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评价

作者: 向国春 陈蔚林 章梦君 王冬 余璐

本科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评价0

[摘           要]  目的:评估本科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2年5~8月对全国15个省23所大学的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914份,有效率为99.56%。本科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得分为4.22±0.78分。医科大学学生满意度得分低于综合大学(P<0.01)。预防医学、公共管理、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满意度均低于临床医学专业(P<0.01)。学生年龄、教学时长和教师数量对课程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0.01)。结论: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总体不高,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有差异。应从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授课教师综合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提高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满意度。

[关    键   词]  本科生;卫生经济学;满意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145-04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应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和解决相关医药卫生问题已成为潜在的卫生从业人员、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基本技能[1]。目前,全国大多数学校均开设卫生经济学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释卫生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医疗卫生问题的能力[2]。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评价,是能否实现预期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旨在梳理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框架,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水平,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一、本科生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框架

卫生经济学是在医学、管理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程[3]。该课程围绕医疗卫生资源稀缺性与消费者欲望无限性的矛盾展开讨论健康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从需求与供给、市场与政府、投入与产出、公平与效率等视角探讨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和优化配置资源,以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国内各高校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绪论、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医疗服务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卫生筹资与疾病经济负担、医疗保险及其支付政策、卫生总费用及其核算方法、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评价等不同专题[4]。涵盖微观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主要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形成了本科生卫生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见图1)。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学时数,决定各个章节讲授的深度和广度。

二、本科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评价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22年5~8月对全国15个省的23所大学(3 所综合性大学、20 所医科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91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914份,有效率达99.56%。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本科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师资、内容等的满意度。

(一)人口学特征

调查的本科生平均年龄为22.26岁。其中女性占比为68.27%,男性占比为31.73%。241人(26.37%)来自华南地区,193人(21.12%)来自华中/浙江/江苏,298人(32.60%)来自西南地区,182人(19.91%)来自华北地区。参与调查的医科院校学生851人(93.11%),综合性大学63人(6.89%)。临床医学108人(11.82%),预防医学97人(10.61%),公共事业管理579人(63.35%),经济学/保险学专业130人(14.22%)。

(二)课程基本情况

卫生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平均学时数为49.58(S.D.=14.25),每校平均有1.98名任课教师(S.D.=1.32)。20所院校将卫生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3所学校作为选修课。96.6%的学生表示教师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为辅。93.21%的学生表示无论线上线下课程,上课方式仍为教师讲授为主。仅有38.62%的学生参加过Seminar教学;36.65%的学生参加过PBL教学;61.26%的学生表示教师会采用案例教学法;48.14%的学生表示教师授课会采用讨论教学法;3.28%的学生表示教师只管上课,缺乏互动。学生参加实践课的形式包括实习见习(22.97%)、参加专题调查(54.92%)和撰写调研论文(47.49%),87%的学生更愿意上实践课。

(三)课程满意度

调查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4.22±0.78分,其中条目“c.你对卫生经济学教师的专业奉献精神感到满意吗?”的得分最高,条目“k.你对自己学习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效果感到满意吗?”的得分最低(见表1)。医学院校的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满意度略低于综合性大学学生,但是统计学没有意义,表明综合性大学和医科大学卫生经济学教学没有差异。

(四)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性别、所在地区、是否毕业、所在专业对卫生经济学课程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性别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年龄与教师数量的增加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医学院校的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低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P<0.05)。公共卫生、管理、经济学专业学生课程满意度均低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P<0.05)。华北地区的学生课程满意度高于华南地区学生(P<0.05),而华中和西南地区学生与华南地区学生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

三、讨论与建议

(一)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满意度

总体来看,调查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不高。不同学校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P<0.05)。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医科院校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P<0.05)。主要原因可能是近60%的医科大学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难以实际运用,教学资源和方法相对过时[5]。课程安排在大四的学生,因为升学和就业压力激增,对上课产生倦怠。建议卫生经济学课程设置在大三,各校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完善教学内容

大多数高校尚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目前,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时数不同,平均总学时数为49.58。本次调查发现,每增加一学时的教学时间,课程满意度就会降低约0.088分。可能原因是教学内容冗长[6]、跟自己的专业联系不紧密,再加上授课教师“教授-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7],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建议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合理安排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医药卫生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及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与反馈

师生互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6.71%的学生认为课堂仍采取传统教学方法,93.21%的学生反馈学习仍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教师较少听取学生反馈,仍是“一言堂”“灌输式”教学[8],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较低。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估机制较单一的情况[9],建议教师不定期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有直接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每校平均有卫生经济学授课教师1.98名(S.D.=1.32)。在医学院校,大部分临床、预防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均开设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情况下,教师的配置相对偏少。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满意度降低(P<0.05),可能原因是教师队伍仍偏年轻,各位教师授课内容缺少关联和衔接。再加上低年资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自身对学科尚没有深厚理解,在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技术运用和沟通能力方面仍需逐步改进。建议授课教师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跟踪最新的学术进展,才能保证课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结束语

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卫生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各高校采取多元教学方式,在师资和配套上加大投入,但本科生对该门课程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仍有待提升。本文客观评估了全国23所高校本科生对课程的了解和满意程度,从学生专业特点完善课程内容、加强教学评价与反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为全国高校完善该课程教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程,习勇生,熊尧,等.我国卫生经济学教育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2):5-9.

[2] 毛振华,王健,毛宗福,等.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健康经济学[J].经济研究参考,2020(6):99-112.

[3] 黄小玲.大健康背景下情景式和探究式融合教学法在健康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182-184.

[4] 王沛.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0):60-62.

[5] 满晓玮,房耘耘,洪宝林,等.对公共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4,33(5):16-18.

[6] 秦永杰,赵坤,吴强,等.Seminar教学法在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203-204.

[7] 杨练,王滢.基于PBL和Semina结合的《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22-23.

[8] 夏萍,司徒玉瑜.大学生对卫生经济学课程的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8):27-30.

[9] 于倩倩,尹呈良,张红刚,等.高校学生卫生经济学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6):35-36.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