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视角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分析

作者: 李秋萍

[摘           要]  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追求高质量发展,创建契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加强教育强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职院校要推进课堂革命,把握课堂革命的方向,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目标,并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堂,重新构建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和岗位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课堂革命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进行探析。

[关    键   词]  课堂革命;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149-04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倾斜于课堂教学。高职院校要开展课堂革命来推动教学改革,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岗位现实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1]。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课程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理念、模式以及内容有待优化,这需要高职教师高度重视,从课堂教学现存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推进课堂革命,打造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课堂。

一、高职教育课堂革命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课堂革命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也在不断变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也发生了变化[2]。当前很多行业、岗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关注人才是否掌握了相关的工作技能,还要求人才具备创新精神和跨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从单一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一些高职学生毕业之后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不能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而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变革课堂教学,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的高职教育要实现岗课衔接,教师需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而部分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在课堂革命的历练中,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学技能以及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二、当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

要培养适应岗位真实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职课程教学要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最前沿的研究理论,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知识理论没有及时更新,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水利、电力以及建筑等专业的实操性非常强,教学内容要体现理实一体化,注重学生对最新研究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3]。但是部分教材沿用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内容、原理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深度不足、不够新颖,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技能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习内容缺乏典型案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操演练的机会,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陈旧

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的现实需求,遵循学习规律,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探索、实操的机会。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讲解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更多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呈现和演示,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学习体验感不足,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感悟不够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学生的职业技能难以发展。另外,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将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教学课堂,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

(三)教学过程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高职人才培养要凸显出职业性,因此课程教学也要凸显职业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发展实践能力[4]。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课程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教学过程中会引入一些简单的案例,比如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的案例,借助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案例中涉及的真实岗位技能实训比较少,学生虽然接触了相关的案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另外,没有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引入的真实项目比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经历、能力不足,毕业后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业务和项目的操作不熟悉,难以快速适应具体的岗位工作需求。

(四)教学考核评价不够科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导向,对于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来说,教师应从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出发考核、评价学生。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以常规的笔试为主,虽然也引入了一定的实践考核,但是实践考核所占的比例较小,学生依然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学生的考试成绩难以真正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工科类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面向水利、建筑工程技术等职业群建立考核标准,确保人才能够适应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但是目前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并没有围绕具体的职业群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教学考核评价标准。

(五)课程思政未常态化

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关注学生核心素质、综合素质的发展,工科专业也要发挥出课程育人的作用,促进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让各类课程能够和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发挥出协同育人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专业课程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素材和资源,没有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或者虽然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但是融入的方式比较生硬,融入的载体比较单一,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没有有效融合,存在割裂的情况。

三、高职教育课堂革命的关键要素

(一)教师教学维度打造“为学而教”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5]。在以往的高职课程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通过讲授、演示的方式呈现课程理论知识,通过示范、演示传递专业技能。学校也因此从教师教的角度建设课堂环境、引进教学设备,打造“适教课堂”。在课堂革命的背景下,高职应将“适教课堂”转化为“适学课堂”,从学生学的角度实施教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为学而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打造高质量的“适学课堂”。

(二)学生学习维度打造共同协作课堂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高职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单向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解、呈现、演示等方式将课程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教师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启发作用。在课堂革命的背景下,教师要将单向传递的课堂转化为双向互动的课堂,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深度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围绕课程内容设计互动课题,给学生打造协同合作的空间,鼓励学生互动、参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鲜活。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真实的案例,创造真实的职场环境,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活动或者项目学习,教师则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在师生互动参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相关的课程问题融入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关系维度创建师生共同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课堂革命的背景下,教师要创建师生共同课堂,改变以往教师为大的教学关系,构建师生平等关系,以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6]。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中,课前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或者任务,教师则作为协调者或者引导者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在课堂授课环节,教师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一起探索水利工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对案例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共同商讨设计更加科学的工程方案,师生共同学习探究。

(四)教学文化维度打破传统价值导向

课堂不仅要传递知识、培养技能,还要传输情怀、思想和信念,“课堂革命”视角下,高职各课程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政教育,发挥出课程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让课程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教师要从课程实际内容出发明确思政渗透的方向,并在合适的时机采用科学的方式有机渗透思政内容。

比如在电力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我国电力发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飞速发展,感受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围绕电力工程渗透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工匠精神等,让学生深刻理解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围绕一些具体的安全事故案例,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入一些电力工程设计精益求精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相关行业人员的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课堂革命视角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

(一)课程建设紧跟社会发展需求

课程是课堂革命实施的载体,课程建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围绕市场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适应社会用人需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建设要能够满足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让课程内容能够符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律,课程标准也要和学生从事的职业标准有效对接。课程建设要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和相关的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将最新的行业生产关键技术、岗位标准以及行业规范等融入其中,并引入真实项目的典型工作案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布置相应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能够结合需求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比如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来说,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材料检测、质量检测等,学校应该对接具体的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材料检测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土木材料检测、建筑材料检测、混凝土无损检测等,围绕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并开设相关的课程,确定课程内容。材料检测岗位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包括阅读相关材料、检测原材料、工程现场质量检测、检测数据处理以及检测报告编制等,对应的课程内容包括水利工程制图、CAD工程力学、水利分析与计算、水利工程测量、土木材料试验检验等,将最新的绘图软件、行业规范、施工工艺流程等融入课程建设中,教师要结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课程内容。

(二)教学设计凸显职业化和生产化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高职教育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设计,凸显教学设计的职业化、生产化,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的职业需求设计教学方案,从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并立足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认知能力设计教学过程,让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对应的职业技能,形成实用性强、可信性高的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