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吴蕾 朱娥 魏忠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金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立项编号:JS20240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蕾(1991—),女,汉族,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面对教育全球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重挑战,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探讨了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必要性、现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分析了国家政策支持、师资力量及学生学习需求等融合基础,阐述了融合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了融合程度不足、师资和课程资源建设不足、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深化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增加资源投入、完善教学管理等对策,以推进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6-0101-04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任。但长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存在脱节,导致“重专轻政”倾向[1],所以必须推进两者有效融合。本文通过分析融合意义、路径选择等,旨在探索实现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途径,以提供教学改革借鉴、参考。

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和内容的逐渐重视,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地位显著提升。通过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政府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2]。《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学指导纲要》及《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细化了融合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体现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国家决心。这些政策支持使民办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探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模式,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融合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更新,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同时教师也得到成长和提升。国家的政策支持不仅推动了民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还为职业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融合教育模式将更加成熟,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

(二)高职院校师资力量

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4]。这种努力体现在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以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持续上升,共同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样的师资力量优化不仅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还促进了对教育理念的共识,特别是对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实践。随着专业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两大教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有效地奠定了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这种发展趋势不仅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民办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教育模式改革,展现了对教育质量提升的坚定承诺,并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进一步证明了教育创新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有效性[5]。

(三)学生学习需求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学生对职业发展的强烈需求显著地体现在他们对教育内容的期待上,促使这些教育机构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岗位观,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还通过开阔知识视野和培养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挑战做好准备。核心在于课程内容的互补与整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化对社会和职业的理解。实践证明,学生若能在学习中看到所学与未来职业生涯的直接联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效率会显著提高。此外,这种融合教学还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仅直接响应了学生的当前学习需求,更体现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远考虑,彰显了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这种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旨在培养出既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又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乃至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学生不仅获得专业技能,还能了解国家政策、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的综合素质。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在思政课程中,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在专业领域中创新与突破。融合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思政课程学习社会伦理、文化传统等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融合不仅是传授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政课程的引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逐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应对各种复杂情境。学生不仅仅是单一专业技能的学习者,更是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实践者。他们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更多视角和可能性。同时,融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团队项目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协调,并且掌握了有效的沟通技巧。这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职场中更好地融入团队,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实现团队目标。

(三)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对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着眼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意识。通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学生在思政课程中接收了关于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融合也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通过伦理道德教育和案例分析,学生被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此作为他们未来行为的指导原则。这些培育活动将学生引导成为有道德修养、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综上所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民办高职院校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其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对学生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融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开阔的职业发展视野和更丰富的职业发展资源。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信念,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设置专业课程和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实现个人职业目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职场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人才力量。

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程度不足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问题集中在融合程度不足上。尽管有意向将两者融合,但实际操作中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融合程度还是相当浅显,主要体现在简单组合或机械混合,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真正建立了较为系统融合方案的民办高职院校比例不高,只有大约22%的院校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措施,如专门设置融合课程或模块。而大多数院校的融合尝试还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层次结合,表现为仅将思政元素简单插入专业课程中,而未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融合思政课程的比例普遍偏低,一般仅占总课程比例的10%左右,未能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这种情况反映出民办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范围方面尚存在较大的空间和需求,亟须寻找有效的策略和路径加强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在民办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进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成了一大难题。当前的状况是,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专职思政课教师能够熟练地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中,显示出思政教师在专业领域知识掌握上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思政理论知识的比例更是不高,不足30%,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更为明显的问题是,两种类型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实践中的交流与合作明显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还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平均达到38%,这一现象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制约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对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推进产生了不小的阻碍,反映出师资队伍建设亟须加强,以更好地支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在民办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的不足成了显著的瓶颈。为了实现有效融合,需要依赖大量的高质量数字化课程资源,如视频、案例、习题等,这些资源对于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状是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远远不够。只有大约12%的院校建立了专门的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团队,仅有7%的院校在思政与专业融合的数字资源建设上投入了超过50万元,显示出资源投入的严重不足。由于这种投入的缺乏,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建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不仅资源总量不足,资源的质量还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额外的挑战,他们往往需要自行挑选或编写大量的案例材料支持教学,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准备工作量,也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样的问题反映出,在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进程中,课程资源建设亟须得到重视和加强,以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教学管理有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