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关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作者: 江莉莉

[摘           要]  责任关怀意识的培养和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同向同行性,责任关怀以“安全、环保、健康”为核心理念,将之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成为化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课堂内容渗透责任关怀、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价融入责任关怀,切实将责任关怀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中。

[关    键   词]  化工;责任关怀;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21-04

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是企业自发倡导的一种行为,它既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产品,又能自愿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化工企业的运作标准,并赢得公众的信任[1]。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是时代的需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践行责任关怀理念,既是国家的战略方针,又是产业发展的线路。

化工责任关怀主要包含:(1)安全生产责任。化工企业应该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2)环境保护责任。化工企业应该落实环保责任,遵守环保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3)产品质量责任。化工企业应该保证产品质量,遵守质量标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可靠。(4)社会责任。化工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人权,关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培育职业技术人才,大学生多集中于石化产,将责任关怀意识、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过程是必然选择。责任关怀以“安全、环保、健康”为核心理念,将之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必然成为化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责任关怀意识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同向同行

责任关怀是国际化学产品生产商协会(AICM)提倡的,针对化工行业本身的发展状况,持续改进环保、健康和安全绩效的管理系统。我校毗邻化工园区、企业厂区,实际上可以视为是化工企业的延伸。以“安全、健康、环保”为核心要义的责任关怀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校,学生对责任关怀理念进行学习,并将其思想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上,并能主动承担周围环境的保护责任,并将责任关怀观念推广到更多的人中,让更多的人关注安全、健康、环保,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全行业和全社会的和谐[2]。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种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它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课程思政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未来社会主人翁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课程可以由多个思政元素构成,作为化工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安全环保、规范操作的意识,以及职业健康、绿色低碳等方面的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化工类高职院校应当走出以责任关怀为特色的课程思政之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责任关怀中有关“安全、环保、健康”的意识作为一条思政育人主线,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贯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责任关怀融入课程思政实践的措施

(一)责任关怀意识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结合

寻找责任关怀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切入点,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责任关怀教育,在学生素养培养中融入责任关怀教育,逐步形成责任关怀意识与课程思政、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系统。

根据专业特色和优势,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内涵,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通过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价值目标,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自身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以成为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例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强调在药物研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勇于探索新的药物研发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药物化学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二)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化工类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责任关怀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和培训。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1)对接市场需求:学校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趋势,以此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2)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3)开设专业课程: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4)建立评估机制: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优化和改进培养方案。(5)共同发展:学校和企业应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和企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渗透责任关怀,潜移默化推行课程思政

1.围绕专业课程、教材开展责任关怀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将责任关怀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编撰了以责任关怀为主题的教材。除此之外,还应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责任关怀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如何融入责任关怀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探索和尝试:在教材编写上,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共同开发责任关怀教材,将企业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力。在原有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融入责任关怀意识,并将责任关怀意识中的“安全、环保、健康”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内容。

2.丰富责任关怀与专业知识融合课堂内容

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可以实现师生的互动,达到知识、技能传播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阿司匹林的合成时,指导学生探索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分析各合成路线的利弊,将绿色环保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环保意识。又如,针对制药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向学生传授制药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传授制药设备的安全保护和药物合成反应的安全技术,掌握防火、防爆、防高温、防尘毒、防灼伤等制药安全技术,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使其在以后的制药生产、管理、设计及研究等工作中自觉把制药污染控制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并能够处理化工生产中的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理解制药行业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以及安全重于泰山的安全生产意识[4]。例如,2013年4月,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肥料厂发生爆炸,导致15人死亡、160人受伤。该事故的原因是管理不当、安全措施不到位以及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典型的化工生产安全事故包括爆炸、火灾、泄漏、中毒等。这些事故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管理不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缺乏足够的重视和预防措施。(2)技术落后: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设备老化、维护不当,生产工艺不稳定,难以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3)人为疏忽:企业员工操作不规范,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忽视安全风险,导致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

为了避免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工类高职院校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授课中应当积极地将责任关怀中有关“安全、环保、健康”的理念融入专业授课内容中,教学内容中要融入安全生产规程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校实验和实训环节,加强规范操作行为的训练;学校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3.结合实习实训项目,深化责任关怀教育

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落实责任关怀教育的重要过程。在实训环节中,加强责任关怀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减少实训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实训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实训场所的安全规定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护。同时,教师还可以模拟实际操作场景,让学生了解安全隐患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实训中,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操作,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实训表现和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和问题。在实训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自我评估和反思实训过程中的责任和关怀。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成长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一支包含课程教师、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内的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责任关怀意识培养研究与教学团队。要在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深刻把握责任关怀意识培养的一体性。明确责任关怀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某个专业某个教师的任务,还是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党政、各专业教师等多主体多方位的整体性工作。深刻理解以责任关怀意识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工作,不仅是教学中简单添加思政元素、课程案例,还是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全方位的梳理和重新整合。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责任关怀融入课程思政实践的高质量性,教学团队需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建立团队目标和规划: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建立团队工作目标和规划。(2)注重培训和提升: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和提升。(3)建立协同机制:建立团队协同机制,明确分工和责任,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文化。(4)建立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建立责任关怀意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机制,为团队成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满足感。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强化责任关怀意识的培养

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情况。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案例分析能力等。同时,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核心,打破唯成绩论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学校可以联合企业,结合岗位实际,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多维度评价。考核的内容可以融入责任关怀意识和职业素养相关内容,总结责任关怀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积极意义,进一步优化培育模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