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作者: 李健龙

①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课题“高职院校‘三层八维’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JGZ05)。

作者简介:李健龙(1980—),男,汉族,广西南宁人,教育学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

[摘           要]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以其复合型、高素质和应用型的特点,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价值意蕴的角度来看,加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发展,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升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仍面临一些挑战,顶层设计的缺失、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的不匹配以及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双师队伍、评价评估机制与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现场工程师;价值意蕴;现实困境;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017-04

一、引言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催生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这种快速的技术革新不仅凸显了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人才作为首要资源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报告提倡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策略,以优化职业教育的定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正视当前人才供给的短板。国家启动了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旨在为构建制造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的支撑。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不仅有助于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更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文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和价值,分析了当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路径。这一研究对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

(一)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

“工程师”这一词汇,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军事术语“Ingeniarius”,意指擅长军事策略与工程设计的人。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职业逐渐发展成为专门负责设计、建造、维护复杂机械系统和结构的专业人员。在国际上,“工程师”被普遍认为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如建筑、机械、电子、化学等,是连接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在中国,“工程师”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由日本传入,意指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的人员。“工程师”通常被看作是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职责不仅限于设计建造,更包括创新、研发、优化等多个方面。

20世纪后期,随着技术更新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企业对于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增长。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作为连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桥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关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负责现场教学、实践指导和技术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知识。现场工程师是教育部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将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桥梁。

(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意蕴

随着科技浪潮的推进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场工程师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国家工业的未来。因此,探讨和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策略,对于提升国家工业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1.增强职业教育产业适应性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紧密贴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使职业教育更加接地气、更贴近实际生产和工作场景。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产业的运行规律和技术创新的脉搏,从而精准把握市场变化,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更体现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成长,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化发展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这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还能够推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化、标准化和专业化。通过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场工程师,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种体系化的发展也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3.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升级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更紧密地与产业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能够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也为产业界提供了更加优秀的人才支持,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现场工程师在多个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构成了严峻挑战。

(一)顶层设计的缺失与挑战

尽管教育部及相关行政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与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等,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政策面临着落实力度不足、统筹布局不够、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政策间缺乏协同性和整体性,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情况。此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一,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

(二)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的不匹配

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匹配问题日益凸显。首先,校企双方在资源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而企业虽然拥有真实的工程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教学资源上相对匮乏。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限制了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现场工程师时的效果。其次,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方面存在障碍。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的融合与协作。这种合作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不仅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最后,校企双方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差异。职业院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则更看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掌握。这种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培养标准,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三)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地处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由于资金支持不足,难以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其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部分职业院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师资团队的结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水平现场工程师的短缺以及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职业院校难以形成与现场工程师培养相匹配的结构化教师团队。最后,评价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培养质量的提升。一些职业院校过于依赖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缺乏对培养过程中问题的及时反馈和调整。

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

在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时,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机制旨在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工作。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制定、资源整合和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各方职责和权益,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政府还应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和问责机制,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此外,政府还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措施,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其次,行业组织应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能竞赛、开展行业培训等方式,行业组织可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同时,行业组织还可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再次,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转变育人理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最后,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习实训、技能鉴定等工作,企业可以确保所需人才的供给和质量。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资源,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体系重构

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时,必须深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课程体系重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首先,职业院校应精准打造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蓝图。这需要我们对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职责、所需素质结构及其成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企业对现场工程师的期望和需求,结合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和特点,制订出符合现场工程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周期,确保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其次,为了满足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需求,职业院校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项目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二是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新知识,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三是开设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公共基础课应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应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意识,专业核心课应围绕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职责和能力要求进行设置,专业选修课则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选择。此外,企业作为现场工程师的最终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确保培养出的现场工程师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