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 章典 刘平昌 孟庆标 田政法[摘 要]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迭代创新过程中,职业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连云港作为一座产业特色鲜明的东部海滨城市,当前在“三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政策要求、地方产业需求等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亟须在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思路和举措。针对这些问题,要优化职普融通设计,提升纵向贯通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促进科教融汇,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2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概念的提出,既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近年来,连云港市各职业院校立足地方产业特色,紧密对接企业需求,积极推进创新改革,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较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短板。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调研走访等对连云港“三融”情况作了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体制机制新思路和对策。
一、连云港加快推进“三融”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变革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飞速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速度越来越快,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也正在加快重组。连云港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对外交流合作频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重组,对于职业教育多维度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三融”工作,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连云港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心,对促进连云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三融”工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国内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科技实现重大进步,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标准不断提升。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连云港职业教育发展虽然起步较早,也培养了一批技能人才,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相较发达地区、先进高校还有较大差距。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有助于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立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有利于形成学生多样化成才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纵向贯彻人才培养通道,真正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每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二)推进“三融”工作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连云港要想在新的世纪实现“后发先至”,以不懈奋斗精神完成新时代的使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贡献。特别是随着连云港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石化产业基地全面建成,“中华药港”加快崛起,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壮大,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产业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一方面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而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三)推进“三融”工作是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动优质高职院校上水平、上台阶,加快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前,连云港高职院校普遍小而弱,竞争能力还不强,局限于一隅发展,政校合作不够紧密,政企合作不够深入,校际交流不够频繁,政产学研转化慢,内涵建设水平还不高,还没有学校获批“双高”院校。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可以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地精耕内涵建设,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高科研创新服务能力,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三融”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并且将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到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同样的战略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内取得最佳成就,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
二、连云港市“三融”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连云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部署要求,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积极探索推进“三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政策要求、地方产业需求、人才培养需要等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亟须在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思路和举措。
(一)职普融通有探索,但还存在“通而不畅”的情况
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现有高职院校4所、中职学校13所,独立设置的技工学校2所,每个县区基本保持1所优质职业学校。近年来,连云港市积极探索职普融通工作,根据202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新时代连云港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精神,实施现代体系构建工程,做优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每年中职优质贯通培养项目稳定在30个以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大“3+2”和“4+0”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专科本科贯通培养招生规模。目前,连云港各职业院校加快推进“3+3”“3+4”“3+2”“4+0”中高职、中职本科、高职本科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有效拓宽了学生学习上升通道。但与此同时,职普融通还存在“通而不畅”的问题。一是顶层设计不健全。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一种改革模式,涉及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和全要素,虽然各级都大力支持职普融通工作,但是相关政策内容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各职业院校虽有热情,但仅限于校际合作,对于如何打通职普融通“立交桥”,实现人才培养无缝衔接还缺乏针对性举措。二是纵向贯通有差距。普通高等教育已有较为完善的学历层次,但职业教育主要以中专、专科学历层次为主,而且职业教育在生源结构、师生素质、办学层次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各职业院校间开展了各种创新性的贯通培养模式,但衔接机制还不完善,缺乏规范性操作,学生在两类教育间的流动渠道还不畅。三是联合培养有短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设置差距较大,二者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双方在课程、师资、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院校之间互动性不足。
(二)产教融合有进展,但还存在“合而不深”的情况
随着连云港石油化工以及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三新一高”主导产业的初步形成,对于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呈现快速增加趋势,企业需求与职业院校供给匹配度更强。近年来,连云港市成立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帮助校企双方促进合作。各职业院校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比如,积极参与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组建,获批全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圩新区共同成立连云港石化产业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与京东共同成立京东电商产业学院,等等。但与此同时,产教融合还存在“合而不深”的情况。一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当前,连云港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为正在建设运营中的徐圩石化产业基地,一批龙头型、地标型石化企业拔地而起,上下游产业链不断贯通,正加速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对石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当前开设化工专业的职业院校较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生产岗位仍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专业建设较为滞后,企业只能舍近求远。二是产教融合层次偏低。大多数产教融合还停留在早期的校企合作层面,停留在简单地建立实习基地层面,很少有企业真正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产教融合项目没有形成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此也进一步导致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联合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无法深化。三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部分院校校企合作注重数量、轻视质量,日常与企业对接不够紧密,在推动校企合作等方面仍然处于形式单一、层次较浅的初级合作阶段,多数企业提供的企业实习或者企业顶岗的岗位与专业吻合度不是很高,中度合作特别是深层次的合作凤毛麟角。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不高,“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
(三)科教融汇有进步,但还存在“汇而不融”的情况
科教融汇的关键在“融”,重点是“汇”。科教融汇本质上就是科研创新与育人方式的有机结合。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近年来,连云港把创新研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推进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聚焦主导产业,精准对接重点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推进建立新医药、装备制造等产学研联盟,持续引进科技人才。建立更多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健全“定期入库、实时发布、精准对接、及时出库”机制,常态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发布成果,开展产学研活动,力促成果产出。但与此同时,科教融汇还存在“汇而不融”的情况。一是科研基础能力薄弱。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往往重教学、轻科研,平时更多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对于科研创新投入的精力不够;另一方面,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更多侧重于联合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合作较多,与职业院校合作少。二是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较少。目前连云港主要科研创新平台集中于“四大”药企、716研究所以及江苏海洋大学等,职业院校创新平台层次偏低,获批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较少。三是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水平不高。高职院校科研定位不精准,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用于承担纵向教改课题或者论文发表上,与开展技术攻关、服务企业技术升级的主方向有所偏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将研发项目开发成教学案例、实训项目水平不高,学生参与平台的程度不足,平台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发挥。
三、连云港加快推进“三融”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连云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殷切嘱托,在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面全面发力,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全面激发高职院校活力动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一)优化职普融通设计,提升纵向贯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