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诊改”驱策下专业核心课程专本衔接改革探究

作者: 廖雅静 毛伟民

“课程诊改”驱策下专业核心课程专本衔接改革探究0

[摘           要]  为了实现从专科到本科教育阶段的无缝衔接,以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居住建筑设计为例,在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推动下,深入探讨专业核心课程的专本衔接改革。这包括对专本衔接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以及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具体改革方案的制定。通过利用教学质诊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实施了一系列专本衔接的教学改革措施。目标是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专本有效对接探索出高效的改革模式,并推动整个专业的专本融通工作。同时,在探索如何将课程改革融入质量诊断体系中,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课程改革模式,以实现课程在未来的质量诊断循环中能够持续自我更新。

[关    键   词]  “课程诊改”;专业核心课程;专本衔接;居住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29-04

为了响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日益增长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的指导方针,要“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通过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成长空间,同时为企业培育更加专业和技术型的人才。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科学衔接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协同好“专本贯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因此,本方案强调了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在专业核心课程“专本衔接”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借助平台进行教学改革预警、分析和方案设计与实践。我们将深入探讨专业核心课程专本有效衔接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课程各阶段教学优势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这一过程不仅关注教育的连续性和协同性,还着眼于满足行业需求,培养具备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一、现状分析

(一)“课程诊改”对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驱动作用

学院遵循“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原则,构建了“五横五纵”的教学质诊平台。在此框架下,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在2022年的诊断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理论学习不充分、实践操作中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平面组合能力不足,以及作品创新和成果质量降低等。出现这些问题,经过分析,主要与行业吸引力的减弱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以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专科升至本科的学历提升需求有关。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学团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开展“专本衔接”专项课程改革研究。这项改革作为2023年质诊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融入“8字螺旋”模式中,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居住建筑设计课程专本衔接现状

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在专科和本科层面的开设情况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来说,专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而本科阶段则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然而,这种分段培养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专科阶段过于关注岗位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参加专升本考试时,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和进一步学习。其次,专科和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关联性,这导致工学任务重复,教育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分段人才培养,我们需要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专本衔接,确保专科和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贯通,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以及学院专升本对接的湖南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和湖南工学院建筑设计专业为例,其居住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现状分析如表1所示。

二、依托“课程诊改”机制,寻找课程专本衔接锚固点,明确衔接措施

为了制定科学的专本衔接改革方案,我们必须仔细策划研究之路,确保从专科到本科的过度是平滑且连续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以课程衔接的具体目标为起点,识别并建立衔接锚固点,制订具体的衔接措施。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连贯、系统,又逻辑清晰,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课程架构,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居住建筑设计依托学院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团队共同拟定研究路径,展开了“专本衔接”的课程改革专项研究。

(一)分析建筑设计专业专本贯通需求,明确课程衔接目标

为加强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深入分析专本贯通的核心需求出发,明确课程衔接的具体目标,以确保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

1.分析专本就业岗位差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贯通需求

建筑设计专业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在初始就业岗位有高度重合,但在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上还存在深度上的差异。专科生往往面向更为实践的岗位,注重技能应用,而本科生则可能涉及更多规划、设计等高级任务,强调创新与理论深度。在岗位成长方向上差异较大,因此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本院专科建筑设计专业对接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中小微型建筑设计企业建筑师助理以及助理建筑师,本科建筑设计专业主要对接的是建筑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来能成长为建筑项目负责人。由此,需要实现两者就业目标的分阶段实现和整体贯通。

2.分析专本培养目标差异,明确课程目标贯通需求

了解专本就业岗位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差异有助于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需求,构建起从基础到高阶的连贯教学体系,实现无缝对接,确保学生能够平稳过渡并满足行业不同阶段的需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居住建筑设计课程目标为能独立完成低、多层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能合作完成高层住宅建筑方案设计,本科课程目标则需完成各类型居住建筑方案设计以及产品创新设计。在课程目标上需要实现从按规范做设计到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完成方案创新的目标贯通。

3.分析专本课程体系差异,明确课程结构贯通需求

为达成专本不同阶段课程教学目标,综合专科与本科截然不同的学情,各阶段有着各自适宜的教育理念,同专业的不同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也有着明显差异。在建筑设计专业中,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专科阶段更多关注建筑技术、施工图绘制等实务内容,而本科阶段则可能包含更多的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历史与文化等宏观内容。湖南城建职业建筑设计专业构建了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平台+模块”专本贯通一体化课程体系,这为居住建筑设计课程结构贯通打好了基础。重构的课程结构必须连贯、整体性强,模块需由简单到复杂,却又要相对独立,强调专、本科课程分阶段达成各自岗位的能力要求。

4.综合专本人才培养特点,明确本课程衔接目标

在构建建筑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关键是对标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不同课程体系来设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与衔接目标。通过分析已经明确了专科阶段旨在培养具备基本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以满足初始岗位的需求;同时,这一阶段还应加强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确保他们能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并无缝对接本科教育。而本科阶段则需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初始岗位能力需求和发展岗位潜力需求。这样既保证了培训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连续性,又满足了行业对人才层次性需求。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在不同教育阶段应当是递进且相辅相成的有机衔接。

居住建筑设计课程专本衔接目标为知识学习、技能锻炼以及素质培养三大目标同步无缝衔接,实现在知识层面从原理—规范—方法—理念—创新的提升,在单项实训上从套型选型至套型设计再到平面创新的提升,在综合实训上从农宅平房至豪华大平层的进阶性设计难度提升,实现从方案设计至方案创作的能力提升,而在素质培养层面上,则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基础上叠加绿色智造的创新精神提升。

(二)分析分段培养各要素的衔接锚固点,拟定衔接措施

专本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确立明确的衔接措施。这包括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打通课程体系,以及建立学分互认机制等。同时,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案,注重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连贯的学习平台,促进其顺利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学术与职业发展阶段。

1.人才培养首尾衔接,确立课程学习目标

人才培养应当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连贯性,确保从基础到高级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能够紧密衔接、无缝对接。为此,需要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当具体、可衡量,并且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每一阶段学习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居住建筑设计课程相较于专本衔接课改前,将知识目标从“懂方法”调整为“明原理”,以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为主,主要讲授工作过程中必知的方法知识,缺少对原理知识的解析,导致后续很难达到专升本考试要求;将能力目标从“会选型”调整为“会设计”,以跟上未来本科学习住宅创新的要求,素质目标从“达人本”调整为“懂关怀”,以适应行业智能化、适老化的升级需求。

2.人才培养内容接力,厘清课程学习内容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学习内容应该是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每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有序的学习和积累,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既定的教育路径,系统地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居住建筑设计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共四个模块,包括:套型设计;低、多层住宅建筑设计;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公寓建筑设计。相较于专本衔接课改前新增了套型设计模块,加强了住宅设计基本原理的解析。各模块以丰富实训载体和实施分层教学的形式,为有专升本需求的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如可选择适老化住宅、大平层住宅、花园洋房等课题来驱动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人才培养标准贯通,优化课程评价方案

为确保学生从专科到本科阶段的知识与能力得到连续性发展,保证人才培养标准链的完整性,必须优化专本各阶段课程评价方案,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以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本衔接课改后的居住建筑设计课程评价方案在注重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化了评价细则,尤其是加强对内化知识的考核。

三、依托诊改平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确保有效衔接

(一)结合分层教学拟定教学策略

为了确保专科与本科教育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衔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关键。这要求各阶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一体化设计,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实施混合式学习,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些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有升本需求的学生平滑过渡到本科学习环境,确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居住建筑设计课程通过任务分层次的方式,实施分层分类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专升本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顺利升本并完全适合本科课程学习的需求。

(二)创新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应用、实施课程教学

为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本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需不断创新。这包括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项目驱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此外,推行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确保教师能够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深度。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提高知识内化程度。在本科阶段的居住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以讲授法为主,专科阶段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为主,为适应专本有效衔接的目标,居住建筑设计尝试采取了情境式教学方法,分组营建不同情境,目前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