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发展

作者: 杨永芳

[摘           要]  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自本科职业教育出现后,产教融合成为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渐渐暴露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政策制度、教育主体、企业主体、教育和企业融合以及评估机构主体等方面。解决产教融合目前的困境也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同时,研究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也将指明这一教育模式未来的方向。

[关    键   词]  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8-0173-04

一、引言

职业教育在我国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为了发展实业并培养技术人才,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开始设立实业学堂,这就是后来中国职业教育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我国设立了大量的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始发展职业教育。1958年,全国召开了第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系统的职业教育发展计划。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在稳步发展中逐步开始规范化和系统化,除了之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开始逐步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于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之后,教育部启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国内出现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截至2024年6月,国内已有41所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完善成为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次相对完整的体系。本科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022年修订的新《职业教育法》第三条提到,“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些院校开展的是本科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层次教育。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实施的教育应该是与普通本科教育互补,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自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出现以来,产教融合成为本科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模式。产教融合,顾名思义,将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深度整合,将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完美契合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目的。这种模式强调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一种协同发展的机制。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通过共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种教育模式。国内外学者对产教融合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其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实施较早,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产教融合的典范[1];美国通过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日本的专门职大学的产教融合中包括办学主体多元参与、课程体系面向产业等职业特征[3]。

近些年,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国内的出现,产教融合模式引发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现在关于本科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产教融合的概念、内涵、理论模型以及实施框架等。二是实践方面的研究,包含目前的一些产教融合的案例分析以及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等[4]。在这个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成果比较多的是各地高校、各个学科和各个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但是这种研究目前还是比较零散,各个专业中并没有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模式。三是政策方面的研究,包含政府政策在推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地方政策中对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以及改进和完善产教融合政策的建议等[5-6]。

产教融合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企业参与教育过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可以满足产业需求,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意义重大。

三、本科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困境

目前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一些院校改制或者合并而来。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在逐步完善,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亟待突破的发展困境。

(一)从宏观层面而言,本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各个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但是具体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政策的细化和执行力度不足。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制度,如合作方式、合作协议、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同时,各个地方的省情不同,各个高校的基础情况不同,产教融合的深度各异,因此,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应该因地制宜,进一步系统化、标准化。政策和制度的不完善会造成教育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

(二)从微观层面而言,产教融合具体实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1.企业主体方面的问题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性不足、积极性不高,参与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投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短期难见效。而且,部分企业认为职业教育的产出不能直接满足其需求,不符合部分企业的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产教融合中最为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现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设计课程、共享师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但是,仍有一部分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并没有展开深入的合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方面企业参与决策较少,企业调研较少。无论是由普通高等院校、专科职业院校还是其他类型转型而来的本科职业院校,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要求大大提升,企业实践成为本科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不可或缺。

2.教育主体方面的问题

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本科职业院校大部分是转型合并而来,在转变过程中,教育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本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沿用之前教育主体的陈旧体系,无法及时跟进产业发展的需求。一些教材和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前瞻性,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言,很多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本科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在实践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众多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例如,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即“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工促学。这种模式中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由谁来指导,学校的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由双方共同指导?这一问题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的“学”和企业的“工”,两者不脱节,且具有显著成果,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本科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科职业院校与过去专科职业院校的区别在于人才培养宗旨方面,前者在于培养高级应用技能人才,后者在于培养普通的初级技能人才。因此,本科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对教育主体、企业主体的要求都高于专科职业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院校同时也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它更强调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教育主体和企业主体融合的问题

教育主体和企业主体两方的资源整合难,资源融合不足。目前本科职业院校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共享程度差,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平台和中介机构,教育主体和企业主体相互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和合作方向。订单培养涉及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合作,包含双导师制、企业参与教学等。此模式较好地将学生推向企业,但是它还没有在各个专业广泛普及,其次订单培养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说明教育和企业的融合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第三方评估机构主体的问题

目前,产教融合实施过程还没有科学的评估系统,尤其是最终产教融合模式的成果质量检验,这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没有监管和评价体系,难以保证产教融合质量。例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中,由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验室、科研中心,所有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由谁来监管,由谁来制定考核机制,且如何进行考核?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如何正确量化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将其合理融入学校考核系统?在订单培养中如何引入评价机制,以避免出现企业需要的订单学生和高校所培养的“合格订单学生”严重脱节?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督机构来完成。

四、本科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解决策略

要解决以上产教融合过程中各个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宏观层面,可以将政策和制度进一步细化规则、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因地制宜,各省、市、自治区教育现况、经济基础不同,各个院校成立的背景不同,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要根据灵活的政策规定,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其次,从微观层面,可以从企业主体、教育主体、教育和企业融合、第三方评估机构主体四个方面同时努力。

1.在企业方面,需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探索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只有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深度参与到教育中,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例如,在企业参与学校育人方面,建议学校与企业1 ∶ 1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企业可以提供实训基地,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特别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由企业充分参与,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设置,体现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7]。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以由企业人员来参与检验,由企业人员来参与评价教学内容是否过时、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加大企业参与度。

2.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改变高校之前的定位(高等职业专科或普通本科),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确保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定位与编写、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对接。例如,产教融合涉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导师制度等,可让企业专业人员来做指导教师,让职业院校的教师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的转型还没有彻底完成,严重影响着本科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进度。

3.产教融合的融合在于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搭建第三方平台,共享教育和企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只有信息和资源达到共享,才可能实现产教融合。这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在校企合作学生就业方面。解决学生找不到出路,企业找不到人才,第三方平台的建立和发展势在必行。在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面,建议搭建一个共享资源平台,上传学校的理论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这样校企双方在教学方面资源可达到共享,利于双方共同将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相互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