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王婷婷

[摘           要]  首先阐明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其次分析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状。最后基于“职业带”理论以现场工程师为培养定位,梳理了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人才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革新了校企互融共生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构建了高职大数据与会计数智人才“合格+卓越”培养路径,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    键   词]  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061-04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1]。现场工程师是具有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能够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是培养现场工程师的主要途径。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会计行业新业态,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发展,催生出该行业新的业态[2]。会计行业新业态的出现,工作内容的变化以及会计职业的转型升级,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智化背景下,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对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新诉求,因此,在新形势下针对基于现场工程师理念校企协同培养数智化会计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职院校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一)能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财务数智化应用和开发前沿一般都在行业、企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以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为载体,统筹校企供需对接和资源匹配,立足岗位实际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信息技术与企业导师共同打造核心课程、优质资源。校企共管开发数字化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固化专业数字转型成果,开发系列财经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以及数字化教材。建设大数据与会计教学资源库。

(二)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现场工程师理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以跨学科视野解决复杂会计工作问题,主动适应和参与技术创新,引领企业、行业和岗位的发展与升级。对接融入企业管理需求、融入管理方法思维和融入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完成企业业财一体下的组织设计、事项库设计、流程设计、系统实现和安全设计等实战项目,提升学生业务场景识别与问题定位的能力、数实融合理解与方案设计的能力、业务终身学习与快速适应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能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数智化人才培养需具备产业视域和“三商”,即业商(业务与财务融合)、数商(数据认知与分析)、创商(创辨与思考)。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替进行,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向流动、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相互转化,提升在真实场景中进行技术技能转换衔接的经验和能力。教师通过系统性的企业学习和培训成为数智化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教师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优质的学术研究能力,将各种计算机技术以及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同时按企业工作项目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四)能促进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以行业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关注新产业、新业态和技术迭代。专业主动对接职业岗位、课程主动对接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水平大幅度提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通过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合作,举办公开课培训、开展横向课题,使合作企业、行业协会有所裨益的同时,输出智力服务,致力完成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

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现场工程师要求不相匹配

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会计岗位的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及职责提出了新要求。以往高职院校提出的会计人才具备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都不能适应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需求。

(二)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角色转化能力还有待提升

大多数教师是学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没有工程背景或经历,对数字技术发展为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知不足,对基于工程师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对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了解不足。利用Python进行深度分析数据的教师团队比较缺乏。

(三)数智会计人才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建设滞缓

教育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监督的重要环节,但大多数职业院校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当前仍以学校评价为主,企业、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学校以外的评价主体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质量监管参与不足。学校的考核标准针对理论课程适宜,然而对实践类课程考核手段缺乏,没有办法真正检验学生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通用可迁移能力评价和通用工程能力的评价缺失。

三、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卓越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基于现场工程师理念的数智人才培养定位

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的方向与关键技能也发生了变更,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战略创对数智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场工程师面向的不仅是一个具体岗位,还是“职业带”,是面向具体岗位(群)和职业带的岗位胜任力培养。会计方向的现场工程师包括智能财务核算师、智能财务运营师、智能财务分析师、智能审计师、智能财务工程师和智能财务规划师。会计行业的现场工程师在企业中的角色和职责,包括会计知识在实际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等。

基于“职业带”理论,同时融合大数据与会计发展趋势及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发展需求,结合行业—企业—就业调研分析,确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江西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新能源、纺织服装、现代家具等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的培养定位。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与企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培养模式,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

(二)梳理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多维度核心岗位能力

数字经济引领财会领域人才需求升级,培养数智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数字挖掘、分析、决策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及国际化的数字战略思维。

数智人才培养是多维度进行的,首先是知识层面。知识覆盖越来越广,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能够通专结合、融会贯通。包括会计核算及财务报告与分析、财税管理与业财融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通用数字技术应用、商业数据分析和智能财务平台的应用。其次是能力层面。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突出数字化能力,具备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掌握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能够掌握财税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应用能力;能够掌握流程自动化工具的应用能力。最后是素养层面。关注数字素养、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培养。分析大数据与会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将企业工作任务、岗位技能、职业标准转化为培养目标,进而确立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精专业、懂业务、通技术、宽视野,具备业财一体化财务核算及财税管理能力和数字化技术及智能化工具应用能力的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

(三)革新基于校企互融共生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分析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对应岗位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及要求,梳理现场工程师所需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育,形成“学生—学徒—员工”三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由校方高层、企业高管组成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共同监管校企合作的实施落地情况,对整体合作方向进行把控,并及时沟通调整。在学院组织架构中,企业委派督学驻校,负责企业资源协调,负责与院校教学负责人对接双方教学合作和衔接。下设教学研究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部、数字人才培养认证管理部、就业实习管理部、创新教育研究院等组织,从共研岗位标准、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搭就业平台等方面完善实践育人基本机制。由学校承担管理工作,企业委派专家参与到各部门管理、教学与产业资源协调中,以期达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目标和效果。

企业通过一定的考核机制进行人才的选拔,选取学生进入企业学徒,大三期间在企业实施学徒制小班化学习,分三个阶段——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实战,螺旋式上升的项目模块化学习,完成企业各财务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的实操,然后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合作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就业,优秀者培养为现场实施、应用与运维工程师。

(四)重构符合数字化时代财经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

对接产业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按照财务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地域化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数智人才数字化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专技融合类课程课时占比超过50%。课程模块从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职业实战层层递进,构建多层次专业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模块化课程包括低层次的基础课程模块、中层次的核心课程模块、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模块[3]和全天候选修模块。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会计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素质。首先,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技术储备,围绕专业需要掌握的大数据技术内容,如Python基础、商务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培养学生发现数据、利用数据的能力,掌握数据分析的工具运用。其次,核心模块主要是数智融合,围绕专业需要掌握的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财税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如会计信息化应用、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等,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报表结构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经营活动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提供科学的参考决策。最后,拓展课程模块和全天候选修模块主要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课程、X证书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如虚拟仿真油茶经营管理、业财一体信息化、农村三资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流程,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五)重塑基于现场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基于现场真实工作场所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重点在学,学习情景实战化。学校建设基础性实训中心,用于进行项目实训、案例分析等活动,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室和生产车间,用于生产性实训、岗位实习,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操作、工艺参数、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增强职业认知,在企业的教学时长占比超过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