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作者: 李向东

高职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0

[摘           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国家战略、产业升级、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针对数字技能和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的先进性、适应性、复合型改革目标,通过对数字能力分析,确定融入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表现性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并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学生为本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问题。

[关    键   词]  高职;数字技能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37-04

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能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技能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职院校实施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意义

(一)是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国家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1]。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数字经济时代来临,从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今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对提升我国广大人民的数字素养提出了要求。为了在数字时代抓住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把提升国民数字技能和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出台了战略规划,开展面向国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人力水平。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21年11月印发《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人社部2021年相继发布《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工作方案》《关于加强新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等文件。欧盟也颁布了《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提出“建立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和“提高国民的数字化转型技能”两大战略及若干项行动[3]。英国数字战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法国新工业、日本制造白皮书等都对数字化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为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新一代数字技术,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数字人才的需求、数字时代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数字化产业发展,使数字技术和传统行业融合愈加紧密,“数字技能+”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崛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增加了97个数字职业,新增数量占总新增职业数的六成,数字职业种类的增长明显,反映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新业态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4]。

(三)是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措施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学校治理和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升级,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大数据等数智化系统提升管理效能,辅助管理决策。二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数字化升级,随着新的数字化职业发布,人才培养方案要依托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而进行数字化升级,以适应新职业的要求。三是课程建设的数字化升级,尤其是教学内容需要融入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四是教学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升级,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建设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天候数字化学习需求,以及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升级。五是师资队伍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提高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的新要求。

二、高职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薄弱,存在建设荒漠

1.很多高校还没有开设数字技能基础课程。虽然各高校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历史悠久,但大多数高校现阶段还没有开设与数字技能和素养相关的课程,存在课程建设落后的问题。大多高校还是停留在传统计算机软硬件,尤其是Office办公操作等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滞后于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的速度,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数字素养和技能的需求。

2.市面上缺少相关教材。通过调研国内二十余家出版社,以及检索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在线图书销售平台发现,大多出版的现有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类教材是对原有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改造升级,基本模式是“计算机基础理论+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新一代信息技术理论简介”,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内容聊胜于无,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数字技能与素养的培养要求。

3.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受学生欢迎。现有的课程还是延续了以往“理论+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教师传授为主,知识传递是单向的,学生参与度较弱,教学设计脱离了学生日常应用的实际场景和未来的职业场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对课程的评价不高。

4.课程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传统考核方式多为一张试卷定成绩,或者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代替课程成绩,无法真实体现课程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更不具备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二)高职学生数字技能和素养薄弱,存在数字鸿沟

虽然现阶段高职学生是成长在数字时代,是伴随着数字产品长大的一代,但依然存在数字技能和素养薄弱、碎片化的问题。受限于政策导向、技术扩散规律、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年龄、个人习惯等,学生之间也存在数字鸿沟,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了存在的数字鸿沟,对弥合数字鸿沟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着力提升公民的数字能力的措施[5]。

(三)任课教师数字技能相对薄弱,存在教学制约

数字化时代赋予了高校教育新的时代使命,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数字素养水平的高低对数字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响,但其对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不足[6],所以高校应给教师提供大量的数字素养培训和进修机会,确保教师掌握相关现代化教学设备、多种教学软件的使用,全方位提升其数字化教学水平。另外,在教师具备基本的数字素养水平之后,还应注意提高教师的数字教育能力和数字教育融入程度,将数字素养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三、数字技能基础课程改革目标

设立数字技能基础课程作为全校公共课,以“二性一型”为改革目标,把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学生数字技能和素养的主渠道。一是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二是保证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多样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数字学习环境、载体,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夯实数字技能+专业技能,提升数字化应用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响应国家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助力数字人才培养。

四、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培养能力分析

通过对数字能力需求分析,建立数字技能培养的模型,需求由低到高的能力分别为数字生存能力、数字思维能力、数字生产能力和数字创新能力。

(一)数字生存能力

在数字时代,人们的吃穿住行等必要生存方式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改革,所谓“一部手机行天下”,各式各类的App应用正在替代原有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数字化技术革命长大的新一代年轻人与生俱来掌握了这些能力。但近年来随着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等数字安全问题频发,保护数字资产安全的能力也逐渐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

(二)数字思维能力

数据思维就是使用数据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一堆业务问题时,通过数据的方法做分析,从而给出建议来解决业务问题。首先要培养对数据的敏感度,通过数据能够找出问题,找到规律,发现机会或做出决断。其次要培养理解和使用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分析,从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最后要培养用数据说话的习惯,通过数据结果的可视化,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三)数字生产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迭代更新,能够利用数字工具进行数字化办公已经是数字生产的必备基础能力。随着各行各业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而进行产业变革,使得利用数字技术辅助生产效率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继而掌握生产数字内容,形成数字解决方案。

(四)数字创新能力

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建设数字平台,创新数字商业模式等,如形成共享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或者数字化产业的技术迭代更新,包含芯片、数字产品等数字基础设施或产品的创新等。

五、数字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围绕数字技能基础课程培养的数字技能分析,对数字思维建立、数字化办公、数字伦理和责任、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进行重构和序化,实施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具体见表1所示。

六、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一)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或情景,以能力实践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协作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在教学过程中充当指导、检查和控制的角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完成过程评价、综合测试,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分组协作制订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开展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通过自我评估和检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在课程平台搭建在线开放课程,课前通过慕课平台的导学、预习、学生分组、任务推送,进行知识引导和任务探究;课中利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管理、探究式学习和互动交流等;课后进行作业推送、学习效果测评、互动交流进行学习巩固,最后通过评价分析反馈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度。实现课前+课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作为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数字技能基础应承担课程思政教学的功能。首要问题是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其次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按照课程模块划分,通过提炼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符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性。“模块1 拥抱数字时代”凸显“鲜红底色”,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思政点,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增强理想信念,铸魂强魄;“模块2 数字化办公应用”践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劳模精神、劳动意识和涵育精益求精精神,育人成才;“模块3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创新创业”,力行求新求变为思政点,引导学生树立自我革新、团队协作、思考辨析的创新意识;“模块4 信息安全应用”坚定“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懂法守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强化责任担当;“模块5 数字伦理与责任”强化职业伦理,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敢于担当的职业态度,固本培元。组织开发相应的思政案例,使数字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力求达到“融盐入水、德技并修”的效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