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心理韧性培养研究
作者: 殷嘉蔓 梅颢 韩福东[摘 要] 基于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探讨高校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提出一系列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心理韧性培养策略,旨在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不仅为高校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而且为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相关参考。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高校学生;心理韧性;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53-04
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对近8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困扰,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分别高达21.48%和45.28%。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由学业压力、未来规划的迷茫、人际关系困扰以及特定校园环境等多重因素导致。为了缓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高校学生心理韧性迫在眉睫。
研究表明,心理韧性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在逆境和挫折面前,具备心理韧性的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思维来应对,从而提高其适应能力。这种能力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学术要求尤为重要。心理韧性也能够增强心理抵抗力,高校学生常常面临来自学业、社交、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韧性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问题的出现。心理韧性不仅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与其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心理韧性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支撑:“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心理韧性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反过来,“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也有助于心理韧性的培养。在德育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智育方面,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在体育方面,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其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
无论是心理韧性的培养还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其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韧性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而“三全育人”理念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框架,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等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培养高校学生的心理韧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
一、理论内涵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在高校开展“三全育人”,首先需要了解其内涵,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落实到育人的各个方面。“三全育人”强调,学校育人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适应,二者相互融合。在实践中,多个育人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多方位全员协同,在整个过程中融入“三全育人”的相关理念和制度[1]。“三全育人”可以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高校育人工作开展的核心思想之一。
首先要强调育人的核心以及根本任务,在开展“三全育人”过程中调动社会、家庭多方主体的积极性,营造全面的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的主要内涵包括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三个部分,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全员育人指的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学校都可以作为育人的主体。学校中的每个学生都有社会属性,都是社会中的人,从小就应当着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尽早进行社会化训练。社会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还是各个单位、各级政府等,都应当承担社会育人的责任。家庭是学生从小成长的地方,家庭同样也需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每个家长都应当明确自身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家庭教育的相关事宜。进入高校学习之后,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落实到学校,无论是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对其思想的引导,以及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约束等,都包含在学校育人的职责中,因此,高校的所有教职工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做好,才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是全过程育人,指的是在育人不仅仅限于学生学习的时候,而是要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的始终,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不间断地受到洗礼、育人要以学生为主,根据他们不同时间所体现出来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实施有效的育人策略,使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也能够持续受到学校育人思想的影响。
最后是全方位育人,育人工作需具备全局性和细节性。一些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的时候,往往忽视育人工作的多样化。全方位育人,就是将学生接受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充分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的育人体系,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能够多方协助,联系紧密,从而实现从空间上全方位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片面化发展。
在高校开展“三全育人”,还需要着重探究其工作的特征。
首先需要明白“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育人,应当将学生作为工作开展的主体,将育人工作作为整个“三全育人”体系的重中之重[2]。“三全育人”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在学校良好发展,具备正向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三全育人”实质上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服务,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是为了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能够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从而体现高校良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是各个育人主体的广泛性。在高校中强调“三全育人”,主要是各个教育主体均要参与其中。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育人主要是由教师负责,其他岗位的教职工主要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事实上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每个教职员工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育人任务,如此可以极大地拓宽育人的范围,使每个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三全育人”理念下,无论是实施主体还是育人主体都是聚焦在人,所有的方法和策略最终的实施者也是人,“三全育人”可以尽可能地拓展育人的主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不仅会影响学生,还会使教师以及其他岗位的职工更有使命感和成就感,否则育人只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地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充分落实。
再次是过程的持续性。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并不是短时间内的政策,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努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三全育人”强调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可持续性以及全面性,将育人工作落实到方方面面,高校的管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学生的服务等,都应当持续不断地展开育人工作,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进行调整。高校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刚进校的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进入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新奇、兴奋,进入二三学年的学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此阶段,他们会考虑未来发展的方向,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教育主题,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在各个阶段都应当对学生开展教育,保证持续不断地强化育人的效果。
最后是路径的全面性。“三全育人”的实施和开展需要更为丰富多样的路径,而不是单一的某一种形式,因此,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校的专业课程,以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联系心理相关的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学习等。育人强调全面性,尤其是在如今的高校,很多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他们在高校就读期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网络、现实以及社会等,因此,育人强调全面性,切不可局限于学校层面,而要建立立体的育人空间,协调多方面的力量。
(二)心理韧性的内涵
“韧性”这个概念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一批精神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他们在研究处于不利环境的儿童发展时引入了这个新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被翻译为多种表述,如“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和“心理抗逆力”等[3-6]。在我国,学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心理韧性”这一译法。
关于心理韧性的具体含义,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但主要有三种理解。
1.品质观
这种观点看待心理韧性,就像看待个体内在的一种特殊品质或能力。这种品质或能力能够帮助人们顶住压力,迎接挑战,在遇到困难时迅速恢复,并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过程观
这种观点则认为心理韧性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当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各种品质和能力会相互作用,帮助个体从危机和压力中恢复到良好的状态。
3.结果观
这种观点关注的是个体在面临威胁和挑战时,最终展现出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它只看重结果,即个体是如何应对和适应不利环境的。
简而言之,心理韧性可以从个体的特质、应对过程以及最终适应结果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二、“三全育人”理念与心理韧性培养之间的契合点
“三全育人”理念与心理韧性培养之间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员育人与心理韧性培养的支持系统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强调每个人都是教育者,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在心理韧性培养中,这意味着学生不仅可以从专业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从同学、辅导员、行政人员等各方得到支持和帮助。这种全方位的支持系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态度,增强心理韧性。
(二)全程育人与心理韧性的持续发展
全程育人指的是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这意味着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校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发展。通过在不同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实现心理韧性的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育人与心理韧性的全面提升
全方位育人要求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开展育人工作,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在心理韧性培养上,这意味着除了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社团参与、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四)共同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无论是“三全育人”理念还是心理韧性培养,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实施“三全育人”理念[7],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教育环境;而加强心理韧性培养,则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上高度契合。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韧性培养策略
“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韧性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全面育人策略
德育与心理韧性的结合: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使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守原则,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智育中的认知训练:在智育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灵活应对,增强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