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杨明俊 侯鑫海 董玲珍 张素方 孙高峰[摘 要] 新时代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任务,各门类课程也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复变函数作为培养理工类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迫切需要课程思政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高校持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三全育人”的培养格局。以太原理工大学复变函数课程为例,全面总结了课程思政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复变函数;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149-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这里的主渠道不仅指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包括高等院校其他课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主渠道”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体现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任何专业课都应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复变函数作为培养理工类专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迫切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我国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各高校都在不断探索中,为了使这种新的理念尽快融入教育教学中,必须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积极推动和落实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中。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这个词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大会的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举措。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新时代背景,从高等教育的新定位出发,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关于何谓课程思政,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构建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是让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为学生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2]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个阶段,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本文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思政课程不同的是,思政课程以直接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专业课中得到隐性的渗透和深刻的感知,它不是对思政课程的简单补充,而是对其进一步的深化。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不是将思政教育生搬硬套地用在其他学科上,而是将思政教育与不同学科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4]。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塑造现在,更是引领未来,对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高校持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三全育人”的培养格局。
第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通过引导学生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方向转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课程思政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课程思政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挖掘出学科相关人物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最后,课程思政还能够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政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逐渐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高校持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在治国理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国内多元价值观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行动支配力,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使部分政治不敏感的学生极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干扰[5]。基于此,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第三,有助于构建“三全育人”的培养格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中要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1]开展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构建“三全育人”的培养格局。首先,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动员高校全员参与,使育人的主体更全面。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动员学校各方面的育人队伍,有助于形成强强联合、人人有责的局面,推动“三全育人”的培养格局。其次,课程思政能够让育人环节更具连续性和贯穿性。课程思政可以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属性,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涵盖专业课程学习、科学技术实践、学生职业规划等各方面,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流程,课程思政可以实现全面覆盖和无缝衔接,使思政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始终。最后,课程思政还能够使育人模式更加完备。课程思政使各个部门联合协作,搭建跨门类的协同育人模式,校内与校外有效结合,不断挖掘潜在的育人资源,从宏观角度统筹育人全局,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
二、复变函数课程思政的探索: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
复变函数是培养理工类专业专门技术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理论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解决诸如流体力学、电磁学、热学、弹性理论中平面问题的有力工具。太原理工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课程思政侧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复变函数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分析说明。
(一)复变函数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效
1.实施经验更加丰富
复变函数课程思政体现在坚持对价值的引领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太原理工大学复变函数课程组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首先,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教师不再单纯讲解专业知识,也不是“输出”的机器,而是深入挖掘该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提出复数概念与计算时,与实解析函数相应比,用唯物辩证法密切联系的基本原理说明实值域与复数域的关联,让学习者感受到数学领域中的哲理;在讲授复变函数极限和连续性概念时,训练学生以整体发展的、全局的视野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理解事情实质。
其次,始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者紧密相连,后者往往蕴含在前者之中。授课教师以复变函数为基底,在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进行显性教育的基础上,还会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结合自身的阅历,以悄无声息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例如,讲复变函数发展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学科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懂得经历几代人努力才得以完成的艰辛,同时引入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十多年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始终坚持学生身心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也在逐步转变课堂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授课教师还十分关注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
2.方式方法更具创新性
近些年来,我校将复变函数巧妙地与课程思政联动起来不断创新教学教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复变函数课程思政采用古今中外串联的方式方法。我校充分利用该学科发展的历史以及其中的一些名人故事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当讲到复数来源时,引入18、19世纪欧拉、柯西和黎曼等数学家系统建立复数及复变函数理论的故事。在讲授这部分概念时,通过渗透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哲学思维,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通过讲述陈省身、华罗庚、丘成桐等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家取得的成就,还能够激发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其次,复变函数课程思政通过拓展网络平台让课程思政更加现代化。我校通过整合学校的优质资源,集中打造课程思政的示范课,不断充实课程思政案例库。例如,教师在阐述定积分定义时,阐明不管怎样“分割、近似、求和”,与实际积分值总有差别,只有取极限后,也就是通过长期不断努力,最终两值才能一致。这些概念的延伸解读能够不断充实课程思政的案例库,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困难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最后,复变函数课程思政还注重名家引领。名家引领是一个课程思政非常重要的方法,并且非常有效。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学术带头人来高校面对面进行交流,能够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例如,通过邀请北大、清华知名教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为学生解答复变函数相关问题,同时能分享他们研究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可以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环境氛围更加浓厚
环境是一种外在因素,对复变函数课程思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授课教师在党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对我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努力改造课程思政现有的环境氛围。一方面,我校开展了与该课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历来就是高校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6]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内外举办了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复变函数及其相关应用的讲座以及“复变函数名人故事会”等活动,以渗透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我校实现了复变函数课程思政与网络的多维融合。课程思政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以及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和优势互补,营造全方位的教育氛围。我校通过建立“‘复变函数’网络互助互动社区”“复变函数课程思政有关的微博”以及推送“复变函数”知名专家最新文章的公众号等举措,使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更加便捷,更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受到思政教育。
(二)复变函数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识模糊
学生具有主体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种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具有自己的判断。然而在复变函数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被动客体,导致学生对思政元素产生抵触心理,并感到枯燥乏味。部分大学生对带有思政元素的课堂变得消极、懈怠,导致思政元素和该课程无法有效结合,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此外,大学生对复变函数课堂中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认识也非常模糊。大学生一味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基本不理会。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复变函数课堂中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2.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入存在困难
复变函数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更加合理地安排该课程教学,备课过程要始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课程特点以及当下的实际情况,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一方面,有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存在困难。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最终作用于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成长的特殊性和思想的复杂性。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能够便捷地了解各种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扰,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依然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体现复变函数学科特色存在困难。课程思政是涵盖所有学科的,其本质是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质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在众多学科中体现该学科的特色,目前仍没有寻找到切合实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