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视域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作者: 曾雪梅

[摘           要]  聚焦于人机共生背景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致力于构建一套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求的策略与路径。主要界定了人机共生的概念,并深入剖析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进而凸显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及其丰富内涵。然后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培育与提升策略,包括个性化设计、实时反馈、互动体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角色和课程内容的创新等。最后,构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如何利用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过程。本研究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框架,促进学生在人机共生环境中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    键   词]  人机共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57-04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特别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蓬勃发展,人机共生现象在教育领域愈发凸显。这一变革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更对学习者的角色和能力需求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在大学英语教育领域,这种变革尤为引人瞩目。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其学习和掌握对于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机共生的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机共生背景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策略。通过构建高效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我们期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学习环境,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及相关综合素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人机共生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人机共生的概述

1.人机共生概念及其深层意蕴解析

人机共生,作为涵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其跨领域应用的前沿技术理念,核心在于实现人与机器间的高效互动与协同作业。此概念聚焦于人类与智能机器间的协同效能,通过此种合作机制,既可拓展人类之能力边界,又可增进机器之功能效率。人机共生不仅表现为技术层面的交互,更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模式、思维范式乃至社会结构之变迁。人机共生之内涵首先是技术层面之共生,即借助算法与机器学习技术之持续进步,实现人类与机器在信息处理、决策支持等领域的协同作业。其次为教育与认知层面之共生。人机共生展现为一种新颖的教学与学习范式,其中机器不仅作为知识传递之媒介,更能适应学习者之个性特征,成为学习伙伴角色。

2.人机共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中,人机共生技术的运用日趋广泛,其在重塑教育方法和优化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语言教学为例,通过深度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可定制化设计学习路径,为学习者提供即时反馈机制,甚至通过情感分析技术精准调整教学策略,更精准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人机共生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还体现在智能教育系统的构建上。这些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提供精准化指导与支持。不仅极大地提升教育的个性化程度,还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特别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人机共生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更为深入,不仅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将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知识的更广泛传播和更高效利用。

(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概述

1.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与特性阐述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范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凸显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张学习者应自主承担学习责任,进行自我规划与评估,而非过度依赖外界的教学与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具有深远影响。自主学习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自我驱动、自我调节与自我反思三个层面。自我驱动表现为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需求,积极探求学习资源与机遇;自我调节则体现在学习者能够合理管理学习进程与策略,以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而自我反思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回顾与评估学习成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

2.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与外在表现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教育过程,涵盖多个核心要素。目标设定能力要求学习者基于自身实际和需求,确立明确且具体的学习目标。策略选择能力关乎如何有效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手段。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是保证学习计划有序进行的关键,要求学习者合理规划时间并持续监控学习进程。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在面对挑战时维持动力,并促进对学习成效的深刻认识。在表现形式上,首先,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各项学习任务,展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学习者能够依据自身学习成效与需求,灵活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体现出良好的学习适应性。再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如网络资源、图书资料等,彰显其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最后,学习者能够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三)人机共生视域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特性分析

在人机共生这一新兴视域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反映了人机互动模式的创新,也凸显了教育技术进步对学习方式产生的深刻变革。首先,个性化与定制化特征更为凸显。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学习平台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层次及兴趣偏好,为其提供量身打造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路径。其次,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机制得以实现。相较于传统学习环境中的滞后反馈,人机共生环境利用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即时反馈机制,学习者能够实时调整学习策略与内容,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与灵活。最后,学习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趋势。在人机共生环境下,学习者通过智能系统能够便捷地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包括在线课程、交互式学习工具、虚拟现实等,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三、人机共生视域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策略

(一)知识导向的智能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在人机共生教学模式中,针对大学英语,制定知识导向的智能个性化学习路径,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策略。该策略融合人工智能的精准性与教育学的深度,致力于创造一个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该策略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基于学生能力和需求的动态学习档案。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偏好、进度反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学习剖面。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准确的教学参考,还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坚实基础。随后,基于此动态学习档案,人工智能系统将设计一条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这条路径不仅包括针对性的语言练习,还应包含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互动模拟、视频教程、在线研讨等,以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其表现灵活调整学习内容,该策略能够持续优化学习过程,确保学生能够沿着最有效的路径前进。教师在此策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策略还强调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除了语法、词汇等传统的语言学习元素,更应融入实际交流、文化理解等实用性强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理解并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以数据为驱动的学习过程监控与反馈

人机共生视域下,以数据为驱动的学习过程监控与反馈策略,对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此措施具有深入挖掘数据分析的潜力,可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精准把控和有效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

该策略首先着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细致跟踪。通过教学集成平台的智能分析工具,持续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时间分配、练习成果、测试分数以及互动参与度。这些数据的实时更新与分析,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使其能够洞察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进步轨迹。接下来,该策略重视将数据转化为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通过对学生表现的深度分析,智能系统不仅能识别学生在特定领域的强项和弱点,还能预测潜在的学习障碍。基于此,系统能够生成反馈报告,为学生指明改进方向,甚至提供定制化的练习和资源,以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此外,在数据驱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的详尽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策略调整和学习指导,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最后,该策略还注重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接触并理解自己的学习数据和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提升空间,从而激发其自我调整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跨媒介的互动学习体验提升

在人机共生视域下,大学英语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是提升跨媒介的互动学习体验。该策略聚焦于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媒介,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从而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该策略强调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实用性。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用于创造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模拟真实的英语使用场景,如在虚拟的国际会议中进行演讲,学生可以在几乎真实的环境中练习语言技能,这种沉浸式体验对于提升口语流利度和文化理解尤为有效。其次,策略中还包括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协作平台进行交流式学习。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母语者进行交流,或与同伴协作完成项目。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扩展了学习的视角,还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深度。另外,本策略提倡将游戏化学习元素融入英语教学。通过设计具有教育目的的游戏,如角色扮演游戏或语言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在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方式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最后,该策略还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媒介呈现。将传统的文本材料与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介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材料的吸引力,还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提升学习的包容性和效果。

(四)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人机共生视域背景下,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此策略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并提升他们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的能力。

该策略首先强调在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内容。通过引入各国的文化素材,如文学作品、影视材料、新闻报道等,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跨文化交流的认知框架。同时,推崇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例如,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商务谈判等场景,学生可以在实际语境中练习英语交际,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和技巧。这样的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其次,提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跨文化互动。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在线论坛等,学生可以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互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和学习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方式,有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最后,注重在课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教学。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等,学生可以从理论层面理解文化差异,为实际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撑。

(五)教学角色与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重构

人机共生视域下教学角色的转变及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重构是提升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这一策略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和设计英语教学过程,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人机共生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首先,在这一角色中,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通过激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反思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在信息时代,知识和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筛选、评估和整合这些信息和资源。通过推荐高质量的学习材料,如专业文章、在线课程和多媒体资源,教师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和深化理解。再次,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师。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设计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跳出舒适区,主动探索和实践。最后,教师应成为学习反馈的提供者。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具体的反馈对于学生的进步至关重要。教师应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评估,向学生提供关于他们的学习进度和表现的反馈,帮助他们识别优势和改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