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优良学风培育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度融合研究

作者: 李倩雯

[摘           要]  “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通过分析优良学风的内涵、“五育并举”与优良学风的内在逻辑、“五育并举”与优良学风的内在联系,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优良学风与“五育并举”理念深度融合的路径。即以“德育”“智育”营造学习氛围,以“体育”“劳育”增强实践能力,以“美育”提高审美素养,形成学习兴趣。在分析优良学风培育面临的挑战基础上,强调处理好理念与实践的关系,加强资源配置,提升教师能力,促进学风与“五育并举”的深度融合,以期为“五育并举”理念的有效落地,培养更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提供有益思考。

[关    键   词]  五育并举;优良学风;协同发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17-04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五育并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良学风作为“五育并举”理念落实到综合素养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环节,对学生、教师、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它可以推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推动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新时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优良学风与“五育并举”理念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满足当今社会对多层次、全方位人才的需求,还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优良学风的内涵

优良学风可分为学生学风和学术学风两个层面。学生学风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包括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等品质,以及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等素养;而学术学风则是指在学术研究领域,学者应该秉持的严谨务实、勇于创新、虚心好学等学术操守和治学态度。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学生的学风,梳理“五育并举”与优良学风的内涵,论证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而探讨依托“五育并举”来推进优良学风持续发展的路径对策,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和追求卓越成就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二、“五育并举”与优良学风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是指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素养[1],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修养;“智育”指的是学生智力、才智的培养;“体育”侧重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美育”是指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劳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五育并举”要求在教育中平衡重视这五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自由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平衡和协调是优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中,学生将有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养,并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学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五育并举”与优良学风的内在联系

优良学风与“五育并举”之间存在着紧密而相互促进的关系,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协调促进作用。优良学风是“五育并举”的具体体现,并在“五育并举”中得到深化和发展,德智体美劳在“五育并举”的框架下共同构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2]“五育并举”为学生追求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优良学风则为这条路径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两者相互促进着彼此的发展与进步,形成了有机的教育整体。

(一)优良学风是“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体现

优良学风是“五育并举”思想的重要体现。优良学风与“五育并举”都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包括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身体素养、审美素养以及劳动素养。因此,“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与优良学风的深度融合具体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塑造学生诚信、尊重和责任感为核心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3]二是鼓励学生探索,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注重倡导学生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抗压能力。四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感悟或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五是倡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来提高劳动技能、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优良学风使“五育并举”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染于学校的教育实践,使新一代的人才培养从全方位展开,以此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栋梁人才。[4]

(二)优良学风在促进“五育”各方面的作用

优良学风对“五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德育”上,优良学风在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智育”上,优良学风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体育”上,优良学风通过“体育”锻炼和竞赛促进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美育”上,优良学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与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创新精神。在“劳育”上,优良学风能促进学生勤劳意识的培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优良学风的影响下,“五育”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五育并举”为优良学风培育提供全方位支撑

“五育并举”为优良学风培育提供全方位支持。[5]“德育”对学生自律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优良学风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石。“智育”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优良学风培育提供了全面的支撑。“体育”支撑着优良学风的形成与维持,它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意志和毅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习压力的缓解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美育”对学生的情操陶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优良学风使学生更专注于“美育”的学习和体验,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劳育”通过实践、价值观、品德以及合作与沟通等方面的支撑,让优良学风得以深入人心并发挥持续影响力,从而使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全方位支撑。

四、新时代背景下“五育并举”理念落实存在的主要挑战

以“五育并举”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优势的现代教育体系,这是根据我国国情而实行的教育改革,目标是系统而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五育并举”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国内仍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导。尽管观念随着时间在慢慢转变,但现实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仍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五育并举”需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但目前“美育”“体育”“劳育”等领域的资源投入存在缺口。同时如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也是一大难题。三是教师与学校的使命与挑战。在现有教学秩序中将“五育并举”落实到各环节是一大挑战。[6]如何开发多元课程、培养综合素养等,都亟待解决。教师则需“自身硬、外在硬”,通过提升综合素质来应对创新教学的挑战。因此,深入分析与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助于“五育并举”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指导功能。

五、优良学风依托“五育并举”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优良学风依托“五育并举”理念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有创新精神、适应时代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为了更清晰地呈现“五育并举”对优良学风培育的影响与发展,根据他们之间的共性与相互关联性,文章将从“德育”和“智育”与优良学风、“体育”“劳育”与优良学风、“美育”与优良学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展现它们在塑造优良学风中的协同作用。

(一)“德育”和“智育”与优良学风

我国自古就有“德智兼修”这一教育理念,早在南宋大学者朱熹的文章中就有提到“夫教学之道,专重德业,又不可偏废文理。德智兼修,所以伦也”。意思是教育要注重追求品德修养,也要注重追求聪明才智。因此,当谈到“德育”“智育”与优良学风的关系时,不仅能从理论上找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在我国历史沿革的实践中看到它们所取得的成功,这是中华教育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学风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德智的全面发展,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德育”和“智育”与优良学风的协同发展,我们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营造校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学风风气。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在学生学习和品德上尤为显著,就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般,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的德与智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提升,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相反,如果一个学习环境充满消极、懈怠的氛围,学生的德与智则可能受到抑制和损害,导致他们缺乏动力、迷失方向,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和厌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7]

二是注重“德育”与“智育”的实践与体验。如果没有将“德育”与“智育”理念真正融入日常行为和实际学习中去,那么“德育”与“智育”将成为空谈。在这个注重实践的时代,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亲身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智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德行又有才智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比如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多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与体验的平台等。

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德育”“智育”和优良学风培养的有机统一,才能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体育”“劳育”与优良学风

古代,君子六艺中的“射”和“御”,便是体育;劳动中的手工业技能学习,如农、缝、编等,便是“劳育”。两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内涵和目标上与今天有着本质的差别,“体育”“劳育”成为更加包容和多样化的活动,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8]“体育”“劳育”与优良学风三者的关系在于:优良的学风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体育”和劳动教育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劳育”与“体育”的践行,实质上难度高于其他素质的培养。大部分学校为响应“劳育”的号召,采取以劳动服务形式参与校园建设或社会实践,想以此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如某林业大学开发学生“劳动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里的树木栽培、园艺种植、校舍维修等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使他们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像这类性质的项目在各大高校有很多效仿案例,但在实际操中,如果不进行针对性设计而照搬套用,将适得其反。如果学生缺乏对劳动的理解和重要性认识,会认为这种劳动太苦太累,是一种强加的负担,与学习毫无相干,甚至认为学校将自己视为“免费的劳动力”,进而感到被低估和被忽视,对“劳育”产生抗拒和反感,因此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更好地传达劳动教育的价值,采取综合性措施以确保劳动服务项目能实现“劳育”的良好效果。为了提升学生参与“劳育”的兴趣,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职业进行劳动项目设计,并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给予认可。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传达劳动的价值,帮助学生明白“劳育”和自己学业、未来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