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分析

作者: 胡竞之

[摘           要]  当今社会,传媒作为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短视频来接收资讯、进行互动交流,短视频已然蜕变为传媒界的一股新锐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媒素养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OBE 理念为基础的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短视频创作与运营技能,使他们得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以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为例,对 OBE 理念下传媒素养类课程的改革进行深入剖析。

[关    键   词]  OBE理念;传媒素养;课程改革;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105-04

在信息如潮的当今时代,传媒素养已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素养。为了迎合这一社会趋势,高校将传媒素养融入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一代具有传媒素养的人才。以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为例,基于OBE理念的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这条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队伍的转型、教学资源的配置等问题。在推进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OBE理念在传媒素养类课程中的应用

(一)OBE理念的基本原则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在OBE理念的引导下,教育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优良素质及实用技能。这一理念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七点。

1.学生为核心

OBE理念坚定地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及发展置于首位,并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与天赋特长。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精准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2.成果导向

教育应注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及技能。教师还需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出色的学习成果。

3.不断优化

OBE理念主张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持续互动与反馈,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激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并通过反思与调整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4.多元评价

OBE理念强调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全面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评价方法需丰富多样,既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要关注其在实践中表现的综合素质。

5.能力培养

OBE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发展。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合作学习

OBE理念推崇团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探讨、案例剖析、项目实施等途径,使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及责任感得到提升。教师应策划高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互相砥砺,携手共进[1]。

7.课程整合

OBE理念强调课程内容应紧贴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爱好,破除学科樊篱,实现课程的有机融合与优化。教师须依据学生的学习成效与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二)OBE理念在传媒素养类课程目标设定中的应用

在信息爆炸时代,传媒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教师应关注并运用OBE理念来设定课程目标。因此,传媒素养类课程目标设定中OBE理念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趋势。

1.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

在信息过载时代,学生需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一需求,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运用传媒素养知识,有效地筛选和整合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信息”。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符合OBE理念,还具备极强的实践性。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不被表象信息误导。因此,课程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剖析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传媒报道,并提出独到见解”。这样的目标设定既注重提升学生能力,也契合OBE理念。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能够创造出新颖的传媒作品。因此,课程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运用传媒素养知识,融合个人创意,创作出富含独特见解的传媒作品”。这样的目标设定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顺应OBE理念。

4.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让学生运用传媒素养的知识,洞察我国的社会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这样的目标设定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彰显了OBE理念的精神。

总的来说,将OBE理念引入传媒素养课程目标的设定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使目标设定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延续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去探索OBE理念在传媒素养课程目标设定中的运用,为培养出具有高度传媒素养的现代人贡献力量[2]。

(三)OBE理念在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OBE理念在传媒素养类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OBE理念强调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明确性,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在传媒素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课程目标,还要从信息获取、评估、传播、分析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传媒素养。教学评价也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检验学生对传媒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OBE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分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筛选信息、辨别真伪、评估价值,提升传媒素养。

OBE理念还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在传媒素养类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模拟新闻报道、节目制作等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创新性表达和传播,如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短视频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传媒技能和创意素养。

二、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介绍及其存在的困境

(一)课程介绍

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是一门专注于短视频领域的课程,致力于引领学生深度探索短视频的制作流程、运营策略以及市场趋势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涵盖短视频制作的各项技巧、剪辑软件的熟练运用、短视频的营销策略以及塑造个性化短视频品牌等诸多方面。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将掌握如何运用剪辑软件进行短视频制作、如何构思短视频的剧本、如何制订短视频的营销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短视频的表现等方面的技能。

此外,学生还将接触到短视频领域的市场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市场趋势的深入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制订自己的短视频制作和运营策略,为打造个性化短视频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存在的困境

1.短视频的拍摄手法与账号运营手段不佳

内容定位不明确:在账号运营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内容定位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视频主题杂乱无章,观众很难对账号产生持续关注的兴趣。

摄影技巧乏善可陈:在短视频拍摄过程中,学生往往囿于创意匮乏,摄影技巧单调,以致视频内容索然无味。例如,过分依赖固定的镜头角度与画面构图,缺乏动态变化,使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制作品质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因缺乏专业设备和软件应用技巧,导致视频品质较低。例如,在剪辑阶段,学员可能不熟悉如何合理运用剪辑特效和音频处理,导致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差强人意。

互动不足:在运营过程中,与粉丝的互动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然而,有些学员在账号运营过程中,忽视了与粉丝的互动,导致粉丝黏性较低。

更新不规律: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是吸引粉丝的重要因素。然而,有些学员在创作过程中,更新频率较低,甚至出现断更现象。这会导致观众对账号的关注度下降。

2.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师资力量不容乐观

缺乏实战经验:许多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教师理论水平虽高,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生难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缺乏行业背景:短视频行业变化日新月异,新技术和趋势层出不穷,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前沿的视野。然而教师缺乏行业经验,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缺乏教学经验:教学乃艺术之精髓,需要教师具备卓越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然而,许多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缺少教育经验,无法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采用高效的教法,导致教学质量波动不定。

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短视频创作与运营依赖团队协作,教师须具备优秀的沟通与协作技巧。然而,多数课程的师资力量在团队协作方面经验与能力不足,难以引导学生完成实际操作任务,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课程未能及时更新

教材陈旧: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若教材陈旧,学生所学将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教学方法僵化:除了教材,教学方法亦至关重要。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可能会错失最佳的学习体验。

缺乏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若课程未能涵盖这些科技,学生将无法掌握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技能。

三、基于OBE理念的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改革策略及建议

(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教育

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旨在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着重培养学生的媒介感知、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在规划课程时,教师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融合其兴趣与专业背景,量身定制教学策略。课程开始前,可借助问卷调查、小组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学生的短视频制作经验、兴趣点及预期学习成效。基于调研数据灵活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找到共鸣点,进而提升学习动力与参与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他们释放创意潜能。通过案例剖析、实践项目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的精髓。此外,教师还应提供即时反馈与指导,助力学生识别问题并优化作品。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交流,促进彼此学习、共同进步。此举既能检验教学成果,又能持续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强化团队协作意识[3]。

(二)以成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