开设的高职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烹饪英语和会展英语五门课程。本文将双高专业群作为研究对象,更具我院的特色和代表性,做出的研究成果也会应用于学院的双高建设,同时也为兄弟院校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因此,本文依据国家的政策方针,在“1+X”的大背景下,结合面向双高建设群的五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和职业素养三方面,对于如何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进行探讨。
一、顶层设计
要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最重要的是进行顶层设计。
(一)学校层面
要出台各种相关的实施方案、指导意见、文件汇编、暂行办法等,这些都为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径,从学院的宏观角度对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例如我院印发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工作职责、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于“1+X”证书的试点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特别是对于“1+X”背景下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文件中提到要积极开展课证融通。根据文件的指导思想,应该将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另外,《指导意见》还就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宜进行了规范和说明,打造满足课证融通要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例如教师要积极参加“1+X”证书的培训和研讨。“‘一校一策’制定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的激励政策,激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并纳入培训课时。”[2]笔者参加过VETS师资培训,获得了考评员和培训师资格。通过培训,不仅了解了“1+X”证书的特征、目的、定位等宏观方针政策,还学习了VETS考试的顶层设计、考查重点和职业技能要求,同时掌握了如何辅导学生准备VETS考试的技巧,根据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的制作以及现场教学展示。由此可见,参加培训非常必要,不仅可以聆听国内“1+X”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报告,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跟开展“1+X”考试的高职英语同行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实践本领。另外,《指导意见》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应当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岗位能力需求调研。例如,针对双高专业群,应该深入酒店、餐厅、旅行社、会展公司等行业、企业去了解毕业生和实习生在工作过程中是如何使用英语的;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听、说、读、写、译这五种英语技能需要达到什么水平。笔者曾经到一家五星级酒店调研过,跟我院的酒店管理、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和实习生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实际使用英语的情况,例如五种英语技能的使用情况、使用对象、使用英语的场所等。高职英语教师只有了解了岗位能力需求,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1+X”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贯彻“1+X”的理念,了解酒店、餐饮、旅游和会展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动向,将高职英语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增强高职英语教育的适应性。我院还发布了《关于征集评选“岗课赛证”融通典型案例的通知》,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总结“岗课赛证”融通典型案例,将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等的实践做法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提取有效经验,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1+X”实践。
(二)基础教学部和英语教研室层面
要根据“1+X”证书的理念,对面向双高专业群的高职英语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从而增强其适应性。英语课程是英语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3],而课程目标是顶层设计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目标,才能建构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环节和完成课程评价。要将VETS证书等级标准中提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融入高职英语课程,将这些目标作为双高专业群各门英语课程的目标。在VETS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中提到,能够使用英语完成职场所需要做的说和写的交际任务,解决基础性、程序性、过程性、开放性、指导性、创造性、突发性的问题,例如接待客户、处理客户反馈、推介产品、处理文件、签订合同、预订酒店等,应该把这些目标融入面向双高专业群的高职英语教育中,作为五门英语课程的课程目标。根据VETS考试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描述,结合五门英语课程的不同特点,将职业能力要求按照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面向的不同岗位群以及对听、说、读、写、译的不同要求等进行划分,并融入这些课程。例如在会展的工作过程中,在展览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VETS等级要求描述中工作领域“事务安排”的工作任务“活动执行”对于展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化,例如能够编制英文活动日程,发布活动通知、预订,接待活动来宾,制作海报或者简报等,英语教师应该将上述职业技能要求作为会展英语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对会展英语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进行重构。总之,顶层设计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也铺平了道路。
二、教学改革
顶层设计是增强高职英语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但是教学改革也是增强高职英语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一环,是将顶层设计落地、落实,把宏观的先进理念应用于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1+X”的教育理念,对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进行改革。首先是课程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将VETS职业技能要求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以大学英语为例,可以将VETS考试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描述融入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我院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开设了二十余年,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根据Mike Long提出的任务教学法,可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形成教学内容。VETS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工作领域分为五个,即事务安排、产品操作与研发、客户服务、业务推广、商品交易,而五个工作领域又细分为文件处理、操作说明、客户资源管理、市场调研、交易磋商等十六个工作任务,根据这些工作任务,设计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围绕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编写课文、对话、语法、练习等。以“客户参访接待”这一工作任务为例,其中有一项职业技能要求是“能通过英文邮件向客户发送参访邀请”,即撰写邀请信函。应该以酒店、餐厅、旅行社、会展公司等岗位要求为参照,模拟岗位的真实工作需要,设计撰写邀请信函的真实情景,要求学生撰写邀请信函,向客户发出邀请。另外,可以实施以证代考,达到课证融通。例如跟教务处进行协调,对学分制政策进行改革,如果学生通过VETS初级考试,成绩合格,可以作为大学英语的期末成绩。以证代考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VETS考试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VETS的重要性,督促学生拿出更多的时间备考VETS考试,提高通过率。同时教师在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时候,也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根据VETS证书的考试要求进行授课,如果经过教师的辅导,VETS考试的通过率高,教师也会很有成就感。VETS证书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教师辅导学生考取证书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也可以开设实用英语交际的选修课,帮助英语基础比较弱、过级有困难的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助力学生通过VETS考试。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基于多元化需要的,实用英语交际可以将辅导学生备考的内容进行细化,更具有针对性,帮助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备考VETS考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在课程组织方面,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高职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引入VETS实训平台,督促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学生通过VETS实训平台提前熟悉理论知识、了解考试题型等;课中,教师发布VETS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课后,教师布置VETS作业,巩固课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已经掌握的解题技巧。教师根据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流程,把教学环节设计为三个环节,即“驱动”“促成”和“评价”,模拟职场情境,使学生产生代入感,使教学更加规范,使学习更加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岗位技能相融合。以工作任务“客户反馈处理”为例,其中有一项职业技能要求是“能通过英文邮件或电话对客户的投诉等反馈信息进行简单的回应”,在驱动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产出,学生发现自己的词汇、句型储备不足;在促成环节,教师搭建脚手架,学生对客户的投诉等反馈信息进行简单的回应,通过小组探究、分组竞赛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描绘自己的职业蓝图;在评价环节,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表现,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碰撞,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理论学习要少而精,与未来工作内容相关,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评价方面,要创新评价机制,既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又要考查学生的技能操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课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英语知识,学生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都需要有反馈,否则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也不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是否得当,需不需要做出调整。有了反馈,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复习巩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反哺教学,对教学做出调整。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和生生互评。根据“1+X”的设计理念,应该重点评价学生能否用英语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英语词汇和句型的使用情况,学生作品的创新性、逻辑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