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英语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探究
作者: 陈凤娟[摘 要]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发挥高职的专业特色和地域优势,对于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茂名本土文化延续岭南文脉,底蕴深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数字赋能四个层面着手,将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推动地方高职院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助力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跨文化视角下的思路,为讲好中国故事增添新的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地域文化;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2-0009-04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应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束定芳教授指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中国走向世界服务。[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英语课程侧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传授,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高校英语课程在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要在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用英语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2021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亲切回信中指出,深化中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2]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重视地域文化不仅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的特殊使命。地方高校具有文化引领、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职院校可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借助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契机,对本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利用,将其融入英语教学当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克服同质化倾向,凸显高职英语教学特色,把助力地域文化国际传播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突破口,为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添新的力量。
二、高校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研究现状
自南京大学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之后[3],学术界主要围绕现状、成因以及应对策略等维度对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学者李淑玲通过调查和测试发现,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能力偏弱,缺乏表达母语文化所需要的英文词汇,指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4]清华大学崔刚教授强调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既要把国外先进的思想、科技和方法引进来,又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提出要从政策引导、教学研究、教材编写、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失衡的问题。[5]肖龙福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文表达都存在程度不一的“失语现象”,尤其是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传、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指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还缺乏更详细、明确的描述及规定。[6]
自“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被提出至今,高校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失衡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张虹等学者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仍存在中华文化融入不足的问题。[7]学者常海潮对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进行考察,发现所讲“中国故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存在“中国故事”素材匮乏、讲述技巧缺乏、讲述氛围不浓等问题。[8]此外,目前大部分关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民俗节日、历史古迹、古典名著等中国文化词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合,鲜有学者关注高校英语课程与地域文化的融合。[9]
中国高校众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各不相同,对英语水平和能力的要求也应该不同。不同层次的大学应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开展不同特色的英语教学。地方高职院校可扬长避短,把地域文化引入研究与教学环节,将地域文化融入英语课程,办出专业特色,让广大师生从中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共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鉴于此,本研究以“用英语讲好茂名故事”为例,探讨高职英语教学融入地域文化的内容定位与融合路径,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思路,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跨文化视角下的行动指南和策略方案,同时讲好茂名故事对于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多元主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英语教学融入茂名地域文化的意义及内容定位
(一)高职英语教学融入茂名地域文化的意义
近年来,茂名市政府赓续文化根脉,致力于打造“好心茂名”文化品牌。茂名好心文化延续岭南文脉,是中华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将茂名好心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用英语讲好茂名“好心”故事是发扬地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发挥高职院校保护地域文化的社会责任,助力茂名好心文化的传承和文明城市的创建。
其次,该举措可推动茂名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凸显茂名高职英语教学特色,促进多学科融合。茂名地区高职院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如粤西非遗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可依托平台和资源优势,对茂名本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促进英语、旅游、音乐、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的融合。
此外,高职英语教学融入茂名地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地域文化的能力,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扫除障碍,推动茂名地域文化走出国门,为更多人所熟知,同时能够让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拥有更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辩证地看待不同的文化,避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茂名地域文化的内容定位
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教学内容选取上要兼顾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素材。茂名“好心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包括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民俗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红色文化等。本研究围绕冼夫人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将精彩的茂名故事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茂名故事的能力。
1.冼夫人文化
冼夫人文化是茂名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2014年,“冼夫人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毕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岭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深受老百姓爱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她的“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名言在茂名传承千年,成为“好心茂名”的文化基因和根基。“好心精神”历经千年仍有着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集中表现为爱国、团结、和谐、为民等精神内涵,体现的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的“好心”理念,[10]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不仅深刻地影响着茂名地区民风民俗,还辐射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将冼夫人相关的生平事迹、庙宇、遗迹、影视作品等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时帮助学生用地道的英文讲述“好心”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2.荔枝文化
茂名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古老的荔枝种植核心区之一,荔枝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茂名荔枝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其中,高州根子柏桥的贡园建成于隋唐时期,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贡园里存活最久的古荔树龄达到1300多年,每年夏天还能结出新鲜的果子。据史载,当年唐玄宗为了杨贵妃,开辟荔枝栈道,命人快马一路畅通从广东岭南送到长安。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杨贵妃所吃的荔枝正是来自高州根子镇的贡园。[11]
茂名荔枝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文化气息,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融入茂名荔枝文化,是茂名荔枝走向世界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用英语讲述茂名荔枝历史典故、诗词、种植和保鲜技术的能力,有助于提升茂名荔枝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吸引海外游客前来一睹大唐荔乡文化旅游区风采,增加茂名荔枝出口量,推动茂名荔枝产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3.石油文化
茂名被誉为“南方油城”,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炼油和石油化工基地,60多年的石化产业发展历程孕育了茂名深厚的石油文化。茂名石化公司已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之一,提升了茂名的经济总体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茂名石化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石油工人的艰苦奋斗。
在高职英语课程中挖掘茂名石油文化精髓,带领学生了解茂名建设发展的历史和石油工人当年采油的艰苦故事,以石油工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用英语讲好“老油城”故事,进一步提升茂名石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茂名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四、高职英语教学融入茂名地域文化的路径探索
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除了要确定好地域文化的内容,还需要从以下四个层面统筹布局。
(一)课程设置
高职英语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精准制定英语课程,全面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系统梳理教学内容重点,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与英语课程,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重任,培养能讲述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
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已有的英语课程当中。例如,在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时,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和延伸,增加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当中,把培养语言技能与文化素养结合起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可开设独立的特色英语选修课,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将英语语言知识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例如,各地高职院校可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面向导游专业开设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旅游英语课程,帮助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二)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师开展语言和文化教学的重要媒介。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大多来自英美国家。因此,高职院校可在开设相关课程前,对现有的英语教材进行修订,有机融入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增加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并设计配套的练习加以巩固,厚植爱国情怀,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院校也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地域文化教材,做到将地域文化教学寓于语言教学中,多维度彰显地域文化,并配备智慧教学平台,搭载微课视频、单元测试等学习资源,充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习得地域文化知识。